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舉難勸修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智慧,

  

  身心就能夠得到自在與清涼。

  

  第六、「忍色忍欲難」,希望具足禅定、智慧,就要能夠忍色、忍欲。

  

  「色」,如容貌、美色,男性看到女性長得很美好、窈窕,乃至于聽到聲音,就會心生貪愛,産生愛著,此時就需要忍的功夫,忍不下來,就會發生問題。例如社會上邪淫的事情,俗話說「色膽包天」,就是因爲欲愛心一起,心當中就會産生欲火,欲火燒身,失去智慧、理性,做出不好的事情。就是因爲這一念心忍不下來;男性看到女性,或女性看到男性,心裏打妄想、産生愛著,馬上心理就影響生理,身上就會發熱,如果繼續不斷地打妄想、起愛著,心中的欲火愈來愈盛,就會失去理智,犯下過錯。

  

  忍色、忍欲是不容易的事,如果能夠忍得下來,心就有定力、就有智慧,身心就能夠得到自在與清涼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八)

  

  欲就是一種嗜好,

  

  喜歡好的東西,穿要穿好的、吃要吃好的、住也要住好的,

  

  貪求無厭,不能知足,

  

  因此心始終得不到甯靜與清淨,

  

  所以古德講: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。」

  

  就是提醒我們要忍色、忍欲。

  

  人的心中有叁把煩惱無明之火,第一種是欲火,即欲愛、色愛的煩惱。第二種是瞋火,遇到不如意的人或事,就生氣惱怒,即是瞋火。第叁種是饑火,饑餓的時候,肚子裏面就好象一把火在燃燒。衆生常被這叁把火燒得昏頭轉向,所以說「忍色忍欲難」。

  

  欲就是一種嗜好,喜歡好的東西,穿要穿好的、吃要吃好的、住也要住好的,貪求無厭,不能知足,因此心始終得不到甯靜與清淨,所以古德講: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。」就是提醒我們要忍色、忍欲。明白這些道理,自然就容易做到。

  

  佛法告訴我們,除了忍以外,平時就要修不淨觀、慈悲觀、平等觀…等觀行,有了禅定、智慧、慈悲,自然而然,貪愛、執著的心就能轉化,就能得到甯靜與自在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九)

  

  忍色忍欲難,

  

  是告訴我們,不要起非份之想,不要貪得無厭,

  

  對于男女之欲愛、色愛,

  

  要保持一種禮節,要有分寸,

  

  這樣就不會産生過失。

  

  不僅佛法講忍的道理,儒家也講:「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。」這就是一個忍字。

  

  忍色忍欲難,色字上面一把刀,不但凡夫要忍色,菩薩也是一樣,所以佛經講:「菩薩視淫欲,如避火坑。」對于色與欲,要能看破、放下;儒家亦言,清心、寡欲。

  

  對于這些道理,不了解的人可能會懷疑:難道修行學佛,什幺都不要了嗎?其實不是這個意思。忍色忍欲難,是告訴我們,不要起非份之想,不要貪得無厭,如古德雲: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。丈夫愛色,納之以禮。」對于男女之欲愛、色愛,要保持一種禮節,要有分寸,這樣就不會産生過失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)

  

  貪著欲愛、色愛等五欲之樂,

  

  就好象小孩舔刀口上的蜜糖一樣,

  

  爲了舔取蜜糖,把舌頭都割掉了,

  

  實在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。

  

  一般人都希望錢財愈多愈好,但是對于錢財,我們要了解,自己應該得的,就可以拿取;不應該得的,絕對不要貪求;財富不是你的,既使得到了,財富就像有腳一樣會跑掉。如果不能知足,拼命去追求,有了十萬,想一百萬;有了一百萬,想一千萬;有了一千萬,想一億,甚至于全臺灣的錢財最好都是自己的;既使得到了,還想要得到世界;世界得到了,還想要征服太空,始終沒完沒了。所以要知道忍的道理,能忍致安,知足常樂。

  

  忍色也很更重要,色膽包天,就會喪身失命。不論佛家、儒家或道家都講這個道理。以前道家有位陳搏仙人,有一天,宋太祖請陳搏仙人到皇宮供養,除了財供養以外,還找了很多宮女陪伴。陳抟證到仙人的果位,知道要忍色忍欲才能得自在;所以當天晚上,留下一首詩以後,就溜之大吉了,詩爲:「雪爲肌膚玉爲腮,多謝君王送得來,處士不行巫峽夢,有煩神女下凡臺。」可見修神仙果報的人,也是要戒色。

  

  不僅佛法講忍色忍欲的道理,儒家也是如此,如孔子言:「君子有叁戒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。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。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」年紀輕的人,身心尚未健全,如果發生男女的關系,身心皆易受到損傷,所以要戒之在色。年紀稍長的青壯年,血氣方剛,容易沖動,就要戒之在鬥。年紀大的人,容易貪著五欲的享受,就要戒得,不要過分的貪求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講:貪著欲愛、色愛等五欲之樂,就好象小孩舔刀口上的蜜糖一樣,爲了舔取蜜糖,把舌頭都割掉了,實在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。

  

  所以,希望事業、學業成就,道業成就,一定要忍色忍欲。如果能夠明白這些道理,忍色忍欲也就不難了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一)

  

  對于美好的事物,能夠愛惜,不要破壞,

  

  並且跟大家一起享用;

  

  如此的心量就很廣大,就有無量的福報、無量的功德。

  

  第七、「見好不求難」,看見好的東西,不會想貪求、占有;一般衆生不容易做到,往往看見好的東西,就拼命想占有,所以說「見好不求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

  

  見好不求,亦如同儒家所說: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,絕對不要送給人家;自己喜愛的東西,他人也很喜歡,就供養大衆,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
  

  佛法講:「衆生歡喜,諸佛歡喜。」例如:有好吃的食物,就與大家分享;有好看的東西,讓他人也能夠欣賞;對于美好的事物,能夠愛惜,不要破壞,並且跟大家一起享用;如此的心量就很廣大,就有無量的福報、無量的功德。

  

  能夠明白、體會這些道理,「見好不求」也就不難了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二)

  

  如果能夠「忍得心頭火」,被辱不瞋,

  

  甚至「滅卻心頭火」,

  

  就能夠産生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光明。

  

  第八、「被辱不瞋難」:當自己被他人欺負、侮辱時,能夠不發脾氣、不生瞋恨,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「瞋」如一把火,這把火會焚燒人人本具的自性功德叢林。

  

  被辱不瞋,在佛法來講,就是一個忍字。被他人汙辱,如果起了瞋心,就容易「小不忍,則亂大謀」。古德也講:「退一步,海闊天空;忍一時,風平浪靜。」能夠忍得下來,就是修行。

  

  如果能夠「忍得心頭火」,被辱不瞋,甚至「滅卻心頭火」,就能夠産生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光明。

  

  中國曆史上有一個「唾面自幹」的公案:

  

  唐朝有一位宰相,名叫婁師德,他的弟弟被朝廷派任當州牧,婁師德就跟弟弟講:「我在朝廷當官,已經有人嫉妒、懷恨了,你現在又去當官,一定會有些人對你不客氣。假使有人汙辱你,怎幺辦?」弟弟就回答:「請哥哥不要煩惱,我不與他們計較、不發脾氣就好了。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。」

  

  婁師德又講:「假使你不計較,人家還是繼續找麻煩,甚至向你吐口水,你怎幺處理?」弟弟回答:「他吐我口水,我也不計較,將口水擦掉就好了。」婁師德聽了就跟弟弟講:「你這樣還是不完美,因爲人家吐你一把口水,表示已經氣得面紅耳赤了,這個時候,應該不要擦掉口水,讓口水自行風幹就好了。這表示很歡喜接受他的汙辱,自然而然就能化解他的瞋心。」

  

  要做到「被辱不瞋」,被他人家汙辱,我們都能夠接受,能夠看得破、放得下,是不容易的,但是爲了自己的道業,不要火燒功德林,最好不要起瞋心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叁)

  

  六根接觸六塵,往往會産生種種妄想巅倒,觸事生心;

  

  要怎幺樣才能不生妄想煩惱、觸事無心呢?

  

  必須六根歸一,具足禅定功夫,

  

  根塵俱脫,靈光獨耀,就能夠「觸事無心」,

  

  處處自在、安樂,身心愉悅。

  

  第九、「有勢不臨難」:擁有勢力、權位與富貴,不用自己的勢力、權位欺慢他人,並且能夠盡守本分,明白「法律之前,人人平等」、「太子犯法,與庶民同罪」的道理,就是「有勢不臨」。做到「有勢不臨」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;如果能夠做到,就是菩薩行。

  

  第十、「觸事無心難」:「觸」,就是接觸--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。我們從早上到晚上,不外乎眼睛所看的、耳朵所聽的、鼻子所嗅的、嘴巴所講種種的話、舌頭要嘗種種酸甜苦辣的味道,身體知道暖、知道冷,意根知道「是」、知道「非」、知道「善」、知道「惡」,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些都是「觸」。

  

  六根接觸六塵,往往會産生種種妄想巅倒,觸事生心;要怎幺樣才能不生妄想煩惱、觸事無心呢?必須六根歸一,具足禅定功夫,根塵俱脫,靈光獨耀,就能夠「觸事無心」,處處自在、安樂,身心愉悅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二十四)

  

  所以修行學佛,首先要學習「放下」--

  

  放下煩惱、執著。

  

  放下之後,我們的心就能得自在,

  

  得自在就是解脫。

  

  人生在世,要做正正當當的事,應該做的就做,不應該做的,絕對不去做。做了以後,即做即了,處處作主。

  

  一般人面對困境時,往往提也提不起,放也放不下,因而産生種種煩惱。所以修行學佛,首先要學習「放下」--放下煩惱、執著。放下之後,我們的心就能得自在,得自在就是解脫。

  

  放下,只是自利,更進一步,還要「提起」,即是利他。提起,就是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。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衆生,無一衆生…

《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