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七的意義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

  禅七的意義

  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

  

  (一)960617

  

  

  

  今天是禅七第六天,在這六天中有沒有坐到一支好香?什麼是一支好香?就是坐在這裏很清楚、很明白,身體不在了,禅堂也不在了,只有這念心。這念心由相對達到絕對、由粗到細,超越了時間,這念心是無住心,是人人本具的清淨心、無爲心現前,一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了。聽到引磬一響,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,下座時感到身心很甯靜、很喜悅,這就是一支好香。坐到了好香,不要執著,還要繼續用功;沒有坐到好香,也不要煩惱,只要繼續用功,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坐到好香。所以千萬不要認爲過去的努力都是白費的,因爲有過去才有現在,有前前才有後後,就如吃飯一樣,吃到最後的半碗飯才吃飽,不能說之前吃的都沒用,如果沒有之前吃的,最後怎麼會吃飽?打坐、修行也是如此,平時誦經、持咒、參加法會、護持道場,現在來打坐用功,第一天、第二天、第叁天……堅持到了最後,自然而然心就清淨了、這念心就不動了,好香就現前,這是求也求不到的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契入無爲法,就能超凡入聖。

  

  佛法的道理一是有爲,一是無爲。平時修善積德,功德法財屬于有爲,屬于福報;在禅堂靜坐用功、返照自性,屬于無爲,只有當下這念心,就是智慧。沒有過去的熏修,福德因緣不具足,要想來參加禅七也不容易,所以修行要福慧雙修。

  

  打坐就是調身、調心、調飲食、調睡眠,管理自己。佛有十種稱號,其中之一就是調禦丈夫。修行就是要能夠調禦自己,調心,心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最後善念也不執著,歸于無念;調口,口只講好話,不講壞話,管理自己的口;調身,身體也要管理,不應該做的事絕對不做。這些都能做得到,善調身心,這一生就能解脫。管理自己,先要有正確的知見,若不了解道理,就沒辦法管理自己,乃至懈怠、放逸,認爲吃喝玩樂是正常的,久而久之積非成是,不應該做的也就成爲習慣了。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例如,以前不抽煙的人,慢慢抽煙上瘾了,時間一久就認爲那是正常的,說他抽煙不對,他反而搬出一大堆理由。

  

  學佛就是要把習氣轉過來,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。平時很少打坐,就是生,現在禅七一坐下來,腿又酸又麻又痛,心煩意亂,就認爲:「打坐太辛苦了,修行何必這麼苦?種個善根就好了!」因此就打退堂鼓。要知道,打坐先要定得下來,要耐得住寂寞,不然始終是沒辦法得到禅悅。因爲打坐這個法門以前很少熏修,很生疏,現在要生處轉熟,靜坐七天,慢慢地勉強自己,由勉強成了習慣,由習慣就變成了自然。以前喜歡動,這雙腿帶我們到處跑,甚至走小路,到黑暗的地方,做了很多壞事。身體喜歡動,就造業;心喜歡動,就打妄想;口喜歡動,就惡口、兩舌、绮語、妄言,造了很多罪,現在要把它調過來,熟處轉生。過去幾十年都在過這種生活,我們現在要把它轉過來,就是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。

  

  儒家說:「克念則聖,罔念則狂。」「克念則聖」,能夠克製自己的惡念、妄念,就可以超凡入聖。克念,檢討反省,絕對不造惡業,心不起貪、瞋、癡,只起善念,絕對不起惡念;口只講好話,絕對不講壞話;身體只做善事,絕對不做壞事,心當中就是清涼。「罔念則狂」,放縱自己的念頭、放縱自己的行爲,這樣就是凡夫,狂妄的凡夫就會墮落。所以佛教與儒家聖賢所講的話,理是相同的,差別在于有深有淺而已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960624

  

  

  禅七是究竟的法門,禅宗講打禅七,淨土宗講打佛七,道理是一樣的。什麼是打禅七?什麼是打佛七?「打七」有事、有理。七就是七天,爲什麼不是八天、九天、一個月?因爲要閉關一個禮拜以上並不簡單,在事上來講,騰不出這麼長的時間。此外,時間太短也難以達到效果,就像燒開水一樣,這一鍋水剛剛有了暖氣,還沒燒開就要停止了。我們打坐也是如此,一天、兩天時間太短,一個月、二個月時間太長,所以七天剛剛好。譬如煮飯,需要半個鍾頭才能煮熟,煮過頭就燒焦了;若煮不到半個鍾頭,飯還是生的,也沒有用。所以從事上來講,七天剛剛好。

  

  就理上而言,「七」是指第七識。從唯識學來講,人有八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識是前五識,第六識就是想東想西、精打細算,第七識就是執我。例如看到一只手表,是金表、是名牌,這是第六識在分別;花錢買這只手表要幾十萬、幾百萬,自己沒有錢,幹脆來個順手牽羊,就把手表放到口袋裏去了,這是第七識在作用。無論善、惡,都是一個種子,這個種子就落在第八識,所以第八識又稱爲含藏識,我們從過去生到這一生的所作所爲,善善惡惡,通通在第八識當中,有因就有果,沒有哪一個逃得掉。所以,佛經講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明白了這個道理,做人、做事就找到一個方向了。因此絕對不要做壞事,現在做壞事聲名掃地,乃至于家敗人亡,未來還要受惡報。

  

  打禅七就是在轉識成智,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。所謂冤親平等,無論男衆、女衆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。佛法講的平等,是立足點的平等,雖然每個人都能成佛,如果不去努力,不去轉識成智,不修善斷惡,不藉由打坐淨心、定心,那麼還是薄地凡夫一個,仍會墮落、輪回,這就是不平等了。雖然如此,佛性還是存在,這又是平等的。所以佛法是絕對的智慧,真正講民主的鼻祖就是釋迦牟尼佛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叁)960701

  

  

  我們坐在禅堂裏就是要明心見性,這念人人本具的佛性,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。成了佛、成了菩薩,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;現在在這裏靜坐,雖然沒達到絕對的心、清淨的心,但是也和十方諸佛的心一樣,不曾減少一絲一毫。

  

  以唯識的角度來講,第八識是含藏識,什麼善惡種子都有,所以一打坐靜下來了,就會看到很多的境界,這些境界並不是外來的,就如晚上做夢一樣,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是八識田中的種子所顯現。如果用照相機來比喻,我們的眼睛就像照相機的鏡頭,鏡頭一掃,外面所有的東西都入到鏡頭裏面。我們的第六意識則是在分別哪個影像好、哪個不好。第七識則一一執取。照相機的快門一按之後,外面一切好的、壞的境界通通落入八識田中。第八識就好象膠卷,一落入第八識,要把這些影像洗掉,那就要轉識成智,使八識成爲真空、妙有。如何將八識田膠卷中的種子洗得幹幹淨淨呢?就要靠打坐、誦經、持咒、忏悔。

  

  打坐時看到種種境界現前都不要理它,因爲是八識田中現出來的。看到佛祖向你微笑,不要理它;看到喜愛的人出現了,不要理它;看到親戚朋友來了,也不要理;乃至于看到七寶宮殿、重重山水,也不要理它,這些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。我們要體悟的這念心是本具的,就好比把膠卷洗得幹幹淨淨的,裏面什麼都沒有。什麼都沒有,就什麼都有。所以,我們打坐就是養成這功夫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打坐時,看到好的、壞的都不理它,覺性一定要存在,若心跑掉了,就容易打瞌睡、打妄想,昏昏沈沈,起不了作用,只是身體在坐。因此,善調身心,不打妄想、不落昏沈,使自心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打禅七。

  

  打佛七,也是同樣的道理,用這一句佛號作爲方便,對治昏沈、對治妄想。昏沈來了,「阿彌陀佛」,不要昏沈;妄想來了,「阿彌陀佛」,把妄想念掉。念了以後,這句佛號也不要執著,最後仍要歸于本心,歸于無念。「萬法歸宗」,明白了這個道理,行住坐臥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,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60708

  

  

  祖師大德有一首偈子,將八識比喻爲八個兄弟:「八個兄弟一個胎,一個伶俐一個呆,五個在外作買賣,一個在家把帳開。」八個兄弟都在一心中,「一個伶俐一個呆」,第六意識是最伶俐的,很會精打細算,「呆」指的是第八識,就像是倉庫的看守員。前五個兄弟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識在外作買賣,客人來了,要去招待客人,東西少了,就要去買東西,到外面交涉,這是前五識,在外面跑堂、作買賣。眼一看到有好東西,馬上就通知第六、七、八識。「一個在家把帳開」,精打細算的第六識結帳後,就把帳交給第七識,最後就送到八識倉庫裏去了。「八個兄弟一個胎」,八識都是我們這念心,但爲了方便爲大衆講解而用了種種譬喻,從體、相、用叁方面來講,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要如何才能管理自己,以轉識成智、轉染成淨?

  

  平時我們都是在起心動念,善念、惡念、雜念……沒完沒了,禅七當中要做到無念,一進禅堂,修數息觀對治妄想,妄想沒有了,也不需要再數息了,因爲數息是一種方便法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如同藥方,是對治的方便法門,藥是用來治病的,病治好了,就不需要吃藥了。所謂「藥無貴賤,治病者良」,最貴的藥不一定有效,例如感冒的時…

《禅七的意義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