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智慧,
身心就能够得到自在与清凉。
第六、「忍色忍欲难」,希望具足禅定、智慧,就要能够忍色、忍欲。
「色」,如容貌、美色,男性看到女性长得很美好、窈窕,乃至于听到声音,就会心生贪爱,产生爱着,此时就需要忍的功夫,忍不下来,就会发生问题。例如社会上邪淫的事情,俗话说「色胆包天」,就是因为欲爱心一起,心当中就会产生欲火,欲火烧身,失去智慧、理性,做出不好的事情。就是因为这一念心忍不下来;男性看到女性,或女性看到男性,心里打妄想、产生爱着,马上心理就影响生理,身上就会发热,如果继续不断地打妄想、起爱着,心中的欲火愈来愈盛,就会失去理智,犯下过错。
忍色、忍欲是不容易的事,如果能够忍得下来,心就有定力、就有智慧,身心就能够得到自在与清凉。
举难劝修(十八)
欲就是一种嗜好,
喜欢好的东西,穿要穿好的、吃要吃好的、住也要住好的,
贪求无厌,不能知足,
因此心始终得不到宁静与清净,
所以古德讲: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。」
就是提醒我们要忍色、忍欲。
人的心中有三把烦恼无明之火,第一种是欲火,即欲爱、色爱的烦恼。第二种是瞋火,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,就生气恼怒,即是瞋火。第三种是饥火,饥饿的时候,肚子里面就好象一把火在燃烧。众生常被这三把火烧得昏头转向,所以说「忍色忍欲难」。
欲就是一种嗜好,喜欢好的东西,穿要穿好的、吃要吃好的、住也要住好的,贪求无厌,不能知足,因此心始终得不到宁静与清净,所以古德讲: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。」就是提醒我们要忍色、忍欲。明白这些道理,自然就容易做到。
佛法告诉我们,除了忍以外,平时就要修不净观、慈悲观、平等观…等观行,有了禅定、智慧、慈悲,自然而然,贪爱、执着的心就能转化,就能得到宁静与自在。
举难劝修(十九)
忍色忍欲难,
是告诉我们,不要起非份之想,不要贪得无厌,
对于男女之欲爱、色爱,
要保持一种礼节,要有分寸,
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失。
不仅佛法讲忍的道理,儒家也讲:「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」这就是一个忍字。
忍色忍欲难,色字上面一把刀,不但凡夫要忍色,菩萨也是一样,所以佛经讲:「菩萨视淫欲,如避火坑。」对于色与欲,要能看破、放下;儒家亦言,清心、寡欲。
对于这些道理,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怀疑:难道修行学佛,什幺都不要了吗?其实不是这个意思。忍色忍欲难,是告诉我们,不要起非份之想,不要贪得无厌,如古德云:「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丈夫爱色,纳之以礼。」对于男女之欲爱、色爱,要保持一种礼节,要有分寸,这样就不会产生过失。
举难劝修(二十)
贪着欲爱、色爱等五欲之乐,
就好象小孩舔刀口上的蜜糖一样,
为了舔取蜜糖,把舌头都割掉了,
实在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。
一般人都希望钱财愈多愈好,但是对于钱财,我们要了解,自己应该得的,就可以拿取;不应该得的,绝对不要贪求;财富不是你的,既使得到了,财富就像有脚一样会跑掉。如果不能知足,拼命去追求,有了十万,想一百万;有了一百万,想一千万;有了一千万,想一亿,甚至于全台湾的钱财最好都是自己的;既使得到了,还想要得到世界;世界得到了,还想要征服太空,始终没完没了。所以要知道忍的道理,能忍致安,知足常乐。
忍色也很更重要,色胆包天,就会丧身失命。不论佛家、儒家或道家都讲这个道理。以前道家有位陈搏仙人,有一天,宋太祖请陈搏仙人到皇宫供养,除了财供养以外,还找了很多宫女陪伴。陈抟证到仙人的果位,知道要忍色忍欲才能得自在;所以当天晚上,留下一首诗以后,就溜之大吉了,诗为:「雪为肌肤玉为腮,多谢君王送得来,处士不行巫峡梦,有烦神女下凡台。」可见修神仙果报的人,也是要戒色。
不仅佛法讲忍色忍欲的道理,儒家也是如此,如孔子言:「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。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。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」年纪轻的人,身心尚未健全,如果发生男女的关系,身心皆易受到损伤,所以要戒之在色。年纪稍长的青壮年,血气方刚,容易冲动,就要戒之在斗。年纪大的人,容易贪着五欲的享受,就要戒得,不要过分的贪求。
释迦牟尼佛讲:贪着欲爱、色爱等五欲之乐,就好象小孩舔刀口上的蜜糖一样,为了舔取蜜糖,把舌头都割掉了,实在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。
所以,希望事业、学业成就,道业成就,一定要忍色忍欲。如果能够明白这些道理,忍色忍欲也就不难了。
举难劝修(二十一)
对于美好的事物,能够爱惜,不要破坏,
并且跟大家一起享用;
如此的心量就很广大,就有无量的福报、无量的功德。
第七、「见好不求难」,看见好的东西,不会想贪求、占有;一般众生不容易做到,往往看见好的东西,就拼命想占有,所以说「见好不求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
见好不求,亦如同儒家所说: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」自己不想要的东西,绝对不要送给人家;自己喜爱的东西,他人也很喜欢,就供养大众,这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
佛法讲:「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。」例如:有好吃的食物,就与大家分享;有好看的东西,让他人也能够欣赏;对于美好的事物,能够爱惜,不要破坏,并且跟大家一起享用;如此的心量就很广大,就有无量的福报、无量的功德。
能够明白、体会这些道理,「见好不求」也就不难了。
举难劝修(二十二)
如果能够「忍得心头火」,被辱不瞋,
甚至「灭却心头火」,
就能够产生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光明。
第八、「被辱不瞋难」:当自己被他人欺负、侮辱时,能够不发脾气、不生瞋恨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「瞋」如一把火,这把火会焚烧人人本具的自性功德丛林。
被辱不瞋,在佛法来讲,就是一个忍字。被他人污辱,如果起了瞋心,就容易「小不忍,则乱大谋」。古德也讲:「退一步,海阔天空;忍一时,风平浪静。」能够忍得下来,就是修行。
如果能够「忍得心头火」,被辱不瞋,甚至「灭却心头火」,就能够产生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光明。
中国历史上有一个「唾面自干」的公案:
唐朝有一位宰相,名叫娄师德,他的弟弟被朝廷派任当州牧,娄师德就跟弟弟讲:「我在朝廷当官,已经有人嫉妒、怀恨了,你现在又去当官,一定会有些人对你不客气。假使有人污辱你,怎幺办?」弟弟就回答:「请哥哥不要烦恼,我不与他们计较、不发脾气就好了。所谓大人不计小人过。」
娄师德又讲:「假使你不计较,人家还是继续找麻烦,甚至向你吐口水,你怎幺处理?」弟弟回答:「他吐我口水,我也不计较,将口水擦掉就好了。」娄师德听了就跟弟弟讲:「你这样还是不完美,因为人家吐你一把口水,表示已经气得面红耳赤了,这个时候,应该不要擦掉口水,让口水自行风干就好了。这表示很欢喜接受他的污辱,自然而然就能化解他的瞋心。」
要做到「被辱不瞋」,被他人家污辱,我们都能够接受,能够看得破、放得下,是不容易的,但是为了自己的道业,不要火烧功德林,最好不要起瞋心。
举难劝修(二十三)
六根接触六尘,往往会产生种种妄想巅倒,触事生心;
要怎幺样才能不生妄想烦恼、触事无心呢?
必须六根归一,具足禅定功夫,
根尘俱脱,灵光独耀,就能够「触事无心」,
处处自在、安乐,身心愉悦。
第九、「有势不临难」:拥有势力、权位与富贵,不用自己的势力、权位欺慢他人,并且能够尽守本分,明白「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」、「太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」的道理,就是「有势不临」。做到「有势不临」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;如果能够做到,就是菩萨行。
第十、「触事无心难」:「触」,就是接触--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。我们从早上到晚上,不外乎眼睛所看的、耳朵所听的、鼻子所嗅的、嘴巴所讲种种的话、舌头要尝种种酸甜苦辣的味道,身体知道暖、知道冷,意根知道「是」、知道「非」、知道「善」、知道「恶」,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这些都是「触」。
六根接触六尘,往往会产生种种妄想巅倒,触事生心;要怎幺样才能不生妄想烦恼、触事无心呢?必须六根归一,具足禅定功夫,根尘俱脱,灵光独耀,就能够「触事无心」,处处自在、安乐,身心愉悦。
举难劝修(二十四)
所以修行学佛,首先要学习「放下」--
放下烦恼、执着。
放下之后,我们的心就能得自在,
得自在就是解脱。
人生在世,要做正正当当的事,应该做的就做,不应该做的,绝对不去做。做了以后,即做即了,处处作主。
一般人面对困境时,往往提也提不起,放也放不下,因而产生种种烦恼。所以修行学佛,首先要学习「放下」--放下烦恼、执着。放下之后,我们的心就能得自在,得自在就是解脱。
放下,只是自利,更进一步,还要「提起」,即是利他。提起,就是修一切善、断一切恶。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…
《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