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候,吃最貴的補藥也達不到效果,因爲不對症,反而用便宜的阿斯匹靈比較有效。
「法無高下,應機者妙」,佛爲令大衆了解種種道理,演說的法有深亦有淺,衆生的根器有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有些人聽不懂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的法門,就告訴他禮拜、忏悔的方法,「禮佛一拜,罪滅河沙;念佛一句,福增無量」。其實,念佛也是不簡單的,佛法有事、有理,上根的人,了解念佛是對治煩惱的方便,內心起了煩惱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煩惱就沒有了;昏沈時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提醒自己不要打瞌睡。阿彌陀佛是指我們本具的無量光佛、無量壽佛,念阿彌陀佛是在以名昭德,目的是喚醒自己本具的良知良能、喚醒自己本具的覺性,所以念阿彌陀佛,也是對治煩惱的藥方。但是,對不懂佛法、下根的人這麼講,他可能就不來信佛法了;要是跟他說念佛可以得到佛的加持、庇佑,可以消災延壽,他就很願意念佛。講法雖然不一樣,卻都能得到好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60715
念佛,主要在對治自己的煩惱,念佛就是提起一句佛號來返照自心。念一句佛號之後,心中沒有煩惱、妄想、昏沈,就繼續堅住正念,正念就是佛,無念就是佛。
以前有一位居士,每天都很精進地念幾萬聲佛號,有一回孩子哭鬧不停,怎麼勸都不聽,于是這位居士就拿起念珠來打孩子,而且還邊打邊念「阿彌陀佛」。我們想想看,念佛怎麼還發脾氣拿念珠打人呢?這就是不了解念佛的目的。脾氣一來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氣就消了,念佛的目的是在這裏。一般人都有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例如貪財、貪吃、貪睡,起了貪心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就把貪心轉過來了。念佛就是淨心、定心,轉識成智,這個道理明白了,任何時刻佛都在我們身邊。正念就是佛、無念就是佛、慈悲心就是佛,覺察、覺照、平等心就是佛,既然如此,到哪裏去找佛?找不到的。坐下來,把心靜下來,心清淨了就是佛。
修行就是要轉識成智,打坐、禮佛、經行,這是在轉前五識。如何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?平時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有了過失,知道檢討反省,靜坐思惟,就是在轉第六識。打坐時一念不生,就能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。打七就是在打第七識,第七識不平等,所以要轉識成智。如何去轉?相信人人都有佛性,用平等心看待大衆,平等心就是佛,尊重心就是佛。以前有一位國王邀請出家衆去應供,但守門的人總是阻攔穿著破舊的法師,不允許他們入內。有個出家衆爲了應供,特地向同參道友借新衣服來穿,到了會場正要開始吃飯時,這個出家衆就先將飯菜供在新袈裟前,旁人問:「師父!您爲什麼將飯供養袈裟呢?」法師說:「沒有這件袈裟,我今天沒辦法來應供啊!守門的人只讓穿著好衣服的法師接受應供,所以我今天能來應供,要感謝這件袈裟!」像這守門人的心態就是不平等,因爲不管穿好的、壞的,人人都有佛性。
由于走路容易打妄想、睡覺容易昏沈,所以用靜坐的方法最適當。打七就是在打第七識,就是用靜坐的方法來轉識成智。靜坐的目的在淨心、定心、明心,心無雜念,不想東想西、不患得患失,才能定心。如何明心?靜坐時,這念心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清明在躬,不能打瞌睡,一打瞌睡就糊裏糊塗,心就不明了。平時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這樣就能找到一條菩提大道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60722
什麼是佛?什麼是道?這當中有究竟說法,也有方便說法。今天在禅堂裏開門見山地講,無念就是佛,有念就是衆生,達到無念,才能契入菩提、涅槃的境界。此外,不但要無念,還要不打瞌睡,這念覺性不能迷失。
一般衆生都不知道無念,一生總是在有念當中過日子。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。有無俱不計,長禦白牛車。」打坐時不但不起惡念,連善念都不起,起惡念如同渾水中起了波浪,起善念就如清水裏起了波浪,不論是善念或惡念都不對,有念,心就沒辦法像明鏡一樣光明。離開有、無兩邊,這念心就是正念。我們現在先學無念,如果以爲達到無念了,心當中還有一個執著無念的念頭,這也不對,所以,最後「有無俱不計,長禦白牛車」,不執著有念,也不執著無念,諸位聽法的這念心、這念覺性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昏沈、妄想,就是我們的本心,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。明白這些道理,打七才有意義。
依《禅宗永嘉集》所說,我們靜坐的時候有五種念頭,這五種都是妄念。第一、故起念,故意起一個念頭,例如,初初到禅堂打坐時,腿酸、腿麻、腿痛,始終定不下來,爲了轉移這些煩惱,就故意起個念頭,想一些事情讓自己的心有所依靠,使自己不覺得腿痛難耐,但是,這與靜坐達到無念的目的是相違背的。
第二、串習念,心靜下來以後,過去的念頭紛紛浮現出來,這就是串習念,是過去已經成了習慣的妄念。過去有哪些朋友,就想到那些朋友;過去有哪些嗜好,就想到那些嗜好……,想這些成習慣了,這就是串習念。
第叁、接續念,坐在這裏自己作不了主,善念、惡念就像海水中的波浪一樣,一波接著一波,始終停不下來,念念相續不斷地在打妄想,這就是接續念。
第四、別生念,已經覺察到這些持續不斷的念頭,自己發一個慚愧心:「今天來這裏打坐,爲什麼還在打妄想?實在對不起自己!下座後一定要去拜佛忏悔……或者,幹脆不要打坐,去護七好了……」這是和打坐不相關的念頭,是別生念。
第五、即靜念,「參加禅七是無量的福報,這一年當中好不容易才排了七天的假,怎麼可以放棄?打七就是打七!其他的念頭都是錯誤的,一定要達到無念……」在佛前忏悔之後,心慢慢地清淨下來,沒有任何念頭,坐下來一片清涼,感覺很甯靜,認爲自己得到禅定了,聽見外面的一切聲音反而很討厭,這是「靜念」,只是一個靜的境界。
以前有個禅和子,心達到了靜境,聽到別人講話、走路的聲音都感到不對勁,就決定到沒有人煙的深山裏修行。在深山裏住茅篷,總要有吃的,于是他就種菜,可是雀子卻來吃他的菜。白天要趕雀子,晚上又會聽到野獸吼叫,沒完沒了,他幹脆就去行腳了。有一天,遇到一個老太太,這個老太太是開悟的人,住在茅篷裏養道。老太太問禅和子想不想閉關,她願意護關。禅和子心想,這是難得的機會,于是接受了供養。很快地,叁年過去了。老太太告訴每天爲禅和子送飯的年輕女兒:「明天師父出關,你把關房打開後,先做一個動作,測驗師父有沒有開悟。師父一出來,就上前去把師父抱住,問他當下是什麼感受?看看師父坐了叁年是怎樣的心境?」禅和子很有功夫,他講:「枯木倚寒岩,叁冬無暖氣。」坐了叁年,都沒有起個心、動個念,被女孩抱著,好象枯木靠在寒岩上,一個念頭也沒有,不知道對方是男、是女?是美、是醜?大家想想,自己有沒有這種功夫啊!這個境界算是很高了。但是老太太卻講:「我叁年白供養了一個死漢子!」就把禅和子趕走了。能達到「枯木倚寒岩,叁冬無暖氣」這個境界也算不錯了,可是卻不是真正的開悟,因爲「死水不藏龍」,其中只有定而沒有慧,覺性沒有現前。
禅和子知道自己確實沒有開悟,繼續再去行腳。過了叁年,又走到老太太這裏,老太太又成就禅和子閉關叁年。到了出關那天,老太太還是像上次一樣,請女兒把禅和子抱住,看看師父講什麼?開悟的人說出的話果真不一樣,這回他說:「天知、地知,你知、我知,不給你婆婆知!」這就是個「知」字,不只是定,不是「枯木倚寒岩」了。時時刻刻「知」都要存在,我們坐在這裏不能像木頭,所以諸位打坐時不能含糊,不但是要無念、無想、無住,覺性更要存在。覺性就是菩提心,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」,從第六意識契入,第六意識清清楚楚,就能轉識成智,這念心清楚明白,才是發菩提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60729
神秀大師有首偈子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是屬于漸修的法門。心當中有了煩惱、妄想,知道檢討反省,把不好的念頭化掉,就是「時時勤拂拭」,到最後連好的念頭也要放下,心如明鏡,沒有一點塵埃,可以照天照地。「身是菩提樹」,要保持清淨,身、口不能造惡業;「心如明鏡臺」,心要保持和明鏡一樣,不能有一點灰塵,灰塵落到明鏡上面,要趕快把它擦掉,只要一攀緣外面的境界,一起心動念,就知道是善念或是惡念,是惡念就要馬上看破,這是漸修的層次。
六祖惠能大師則是更進一步契悟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這念心是空性,哪有什麼樹?哪有明鏡臺?所有一切形形色色、善善惡惡、是是非非都是空,諸法畢竟空寂。這時六祖大師悟到的是空的境界,尚未悟到本心。後來,五祖弘忍大師爲六祖大師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大師一下就開悟了。所謂「無住生心」,也就是這念心清楚明白、寂然不動,也可以動,也可以不動,動也…
《禅七的意義──九十五年夏季學界精進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