..續本文上一頁動得、靜也靜得。這念心有體、有用,「用而常空非有,空而常用非無」,諸位讀經、看書、寫作,這是心的作用,作用有生有滅,用了以後要歸于體。
「用而常空非有」,這念心作用之後不要執著,要保持甯靜,保持覺性。「空而常用非無」,這念心是真空妙有,不能執著,但是如果什麼事都不管也不對,還要行菩薩道。既不能執著空,也不能執著有。以《六祖壇經》講開悟的叁個層次來看,一是悟到假有,二是悟到真空,最後契入中道實相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這念心有體、有相、有用。一般人多半執著空、有,而不知道中道實相的道理,才是究竟的開悟。這叁種境界,一是神秀大師悟到的假有,二是六祖大師之前悟到的真空,最後悟到了這念心,既非假有也非真空,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。這念心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沈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要在這裏來用功。
前面所講的「故起念、串習念、接續念、別生念、即靜念」,這五種念頭都不正確。靜境雖然好,但不是無上道。《楞嚴經》講:「縱滅一切見聞覺知,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。」縱然把見聞覺知、把外在的「色聲香味觸」等塵境滅得幹幹淨淨,也不過是內守靜境,住在很幽靜的靜境當中,並不是真實的菩提境界,不是真正達到無念的境界,仍屬法塵分別影事。所以在靜中還要有覺性,這五種念頭都突破了,最後才能真正達到菩提涅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60805
世間上許多宗教,甚至哲學、科學、心理學,都沒有提到佛法的這些道理,其實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都是在傳這個道、這個心法,這個道理是「曆千古而常新」。禅宗所說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究竟是明哪一個心?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。「佛」從兩方面來解釋,一是智慧佛,一是如如佛。智慧佛就是我們的覺性,要動就動、要靜就靜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知道檢討、反省、改進的這念心,就是「智慧佛」;這念心寂然不動,空而常寂,安住在寂然不動、真空當中,就是「如如佛」。
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菩提自性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是本具的,覺即佛,迷即衆生。覺與迷都在于自己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這個就是迷。現在知道這是不好的習慣,知道造惡業將來會墮落,就絕對不去做,只做正事、做善事。人有物質生活,還有精神生活,一家之主把家庭照顧好,學生用功于課業,在社會上從事正當的職業,不投機取巧,除了做到以上這叁項,還要建功立德,做功德、做善事,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心靈世界,例如大衆來這裏打禅七。這五個方向就是在家的菩薩行。
在禅七中,最低限度要領悟這些知見,依照這個方向修行,就不會走錯路。現在社會上有些邪知邪見的人說自己開悟了,說自己是如來、菩薩轉世,大家聽到了這些話,要懂得辨別。什麼是菩薩?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衆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學問淵博的人通常很謙虛,不會去吹捧自己的能力,也不會膨脹自己、不會要求別人向自己看齊。同樣地,真正有修證的人,不會吹噓自己是佛菩薩轉世,以此拉攏別人來作他的徒弟。
打七也好、護七也好,最重要的是知見要正確,知見不正,就會走遠路、走錯路;知見正了,絕對不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什麼時間到達目的地,只是遲早的問題,現在知道這條路到臺北是沒有錯的,只要邁開步伐,走一步就少一步,走十步就少十步。如果知見不正,不知道臺北在北方,欲往北卻跑到南方去,反而愈走離目標愈遠。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,一定要了解道在哪裏、佛在哪裏。
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;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怎麼去修?「道」不是有所得,道是本具的,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的煩惱都修掉,心清淨了就是道。佛法雲:「不起凡夫染汙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〈七佛通戒偈〉也提到: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就是修福報;「自淨其意」,時時檢討反省,六根清淨了,才能超凡入聖。禅七當中六根都是清淨的,假使沒有開悟,也有清淨的功德,坐在這裏七天,眼睛不亂看,耳朵不亂聽,嘴巴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妄言,身體打坐、禮佛、經行,乃至于聽經聞法,縱然沒有開悟,七天當中也有無量的福報、無量的功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60812
道是現成的,不用去求,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心歇得下來就是。心要能看破、放下,如果看不破、放不下,如何歇得下來?所以要用智慧看破。所謂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嗜好,舉喝酒的例子來說,很多人因爲喝酒上了瘾,造成高血壓、中風,要想把酒戒掉,一定得看破,但必須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看得破。酒爲什麼不能喝?第一、喝酒會亂事,開車的人喝酒,容易出車禍;學生喝酒,會荒廢課業;當老板的人喝酒,可能口無遮攔而妨礙事業,跟人家簽了契約,或許就成了城下之盟。第二、酒能亂性,喝了酒之後,連帶嫖、賭都來了。第叁、酒能傷身,酒喝多了,可能引發肝硬化、中風,所以酒絕對不能喝。把這些道理認識清楚,知道喝酒沒有一點好處,自然容易戒掉,以後看到酒也不會想喝,這就是看破了。如果沒有真正看破,勉勉強強戒酒,哪天看到朋友大吃大喝,還是會想去湊熱鬧。
再舉個例來說,學生爲什麼要如此辛苦地讀書?現在是講究智慧技能的時代,若沒有學問、沒有技能,將來怎麼會找得到理想的工作?認清了現實與目標,就知道必須勤奮學習,博學多聞、增長智慧,現在辛苦一點也無妨,吃苦就了苦。同樣地,我們爲什麼要打坐?打坐也是苦,但是打坐是先苦後甜,一旦證得了禅定,無量劫的生死一下就了了,就是有金山、銀山那麼多的財富,也比不上這種喜悅。所以不但要知其然,還要知其所以然,要知道打禅七是大福報。
所有的事情都要運用智慧理解,看清楚、看明白,打坐雖然辛苦,若能坐到一支好香,這一生就絕不虛度。想要坐一支好香,就得忍耐,覺得腿實在太痛了,甚至可以放下腿來,禅七當中有坐香、有行香,除了調身,更重要的目的是在調心,心不要散亂、不要昏沈,心能夠作主,就找到一個方向了。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不要打妄想,把心歇下來,保持正念、保持靈知靈覺的這念覺性。我們的本心是無形無相的,沒有男相、女相,沒有在家相、出家相,但只要一執著就有了形相。什麼是執著?執著現在的年輕貌美,每天要擦脂粉,很注重自己的形象,久而久之,晚上都會夢到自己是女衆。要想解脫,必須保持覺性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不落任何形相,這就是靈知靈覺。想要得到這些果報,必須靠自己努力,清理自己的六根門戶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清淨了,這一生就與道相應。
禅宗祖師有首詩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,六根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什麼叫「退步」?檢討、反省、往內看,退一步,海闊天空。這些都是人生的真理,可以在禅堂裏實踐。能夠在禅堂靜坐打七是最大的福報,自己要珍惜,要對得起自己,不打妄想、不打瞌睡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──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!
《禅七的意義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