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七的意义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候,吃最贵的补药也达不到效果,因为不对症,反而用便宜的阿斯匹灵比较有效。

  

  「法无高下,应机者妙」,佛为令大众了解种种道理,演说的法有深亦有浅,众生的根器有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有些人听不懂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的法门,就告诉他礼拜、忏悔的方法,「礼佛一拜,罪灭河沙;念佛一句,福增无量」。其实,念佛也是不简单的,佛法有事、有理,上根的人,了解念佛是对治烦恼的方便,内心起了烦恼,念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烦恼就没有了;昏沉时,念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提醒自己不要打瞌睡。阿弥陀佛是指我们本具的无量光佛、无量寿佛,念阿弥陀佛是在以名昭德,目的是唤醒自己本具的良知良能、唤醒自己本具的觉性,所以念阿弥陀佛,也是对治烦恼的药方。但是,对不懂佛法、下根的人这么讲,他可能就不来信佛法了;要是跟他说念佛可以得到佛的加持、庇佑,可以消灾延寿,他就很愿意念佛。讲法虽然不一样,却都能得到好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60715

  

  

  念佛,主要在对治自己的烦恼,念佛就是提起一句佛号来返照自心。念一句佛号之后,心中没有烦恼、妄想、昏沉,就继续坚住正念,正念就是佛,无念就是佛。

  

  以前有一位居士,每天都很精进地念几万声佛号,有一回孩子哭闹不停,怎么劝都不听,于是这位居士就拿起念珠来打孩子,而且还边打边念「阿弥陀佛」。我们想想看,念佛怎么还发脾气拿念珠打人呢?这就是不了解念佛的目的。脾气一来,念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气就消了,念佛的目的是在这里。一般人都有贪、瞋、痴的烦恼,例如贪财、贪吃、贪睡,起了贪心,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就把贪心转过来了。念佛就是净心、定心,转识成智,这个道理明白了,任何时刻佛都在我们身边。正念就是佛、无念就是佛、慈悲心就是佛,觉察、觉照、平等心就是佛,既然如此,到哪里去找佛?找不到的。坐下来,把心静下来,心清净了就是佛。

  

  修行就是要转识成智,打坐、礼佛、经行,这是在转前五识。如何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?平时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有了过失,知道检讨反省,静坐思惟,就是在转第六识。打坐时一念不生,就能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。打七就是在打第七识,第七识不平等,所以要转识成智。如何去转?相信人人都有佛性,用平等心看待大众,平等心就是佛,尊重心就是佛。以前有一位国王邀请出家众去应供,但守门的人总是阻拦穿著破旧的法师,不允许他们入内。有个出家众为了应供,特地向同参道友借新衣服来穿,到了会场正要开始吃饭时,这个出家众就先将饭菜供在新袈裟前,旁人问:「师父!您为什么将饭供养袈裟呢?」法师说:「没有这件袈裟,我今天没办法来应供啊!守门的人只让穿著好衣服的法师接受应供,所以我今天能来应供,要感谢这件袈裟!」像这守门人的心态就是不平等,因为不管穿好的、坏的,人人都有佛性。

  

  由于走路容易打妄想、睡觉容易昏沉,所以用静坐的方法最适当。打七就是在打第七识,就是用静坐的方法来转识成智。静坐的目的在净心、定心、明心,心无杂念,不想东想西、不患得患失,才能定心。如何明心?静坐时,这念心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清明在躬,不能打瞌睡,一打瞌睡就糊里糊涂,心就不明了。平时只起善念、不起恶念,这样就能找到一条菩提大道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60722

  

  

  什么是佛?什么是道?这当中有究竟说法,也有方便说法。今天在禅堂里开门见山地讲,无念就是佛,有念就是众生,达到无念,才能契入菩提、涅槃的境界。此外,不但要无念,还要不打瞌睡,这念觉性不能迷失。

  

  一般众生都不知道无念,一生总是在有念当中过日子。《六祖坛经》讲:「无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。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。」打坐时不但不起恶念,连善念都不起,起恶念如同浑水中起了波浪,起善念就如清水里起了波浪,不论是善念或恶念都不对,有念,心就没办法像明镜一样光明。离开有、无两边,这念心就是正念。我们现在先学无念,如果以为达到无念了,心当中还有一个执着无念的念头,这也不对,所以,最后「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」,不执着有念,也不执着无念,诸位听法的这念心、这念觉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没有昏沉、妄想,就是我们的本心,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。明白这些道理,打七才有意义。

  

  依《禅宗永嘉集》所说,我们静坐的时候有五种念头,这五种都是妄念。第一、故起念,故意起一个念头,例如,初初到禅堂打坐时,腿酸、腿麻、腿痛,始终定不下来,为了转移这些烦恼,就故意起个念头,想一些事情让自己的心有所依靠,使自己不觉得腿痛难耐,但是,这与静坐达到无念的目的是相违背的。

  

  第二、串习念,心静下来以后,过去的念头纷纷浮现出来,这就是串习念,是过去已经成了习惯的妄念。过去有哪些朋友,就想到那些朋友;过去有哪些嗜好,就想到那些嗜好……,想这些成习惯了,这就是串习念。

  

  第三、接续念,坐在这里自己作不了主,善念、恶念就像海水中的波浪一样,一波接着一波,始终停不下来,念念相续不断地在打妄想,这就是接续念。

  

  第四、别生念,已经觉察到这些持续不断的念头,自己发一个惭愧心:「今天来这里打坐,为什么还在打妄想?实在对不起自己!下座后一定要去拜佛忏悔……或者,干脆不要打坐,去护七好了……」这是和打坐不相关的念头,是别生念。

  

  第五、即静念,「参加禅七是无量的福报,这一年当中好不容易才排了七天的假,怎么可以放弃?打七就是打七!其他的念头都是错误的,一定要达到无念……」在佛前忏悔之后,心慢慢地清净下来,没有任何念头,坐下来一片清凉,感觉很宁静,认为自己得到禅定了,听见外面的一切声音反而很讨厌,这是「静念」,只是一个静的境界。

  

  以前有个禅和子,心达到了静境,听到别人讲话、走路的声音都感到不对劲,就决定到没有人烟的深山里修行。在深山里住茅篷,总要有吃的,于是他就种菜,可是雀子却来吃他的菜。白天要赶雀子,晚上又会听到野兽吼叫,没完没了,他干脆就去行脚了。有一天,遇到一个老太太,这个老太太是开悟的人,住在茅篷里养道。老太太问禅和子想不想闭关,她愿意护关。禅和子心想,这是难得的机会,于是接受了供养。很快地,三年过去了。老太太告诉每天为禅和子送饭的年轻女儿:「明天师父出关,你把关房打开后,先做一个动作,测验师父有没有开悟。师父一出来,就上前去把师父抱住,问他当下是什么感受?看看师父坐了三年是怎样的心境?」禅和子很有功夫,他讲:「枯木倚寒岩,三冬无暖气。」坐了三年,都没有起个心、动个念,被女孩抱着,好象枯木靠在寒岩上,一个念头也没有,不知道对方是男、是女?是美、是丑?大家想想,自己有没有这种功夫啊!这个境界算是很高了。但是老太太却讲:「我三年白供养了一个死汉子!」就把禅和子赶走了。能达到「枯木倚寒岩,三冬无暖气」这个境界也算不错了,可是却不是真正的开悟,因为「死水不藏龙」,其中只有定而没有慧,觉性没有现前。

  

  禅和子知道自己确实没有开悟,继续再去行脚。过了三年,又走到老太太这里,老太太又成就禅和子闭关三年。到了出关那天,老太太还是像上次一样,请女儿把禅和子抱住,看看师父讲什么?开悟的人说出的话果真不一样,这回他说:「天知、地知,你知、我知,不给你婆婆知!」这就是个「知」字,不只是定,不是「枯木倚寒岩」了。时时刻刻「知」都要存在,我们坐在这里不能像木头,所以诸位打坐时不能含糊,不但是要无念、无想、无住,觉性更要存在。觉性就是菩提心,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」,从第六意识契入,第六意识清清楚楚,就能转识成智,这念心清楚明白,才是发菩提心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七)960729

  

  

  神秀大师有首偈子: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是属于渐修的法门。心当中有了烦恼、妄想,知道检讨反省,把不好的念头化掉,就是「时时勤拂拭」,到最后连好的念头也要放下,心如明镜,没有一点尘埃,可以照天照地。「身是菩提树」,要保持清净,身、口不能造恶业;「心如明镜台」,心要保持和明镜一样,不能有一点灰尘,灰尘落到明镜上面,要赶快把它擦掉,只要一攀缘外面的境界,一起心动念,就知道是善念或是恶念,是恶念就要马上看破,这是渐修的层次。

  

  六祖惠能大师则是更进一步契悟: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这念心是空性,哪有什么树?哪有明镜台?所有一切形形色色、善善恶恶、是是非非都是空,诸法毕竟空寂。这时六祖大师悟到的是空的境界,尚未悟到本心。后来,五祖弘忍大师为六祖大师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大师一下就开悟了。所谓「无住生心」,也就是这念心清楚明白、寂然不动,也可以动,也可以不动,动也…

《禅七的意义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