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门品,当中提到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菩萨有凡夫菩萨、贤位菩萨、登地菩萨、十地菩萨、等觉菩萨…等,能够心量广大,藉自己的名位、富贵,从事善法、功德,一切都是为大众、为社会、为人民,大公无私,公而忘私,这样就是菩萨行。
举难劝修(十)
修行学佛,要在心中来充实,
心中有慈悲、有善法、有爱心、大公无私,
时时刻刻都是为大众着想,
这就是真正的富贵。
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中提到,富贵人家修行学佛,即是从光明到光明;贫贱人家修行学佛,即可从黑暗到光明。
人的一生中,有物质生活,也有精神生活,物质生活不外乎名利财色,然而名利财色不一定能够得到解脱,能够使我们幸福、愉快;明白此理,富贵学道就不难了。
古德讲:「人贫不是贫,心贫实是贫,身贫无智慧,堕入饿鬼身,人贫能养道,是谓贫道人。」所以修行学佛,要在心中来充实,心中有慈悲、有善法、有爱心、大公无私,时时刻刻都是为大众着想,这就是真正的富贵。
举难劝修(十一)
在人生的道路上,忠于国、忠于世、忠于民,
为了此一理想,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;
因为舍去了我们分段的生命、肉身的生命,还有法身的生命,
法身的生命是永垂不朽的。
第三、「弃命必死难」,指布施性命是不简单的事情。布施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还有大布施、中布施、小布施。大布施,即是为了义之所在、道之所在,生命、财产都能施舍。
假使不明白人生的真理,确实是「弃命必死难」;然而儒家亦云:「孔曰成仁,孟云取义。」在人生的道路上,忠于国、忠于世、忠于民,忠于大众,为了此一理想,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;因为舍去了我们分段的生命、肉身的生命,还有法身的生命,法身的生命是永垂不朽的。
在佛法来讲,佛有三身,有法身、报身、化身,法身就是我们的真生命。在儒家来讲,人有三不朽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三不朽才是真生命。例如中国历史上,岳飞流芳千古,秦桧却遗臭万年,因为岳飞精忠报国,为了义之所在,弃命必死就不是件难事了。
修行学佛,最重要的,就是要契悟佛法真实的道理;契悟了,什幺都不难;没有悟,就什幺都难。
举难劝修(十二)
现在佛经虽然容易看到,也要存着难遭难遇的感恩心,
有此善根、慧根,睹解佛经就不难。
如果没有善根、慧根,
即使佛经送到面前,
还可能会当做一般的废纸,
无法目睹佛法真理。
第四、「得睹佛经难」,能够阅读佛经是不容易的事情。过去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,经典的弘传,皆靠手写在竹板上、纸上、或绢上流通,而且交通也不方便,所以要看到佛经,实在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,故云「得睹佛经难」。
现在虽然交通、印刷都很方便,阅读佛经不像过去那幺困难,但对于佛经也要爱惜、珍惜。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,今生能够阅读佛经,乃是过去先圣先贤,如玄奘大师、义净大师等,用生命、血汗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,才将佛经取载回来的;所以现在佛经虽然容易看到,也要存着难遭难遇的感恩心,有此善根、慧根,睹解佛经就不难。如果没有善根、慧根,即使佛经送到面前,还可能会当做一般的废纸,无法目睹佛法真理。
大众能够阅读佛经、听闻佛法开示,实在是很大的福气,要善加珍惜、把握,如此一定可以契悟佛法无上的真理。
唐朝义净法师曾写了一首诗,形容能够阅读佛经是件不容易的事,诗云:「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,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者安知前者难;路遥碧天唯冷结,沙河遮日力疲殚,后贤如未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」一百个人到印度取经,不到十个人能够生还,所以我们应该了解,得睹佛经实在是不容易的。
现在能够阅读佛经,不仅是由于很多人发心出钱、出力,也是自己过去的善根,所以对于佛经要有恭敬心,要生难遭难遇想,如此才能增长福德,增长智慧。
举难劝修(十三)
佛有修行圆满的功德、愿行,
所以一听到佛的音声,一看到佛的形像,
就能使人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,
若是本身又具足过去的善根、福德,
很快就能得契悟圣道、获得解脱。
第五、「生值佛世难」,指生长于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,是很难得的福报、因缘。佛法住世分为正法、像法、末法三个时期。正法时代是一千年,像法时代一千年,末法时代一万年,正法时代是佛住世的时代。
佛有丈六金身,看到佛的金身,心生欢喜,就能业障消除;听到佛说法的音声,就能开智慧、就能开悟、成道证果,因为佛有修行圆满的功德、愿行,所以一听到佛的音声,一看到佛的形像,就能使人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,若是本身又具足过去的善根、福德,很快就能得契悟圣道、获得解脱。
佛经中记戴,过去的祖师大德,听到释迦牟尼佛说:「善来比丘,袈裟自着,须发自脱。」三句话就能成道,就能证得阿罗汉果。这是见佛得度的根机,所以说「生值佛世难」。
举难劝修(十四)
凡夫众生无法知道圣人的修证,
所以,勿以凡夫心去揣测、衡量圣人的心,
重要的是要具足信心,依教奉行,
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
现在虽然看不到释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,然而佛的法身还存在,佛经还存在,若能对佛法没有怀疑,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,并且依教奉行,虽然现在是末法时代,也就等于是正法时代。
如果因为看不到佛像、听不到佛的梵音声,不能够产生信心,甚至于怀疑,疑心生暗鬼,就不容易成道了。以众生心去揣测佛的心,是不能了解的,就如佛经云:「初果不知二果事,初地不知二地事。」初果的罗汉,不知道二果罗汉的证悟;初地菩萨,不知道二地菩萨的证悟,凡夫众生无法知道圣人的修证。
譬如小孩子和大人一起在吃饭,小孩子吃饭的心境,只是享受、只是快乐,吃不到饭,就又哭又闹;可是大人吃这餐饭,就知道粒粒皆辛苦,来处不易,一粒米、一缕线,都是流血流汗换来的。同样是吃饭,小孩与大人的思想、心境,却完全不一样。
所以,勿以凡夫心去揣测、衡量圣人的心,重要的是要具足信心,依教奉行,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
举难劝修(十五)
佛虽然已经入涅槃,佛法还是存在,
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
都是开示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理。
真理是不变的,
真理不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不分东西南北,
真理就是道。
「生值佛世难」,因为现在去圣日遥,看不到佛有三十二相、丈六金身,所以世人不容易相信。前一段时间,在印度蓝毗尼园的古迹中,发现释迦牟尼佛的遗迹,终于使原本持怀疑、考证态度的人哑口无言。
不仅是佛经,就连政府提倡中国固有文化、伦理道德,都有人持反对意见;这些都是由于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日渐复杂,对真理没有认知也没有信心的缘故。不论是修行或是做人、做事,失去了分寸与方向,失去了信心,就不容易成功。
佛在世时,开示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波罗蜜等真理;佛虽然已经入涅槃,佛法还是存在,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都是开示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理。真理是不变的,真理不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不分东西南北,真理就是道。
举难劝修(十六)
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处,
十方虚空、一切山河大地,都在佛的法身当中。
现在虽然不能见到佛的丈六金身,
只要能够敬佛如佛在,对佛像很恭敬,
自然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,
就有无量的功德与福报。
古德说:「佛在世时我沉沦,佛灭度后我方生,只恨自己业障重,不见如来金色身!」可知生值佛世,是难得的福报。现在虽然不是生值佛世,但是如果能够供养佛像,或对佛像起了一念恭敬心,也有无量的功德与福报。
最早的佛像源自于印度,当时释迦牟尼佛还没有灭度。释尊到忉利天的善法堂,为母亲说法三个月;这段时期,人间看不到释迦牟尼佛,当时印度的皇帝优填王和他的人民,都很想念佛陀!为了感念佛陀的功德、佛陀的慈悲,希望能够顶礼佛足,供养佛陀,所以就决定雕塑一尊佛像来供养。于是优填王就派遣全国最优秀的雕刻家,雕塑与释迦牟尼佛相同尊容的佛像。
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母亲宣说《地藏经》之后,从天上回到人间;优填王和大臣、人民,以及佛的弟子,就运载佛像,一起去迎接释迦牟尼佛。
当要迎送释迦牟尼佛回精舍时,却产生了一个问题:是释迦牟尼佛走在前面?还是佛像在前面?释迦牟尼佛说,佛像应该在前面。因为佛入涅槃之后,就要靠佛像住世,令众生能够得见佛的尊容,若能因而心生欢喜、恭敬礼拜、至诚供养,就能增长福德,种下出世的善根。
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处,十方虚空、一切山河大地,都在佛的法身当中。现在虽然不能见到佛的丈六金身,只要能够敬佛如佛在,对佛像很恭敬,「人有诚心,佛有感应。」自然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,就有无量的功德与福报。
我们今生一定要与佛、法、僧三宝结缘,如此既使今生不能得道,将来仍然能够得闻正法、永不退转。
举难劝修(十七)
忍色、忍欲是不容易的事,
如果能够忍得下来,心就有定力、就有…
《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