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七的意义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动得、静也静得。这念心有体、有用,「用而常空非有,空而常用非无」,诸位读经、看书、写作,这是心的作用,作用有生有灭,用了以后要归于体。

  

  「用而常空非有」,这念心作用之后不要执着,要保持宁静,保持觉性。「空而常用非无」,这念心是真空妙有,不能执着,但是如果什么事都不管也不对,还要行菩萨道。既不能执着空,也不能执着有。以《六祖坛经》讲开悟的三个层次来看,一是悟到假有,二是悟到真空,最后契入中道实相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」这念心有体、有相、有用。一般人多半执着空、有,而不知道中道实相的道理,才是究竟的开悟。这三种境界,一是神秀大师悟到的假有,二是六祖大师之前悟到的真空,最后悟到了这念心,既非假有也非真空,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。这念心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沉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「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」,要在这里来用功。

  

  前面所讲的「故起念、串习念、接续念、别生念、即静念」,这五种念头都不正确。静境虽然好,但不是无上道。《楞严经》讲:「纵灭一切见闻觉知,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。」纵然把见闻觉知、把外在的「色声香味触」等尘境灭得干干净净,也不过是内守静境,住在很幽静的静境当中,并不是真实的菩提境界,不是真正达到无念的境界,仍属法尘分别影事。所以在静中还要有觉性,这五种念头都突破了,最后才能真正达到菩提涅槃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八)960805

  

  

  世间上许多宗教,甚至哲学、科学、心理学,都没有提到佛法的这些道理,其实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都是在传这个道、这个心法,这个道理是「历千古而常新」。禅宗所说的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究竟是明哪一个心?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。「佛」从两方面来解释,一是智慧佛,一是如如佛。智慧佛就是我们的觉性,要动就动、要静就静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知道检讨、反省、改进的这念心,就是「智慧佛」;这念心寂然不动,空而常寂,安住在寂然不动、真空当中,就是「如如佛」。

  

  《六祖坛经》讲:「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,菩提自性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是本具的,觉即佛,迷即众生。觉与迷都在于自己,起贪、瞋、痴,造杀、盗、淫,这个就是迷。现在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,知道造恶业将来会堕落,就绝对不去做,只做正事、做善事。人有物质生活,还有精神生活,一家之主把家庭照顾好,学生用功于课业,在社会上从事正当的职业,不投机取巧,除了做到以上这三项,还要建功立德,做功德、做善事,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心灵世界,例如大众来这里打禅七。这五个方向就是在家的菩萨行。

  

  在禅七中,最低限度要领悟这些知见,依照这个方向修行,就不会走错路。现在社会上有些邪知邪见的人说自己开悟了,说自己是如来、菩萨转世,大家听到了这些话,要懂得辨别。什么是菩萨?「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。」学问渊博的人通常很谦虚,不会去吹捧自己的能力,也不会膨胀自己、不会要求别人向自己看齐。同样地,真正有修证的人,不会吹嘘自己是佛菩萨转世,以此拉拢别人来作他的徒弟。

  

  打七也好、护七也好,最重要的是知见要正确,知见不正,就会走远路、走错路;知见正了,绝对不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什么时间到达目的地,只是迟早的问题,现在知道这条路到台北是没有错的,只要迈开步伐,走一步就少一步,走十步就少十步。如果知见不正,不知道台北在北方,欲往北却跑到南方去,反而愈走离目标愈远。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,一定要了解道在哪里、佛在哪里。

  

  「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;人人有个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。」怎么去修?「道」不是有所得,道是本具的,把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的烦恼都修掉,心清净了就是道。佛法云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无上菩提道。」〈七佛通戒偈〉也提到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就是修福报;「自净其意」,时时检讨反省,六根清净了,才能超凡入圣。禅七当中六根都是清净的,假使没有开悟,也有清净的功德,坐在这里七天,眼睛不乱看,耳朵不乱听,嘴巴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妄言,身体打坐、礼佛、经行,乃至于听经闻法,纵然没有开悟,七天当中也有无量的福报、无量的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九)960812

  

  

  道是现成的,不用去求,「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」,心歇得下来就是。心要能看破、放下,如果看不破、放不下,如何歇得下来?所以要用智慧看破。所谓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」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嗜好,举喝酒的例子来说,很多人因为喝酒上了瘾,造成高血压、中风,要想把酒戒掉,一定得看破,但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看得破。酒为什么不能喝?第一、喝酒会乱事,开车的人喝酒,容易出车祸;学生喝酒,会荒废课业;当老板的人喝酒,可能口无遮拦而妨碍事业,跟人家签了契约,或许就成了城下之盟。第二、酒能乱性,喝了酒之后,连带嫖、赌都来了。第三、酒能伤身,酒喝多了,可能引发肝硬化、中风,所以酒绝对不能喝。把这些道理认识清楚,知道喝酒没有一点好处,自然容易戒掉,以后看到酒也不会想喝,这就是看破了。如果没有真正看破,勉勉强强戒酒,哪天看到朋友大吃大喝,还是会想去凑热闹。

  

  再举个例来说,学生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读书?现在是讲究智慧技能的时代,若没有学问、没有技能,将来怎么会找得到理想的工作?认清了现实与目标,就知道必须勤奋学习,博学多闻、增长智慧,现在辛苦一点也无妨,吃苦就了苦。同样地,我们为什么要打坐?打坐也是苦,但是打坐是先苦后甜,一旦证得了禅定,无量劫的生死一下就了了,就是有金山、银山那么多的财富,也比不上这种喜悦。所以不但要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要知道打禅七是大福报。

  

  所有的事情都要运用智慧理解,看清楚、看明白,打坐虽然辛苦,若能坐到一支好香,这一生就绝不虚度。想要坐一支好香,就得忍耐,觉得腿实在太痛了,甚至可以放下腿来,禅七当中有坐香、有行香,除了调身,更重要的目的是在调心,心不要散乱、不要昏沉,心能够作主,就找到一个方向了。「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」,不要打妄想,把心歇下来,保持正念、保持灵知灵觉的这念觉性。我们的本心是无形无相的,没有男相、女相,没有在家相、出家相,但只要一执着就有了形相。什么是执着?执着现在的年轻貌美,每天要擦脂粉,很注重自己的形象,久而久之,晚上都会梦到自己是女众。要想解脱,必须保持觉性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不落任何形相,这就是灵知灵觉。想要得到这些果报,必须靠自己努力,清理自己的六根门户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清净了,这一生就与道相应。

  

  禅宗祖师有首诗:「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,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」什么叫「退步」?检讨、反省、往内看,退一步,海阔天空。这些都是人生的真理,可以在禅堂里实践。能够在禅堂静坐打七是最大的福报,自己要珍惜,要对得起自己,不打妄想、不打瞌睡,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──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!

  

  

  

《禅七的意义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