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七的意义
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
(一)960617
今天是禅七第六天,在这六天中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?什么是一支好香?就是坐在这里很清楚、很明白,身体不在了,禅堂也不在了,只有这念心。这念心由相对达到绝对、由粗到细,超越了时间,这念心是无住心,是人人本具的清净心、无为心现前,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。听到引磬一响,觉得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,下座时感到身心很宁静、很喜悦,这就是一支好香。坐到了好香,不要执着,还要继续用功;没有坐到好香,也不要烦恼,只要继续用功,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坐到好香。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过去的努力都是白费的,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,有前前才有后后,就如吃饭一样,吃到最后的半碗饭才吃饱,不能说之前吃的都没用,如果没有之前吃的,最后怎么会吃饱?打坐、修行也是如此,平时诵经、持咒、参加法会、护持道场,现在来打坐用功,第一天、第二天、第三天……坚持到了最后,自然而然心就清净了、这念心就不动了,好香就现前,这是求也求不到的。《金刚经》说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契入无为法,就能超凡入圣。
佛法的道理一是有为,一是无为。平时修善积德,功德法财属于有为,属于福报;在禅堂静坐用功、返照自性,属于无为,只有当下这念心,就是智慧。没有过去的熏修,福德因缘不具足,要想来参加禅七也不容易,所以修行要福慧双修。
打坐就是调身、调心、调饮食、调睡眠,管理自己。佛有十种称号,其中之一就是调御丈夫。修行就是要能够调御自己,调心,心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最后善念也不执着,归于无念;调口,口只讲好话,不讲坏话,管理自己的口;调身,身体也要管理,不应该做的事绝对不做。这些都能做得到,善调身心,这一生就能解脱。管理自己,先要有正确的知见,若不了解道理,就没办法管理自己,乃至懈怠、放逸,认为吃喝玩乐是正常的,久而久之积非成是,不应该做的也就成为习惯了。所谓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例如,以前不抽烟的人,慢慢抽烟上瘾了,时间一久就认为那是正常的,说他抽烟不对,他反而搬出一大堆理由。
学佛就是要把习气转过来,「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」。平时很少打坐,就是生,现在禅七一坐下来,腿又酸又麻又痛,心烦意乱,就认为:「打坐太辛苦了,修行何必这么苦?种个善根就好了!」因此就打退堂鼓。要知道,打坐先要定得下来,要耐得住寂寞,不然始终是没办法得到禅悦。因为打坐这个法门以前很少熏修,很生疏,现在要生处转熟,静坐七天,慢慢地勉强自己,由勉强成了习惯,由习惯就变成了自然。以前喜欢动,这双腿带我们到处跑,甚至走小路,到黑暗的地方,做了很多坏事。身体喜欢动,就造业;心喜欢动,就打妄想;口喜欢动,就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妄言,造了很多罪,现在要把它调过来,熟处转生。过去几十年都在过这种生活,我们现在要把它转过来,就是「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」。
儒家说:「克念则圣,罔念则狂。」「克念则圣」,能够克制自己的恶念、妄念,就可以超凡入圣。克念,检讨反省,绝对不造恶业,心不起贪、瞋、痴,只起善念,绝对不起恶念;口只讲好话,绝对不讲坏话;身体只做善事,绝对不做坏事,心当中就是清凉。「罔念则狂」,放纵自己的念头、放纵自己的行为,这样就是凡夫,狂妄的凡夫就会堕落。所以佛教与儒家圣贤所讲的话,理是相同的,差别在于有深有浅而已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60624
禅七是究竟的法门,禅宗讲打禅七,净土宗讲打佛七,道理是一样的。什么是打禅七?什么是打佛七?「打七」有事、有理。七就是七天,为什么不是八天、九天、一个月?因为要闭关一个礼拜以上并不简单,在事上来讲,腾不出这么长的时间。此外,时间太短也难以达到效果,就像烧开水一样,这一锅水刚刚有了暖气,还没烧开就要停止了。我们打坐也是如此,一天、两天时间太短,一个月、二个月时间太长,所以七天刚刚好。譬如煮饭,需要半个钟头才能煮熟,煮过头就烧焦了;若煮不到半个钟头,饭还是生的,也没有用。所以从事上来讲,七天刚刚好。
就理上而言,「七」是指第七识。从唯识学来讲,人有八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识是前五识,第六识就是想东想西、精打细算,第七识就是执我。例如看到一只手表,是金表、是名牌,这是第六识在分别;花钱买这只手表要几十万、几百万,自己没有钱,干脆来个顺手牵羊,就把手表放到口袋里去了,这是第七识在作用。无论善、恶,都是一个种子,这个种子就落在第八识,所以第八识又称为含藏识,我们从过去生到这一生的所作所为,善善恶恶,通通在第八识当中,有因就有果,没有哪一个逃得掉。所以,佛经讲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明白了这个道理,做人、做事就找到一个方向了。因此绝对不要做坏事,现在做坏事声名扫地,乃至于家败人亡,未来还要受恶报。
打禅七就是在转识成智,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。所谓冤亲平等,无论男众、女众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。佛法讲的平等,是立足点的平等,虽然每个人都能成佛,如果不去努力,不去转识成智,不修善断恶,不藉由打坐净心、定心,那么还是薄地凡夫一个,仍会堕落、轮回,这就是不平等了。虽然如此,佛性还是存在,这又是平等的。所以佛法是绝对的智慧,真正讲民主的鼻祖就是释迦牟尼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三)960701
我们坐在禅堂里就是要明心见性,这念人人本具的佛性,「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」。成了佛、成了菩萨,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;现在在这里静坐,虽然没达到绝对的心、清净的心,但是也和十方诸佛的心一样,不曾减少一丝一毫。
以唯识的角度来讲,第八识是含藏识,什么善恶种子都有,所以一打坐静下来了,就会看到很多的境界,这些境界并不是外来的,就如晚上做梦一样,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」,是八识田中的种子所显现。如果用照相机来比喻,我们的眼睛就像照相机的镜头,镜头一扫,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入到镜头里面。我们的第六意识则是在分别哪个影像好、哪个不好。第七识则一一执取。照相机的快门一按之后,外面一切好的、坏的境界通通落入八识田中。第八识就好象胶卷,一落入第八识,要把这些影像洗掉,那就要转识成智,使八识成为真空、妙有。如何将八识田胶卷中的种子洗得干干净净呢?就要靠打坐、诵经、持咒、忏悔。
打坐时看到种种境界现前都不要理它,因为是八识田中现出来的。看到佛祖向你微笑,不要理它;看到喜爱的人出现了,不要理它;看到亲戚朋友来了,也不要理;乃至于看到七宝宫殿、重重山水,也不要理它,这些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。我们要体悟的这念心是本具的,就好比把胶卷洗得干干净净的,里面什么都没有。什么都没有,就什么都有。所以,我们打坐就是养成这功夫。《金刚经》讲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打坐时,看到好的、坏的都不理它,觉性一定要存在,若心跑掉了,就容易打瞌睡、打妄想,昏昏沉沉,起不了作用,只是身体在坐。因此,善调身心,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沉,使自心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打禅七。
打佛七,也是同样的道理,用这一句佛号作为方便,对治昏沉、对治妄想。昏沉来了,「阿弥陀佛」,不要昏沉;妄想来了,「阿弥陀佛」,把妄想念掉。念了以后,这句佛号也不要执着,最后仍要归于本心,归于无念。「万法归宗」,明白了这个道理,行住坐卧坚住正念、随顺觉性,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60708
祖师大德有一首偈子,将八识比喻为八个兄弟:「八个兄弟一个胎,一个伶俐一个呆,五个在外作买卖,一个在家把帐开。」八个兄弟都在一心中,「一个伶俐一个呆」,第六意识是最伶俐的,很会精打细算,「呆」指的是第八识,就像是仓库的看守员。前五个兄弟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识在外作买卖,客人来了,要去招待客人,东西少了,就要去买东西,到外面交涉,这是前五识,在外面跑堂、作买卖。眼一看到有好东西,马上就通知第六、七、八识。「一个在家把帐开」,精打细算的第六识结帐后,就把帐交给第七识,最后就送到八识仓库里去了。「八个兄弟一个胎」,八识都是我们这念心,但为了方便为大众讲解而用了种种譬喻,从体、相、用三方面来讲,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,要如何才能管理自己,以转识成智、转染成净?
平时我们都是在起心动念,善念、恶念、杂念……没完没了,禅七当中要做到无念,一进禅堂,修数息观对治妄想,妄想没有了,也不需要再数息了,因为数息是一种方便法。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如同药方,是对治的方便法门,药是用来治病的,病治好了,就不需要吃药了。所谓「药无贵贱,治病者良」,最贵的药不一定有效,例如感冒的时…
《禅七的意义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