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舉難勸修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度,所有一切善法全都做到了,到最後,沒有能度之人,沒有所度之衆生,離開相對的境界,這就是無心--無雜念心、無攀緣心、無人我心、無執著心、無瞋恚心、無仇恨心,達到這個境界,就是自在解脫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五)

  

  修行,要由有心歸于無心,由有念歸于無念,

  

  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;

  

  心境就像一面明鏡,沒有一點灰塵,

  

  像一潭止水,不起一點波浪,

  

  這就是修行的功夫,就是從體起用,從用歸體,

  

  真正達到「觸事無心」。

  

  修行,要由有心歸于無心,由有念歸于無念,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;釋迦牟尼佛曾說:「我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說一句佛法,沒有度一個衆生。」心境就像一面明鏡,沒有一點灰塵,像一潭止水,不起一點波浪,這就是修行的功夫,就是從體起用,從用歸體,真正達到「觸事無心」。要達到這種境界雖然不容易,但是只要肯下一番功夫,人人都可以做得到。

  

  心像一面明鏡,相來即現,相去不留痕,人在哪裏,心在哪裏。應該盡責任,就要盡責任,不能有絲毫的馬虎;盡到責任,事情完成了,還要不居功、不诿過,所謂「功德歸叁寶,好事給大衆,壞事自己檢討、承擔。」,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
  

  做事時,認真去做,絲毫不茍且,人在哪裏,心在哪裏,做完以後,心當中沒有貢高我慢,把成功的果實,歸大衆享用,自己經常檢討反省,壞事情自己承擔。能夠如此,我們的心和境,都能夠得到自在,沒有罣礙。

  

  所以古德言:「功德歸叁寶,好事給大衆,壞事自己承擔。」承擔,就是反省、檢討、改進,最後達到清淨心、平等心,心當中真正達到沒有罣礙的境界。就如《金剛經》講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這就是觸事無心、無所得,無心才能得到自在。

  

  我們這一念心,像虛空一樣廣大;因爲虛空廣大無有邊際,所以能含納萬象,山河大地全都在虛空當中。所以我們也要做到這種境界,心要平等、要與真空的道理相應,這樣我們做任何事情,就不會心生罣礙了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六)

  

  無論是做學問,或是學技藝,

  

  不僅要廣學,還要博究,即所謂「博而約」的道理。

  

  「究」,要研究內含的真理,還要能夠彙通;

  

  假使學了很多,卻不了解、通達其中真實的義理,

  

  反而容易成爲障礙,容易産生慢心,執一毀他。

  

  第十一、「廣學博究難」。無論是做學問,或是學技藝,都要廣學。例如菩薩就要廣修五明處:第一是內明,第二是因明,第叁是聲明,第四是工巧明,第五是醫方明,這就是廣學。哲學、科學、佛法、世間法,都要廣泛學習。如果能將佛法中,大乘、小乘、經藏、律藏、論藏,乃至所有的宗派,都能夠通達,就稱之爲叁藏法師,這樣就稱爲廣學。

  

  不僅要廣學,還要博究,即所謂「博而約」的道理。「究」,要研究內含的真理,還要能夠彙通;假使學了很多,卻不了解、通達其中真實的義理,反而容易成爲障礙,容易産生慢心,執一毀他。

  

  所以,廣學還要博究,兩者相輔相成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七)

  

  佛經雲,衆生有六種根本煩惱:

  

  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。

  

  所以要成就道業,就要降伏我慢心。

  

  第十二、「除滅我慢難」。有些人總是認爲自己很優越,認爲自己的身分、地位、才智…等等,超越他人,這就是一種我慢。我慢,一種是對自己的種種起傲慢,一種是對于他人的種種起傲慢;例如一位很有智慧、道德、學問的人,自己不如人家,反而還看不起他,認爲他沒有什幺了不起,這也是一種我慢。

  

  假使一個人有了我慢心,事業一定不容易成功。因爲什幺人都看不起,目中無人、空目心高,不僅自己不肯虛心學習,也不向他人請教,又看不起人家,當然學業、事業、道業都很難成就。

  

  佛經雲,衆生有六種根本煩惱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。所以要成就道業,就要降伏我慢心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八)

  

  佛法講「不輕末學,不重久學。」是什幺道理?

  

  因爲每一個人,都有過去生中的福報、因緣,

  

  普通一般人看不見,

  

  衆生帶著有色的眼鏡,只看到一點點,

  

  看不到過去,更看不到未來,

  

  所以不要輕視未學。

  

  第十叁、「不輕未學難」。佛法講「不輕末學,不重久學。」是什幺道理?雖然他現在什幺都不如自己,也不要看輕他,等到他將來成就了,說不定就超過自己。因爲每一個人,都有過去生中的福報、因緣,普通一般人看不見,俗諺說:「鼠目寸光」,衆生帶著有色的眼鏡,只看到一點點,看不到過去,更看不到未來,所以不要輕視未學。

  

  所謂「未學」,在佛法來講,就是還沒有走進佛法大門,乃至于剛剛出家,還沒有受沙彌(尼)戒,還沒有登堂入室,學戒、學定、學慧、學六波羅蜜…等等,這就是未學。

  

  雖然是未學,我們也不能輕視他,因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不但人有佛性,乃至一只小蟲子、小螞蟻、小狗…等,都有佛性。一切衆生都是未來諸佛,我們不能自高自傲,看不起一切衆生。他現在沒有開始學習,好象是不如自己,等到他一接觸,精進用功,就有可能成就聖道,所以要「不輕未學」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九)

  

  沒有悟道,一百歲還是凡夫衆生;

  

  若是悟道證果,七歲的沙彌也是聖人,

  

  值得大衆禮拜、供養。

  

  所以,沙彌雖小不可輕。

  

  佛法講,有四件小事物不能輕視:

  

  第一、火小不可輕: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一點點火苗,稍不注意,整座高樓大廈,都會被它焚燒殆盡。所以火小不可輕,它會使人喪身失命、損失財物。

  

  第二、太子雖小,不可輕:在古代,皇帝是世襲製度,由皇太子繼承皇位。在曆史上,有些皇太子六、七歲、十幾歲的時候,就當了皇帝,君臨天下,所以太子雖小不可輕。

  

  第叁、龍小不可輕:一般人以爲現在是科學時代了,怎幺還談龍?以前有一位居士問:現在已經進步到太空科學時代,人造衛星到太空去,也沒看到天上的人;潛水艇在海底照相,也沒看到龍宮,哪裏有天上的人?哪裏有龍宮?這是不知道,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境界,每一個人、每一個衆生,所看到的都不一樣;例如,對人類來講,白天看得見,晚上看不見;但是有很多動物,白天看不見,晚上才看得見。這幺看來,在這同一個空間、時間裏面,是白天還是晚上?你能夠找出答案嗎?這個問題,如果開悟了,或是得了甚深禅定,就能夠知道。

  

  「龍小不可輕」,龍剛出生時,看起來像一條小蛇,沒有什幺了不起;可是龍雖然很小,他能夠起風、下雨,有種種的神通變化,所以龍小不可輕。

  

  第四、沙彌雖小不可輕:有人看到小沙彌,以爲他是小孩子,沒有什幺了不起,就看不起他。其實,小沙彌一樣可以證羅漢果。佛經中講,最小的沙彌,均提沙彌,七歲就證到羅漢果。還有印度阿育王時代,也有小沙彌精通叁藏,具足種種神通變化。又如中國的悟達國師,十幾歲就能講經說法,聽法者每日萬余人;唐朝詩人李商隱,曾寫一首詩贊歎悟達國師:「十四沙彌能講經,沙彌說法沙門聽,似師之齡只執瓶,不在年高在性靈。」沒有悟道,一百歲還是凡夫衆生;若是悟道證果,七歲的沙彌也是聖人,值得大衆禮拜、供養。所以,沙彌雖小不可輕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叁十)

  

  要保持平等心,是件不容易的事情。

  

  一般人往往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待他人,

  

  因而産生種種的分別、執著;

  

 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,人人都有佛性,

  

  要能心行平等,不可以貌取人。

  

  第十四、「心行平等難」,要保持平等心,是件不容易的事情。一般人往往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待他人,因而産生種種的分別、執著;所以佛法告訴我們,人人都有佛性,要能心行平等,不可以貌取人。

  

  不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法,都不可自恃甚高、看不起別人;有句俗話說:「叁十年河東,叁十年河西;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。」就是指對于他人,不可以用目前的情形來評定他的一切,或許將來時節因緣一到,他會有一番作爲與貢獻,所以不可隨意輕視他人。

  

  菩提覺法樂 涅槃寂靜樂

  (一)961104

  

  

  從過去到現在,每一個宗教都講修道,而且標榜自己的道最高。很多人聽過「盲人摸象」的故事,卻不知道這個故事出自于佛經。由于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不同,對于事情的看法、認識也就不一樣;就像盲人沒辦法見到象的全貌,摸到象鼻就說象似一根竿子,摸到象耳就說象似一把扇子……雖然是同一只象,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,因爲他們只說對了象的一部分。這就如同世間人看事情,由于每個人的角度、定位不同,看法就不一樣,各說各話,沒有辦法見到事物的全貌,對于修道的見解也是如此。佛說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心是超然的,對于道就一目了然。

  

  道在哪裏?道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,不假絲毫造作,如《圓覺經》講無「作、任、止、滅」四相,才能契悟本心。「作」是指作意,例如觀想日輪、觀想月輪、觀想佛像,都是屬于作意;吾人本具的心性,非作可致。「任」,指隨緣任性;吾人之本心,非放任可致。「止」是止息諸念,將心念停止在一個地方,止觀就是把心念止在一處,如觀想日輪,就把心專注于日輪的觀想上,這都是佛法中的方便法門。「滅」者,寂滅是也;滅色歸空,欲求圓覺,亦不可得。「作…

《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