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举难劝修

  举难劝修(一)

  

  「佛」为超越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

  

  具足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大觉圣者。

  

  

  

  中国最早的经典佛经中有一部很重要,也是佛法传至中国最早翻译出来的的经典--佛说四十二章经;其中第十二章「举难劝修」,提出了修行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要点,以劝勉修行者直向正道、得证圣果。内容为:「佛言:人有二十难:贫穷布施难,豪贵学道难,弃命必死难,得睹佛经难,生值佛世难,忍色忍欲难,见好不求难,被辱不瞋难,有势不临难,触事无心难,广学博究难,除灭我慢难,不轻未学难,心行平等难,不说是非难,会善知识难,见性学道难,随化度人难,睹境不动难,善解方便难。」

  

  「佛」是说法之人,乃是果位上的圣者。圣者又分为四种: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;「佛」为超越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具足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大觉圣者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二)

  

  「经」者径也,就像一条大路,

  

  走在这一条大路上,

  

  就不会走小路、走远路,更不会走错路。

  

  佛是说法之主,四十二章经是法,是由具足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福德、大愿行、大定力、大神通的觉者所说的法,所以根据四十二章经的道理用功修行、做人做事,也能达到自觉、觉他、觉满的境界。

  

  四十二章经所说的法,不是普通的世间法,而是出世间法,其中有渐修法门,也有顿悟法门,有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义谛,大乘、中乘、小乘、无上乘,圆融无碍,是无上正法。

  

  「经」是通称,每一部经的下面都有「经」字,例如四十二章经、佛遗教经、八大人觉经、阿弥陀经、楞严经、大方广佛华严经等。「经」者径也,就像一条大路,走在这一条大路上,就不会走小路、走远路,更不会走错路;经是菩提大道,若能遵循依止此道,人生一定能愈走愈光明,愈来愈觉悟,愈修愈有智慧、定力、慈悲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三)

  

  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「举难劝修」,

  

  阐明人生有二十种困难,

  

  能够突破这二十种困难,

  

  就能够人格完整、福德智慧圆满,超凡入圣。

  

  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「举难劝修」,阐明人生有二十种困难,能够突破这二十种困难,就能够人格完整、福德智慧圆满,超凡入圣。所以我们可以检讨自己有没有这二十难,有一难,就有一重关卡,就要破一关,有十关就要破十关,有二十关就要破二十关,二十关全都破除了,就能圆成佛智。所以此一经文,对于人生、修行,是很有意义的。

  

  四十二章经弘传至中国的因缘,是在汉朝的时候,汉明帝晚上做梦,梦见一位头顶有圆光的金人,从西方飞到中国,停在汉明帝的金銮宝殿上。第二天,汉明帝就召集群臣,问明这个梦的吉凶及含义?太史官傅毅呈报,根据周书上记载: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,四月初八子时分,有五色祥光灌入太微宫,周朝太史苏由对周昭王说,这是一种瑞相,代表西方有圣人出生,经过一千年,他的教法将会传到中国。推算起来,从周昭王到汉明帝,正好是一千年左右。

  

  汉明帝梦见金人飞旋于金銮宝殿之后,即派遣中郎将蔡愔等人,到西竺求寻佛法。当蔡愔等人到达月氏国时,遇见摄摩腾与竺法兰二位罗汉圣人,于是就迎请两位尊者到中国弘扬佛法,两位尊者即携带了四十二章经、佛像,以及佛陀舍利来到中国;尔后,汉明帝就下召书,恭请尊者翻译佛经,第一部翻译出来的经典,即是四十二章经;之后又翻译了佛遗教经、八大人觉经,与四十二章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。王公大臣、皇亲国戚,因为阅睹佛经,都信仰了佛教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四)

  

  无论是学业、事业、道业的成就,都须要一番努力。

  

  一般人不了解,

  

  看到别人富贵,心中就不平衡,

  

  不了解别人的富贵,是经过种种的努力得来的。

  

  佛教在中国弘传后,许多皇亲国戚发心出家修行,汉明帝就将鸿胪寺改成白马寺,让出家众能够于此安心办道。白马寺于是成为中国的第一座寺院,这也是中国有佛法僧三宝的开始。

  

  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「举难劝修」,说明了无论是学业、事业、道业的成就,都须要一番努力。一般人不了解,看到别人富贵,心中就不平衡,不了解别人的富贵,是经过种种的努力得来的。

  

  古德有一句禅语:「吃苦了苦」,做任何一件事情,通常都是先苦后甜,「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」。譬如打坐,刚开始心烦意乱,双腿又酸、又痛、又麻,实在是很苦,但是不经过这一番磨练,就不容易得禅定、证三昧;若经过一番努力而得到禅定,就是最大的快乐、最大的安稳,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。」所以古人说:「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」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五)

  

  今生的贫穷,

  

  是因为过去生中没有修布施行,才感招贫困的果报,

  

  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,进而能够发心布施,

  

  那幺贫穷布施就不困难,

  

  端看这一念心的体悟与发心。

  

  古德云:有恒心、有信心,任何事情都不难;若没有恒心、信心,任何事情都很困难。所以,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中之二十难,是指从现在开始修行、学佛,一直到超凡入圣,这期间所会经过的困难,若有恒心、信心,再大的艰难也能突破。

  

  第一、「贫穷布施难」:对富贵人家来说,布施财物是简单的事情,但是对贫穷的人来讲,食、衣、住、行都已成问题,能够发心布施供养,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所以经云:「贫穷布施难」。

  

  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,知道今生的贫穷,是因为过去生中没有修布施行,才感招贫困的果报,进而能够发心布施,那幺贫穷布施就不困难,端看这一念心的体悟与发心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六)

  

  人生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

  

  所有的一切富贵、贫穷,都是自己过去种的因;

  

  所以,贫穷布施,

  

  难或易,都在我们这一念心。

  

  一般人都知道:「舍得、舍得!」舍就是因,得就是果,有因一定有果;人生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所有的一切富贵、贫穷,都是自己过去种的因;所以,贫穷布施,难或易,都在我们这一念心,若是觉得这一件事情该做,并且很欢喜地去做,就一点都不困难。

  

  有很多贫穷人家布施、供养三宝,甚至于捐献田地、房子或心爱的物品,就是因为觉得布施供养、修建道场、弘扬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议,今生种善因,来世一定得善果,所以古人说:「春天播种一粒子,秋天就收万担粮。」地藏经亦云:「舍一得万报」,修行不是在来世,只要现在积极去努力,就会有好的果报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七)

  

  道有深浅、正邪不同,

  

  修行学佛,当然是要修学佛道,

  

  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,心中一尘不染,

  

  将名利、地位放下,

  

  如果放不下,与道即不相应。

  

  第二、「豪贵学道难」

  

  『豪』,就是有势力,『豪贵』,即身体很健康,很有才智、名气的人,往往不容易虚心学道,因为学道就要将名利、地位放下,如果放不下,与道即不相应。譬如在禅堂打坐时,只有专注诚敬,接受法师开示指导,才能得到禅定;相反地,如果心高气傲,认为自己在社会上为大家所尊重,还要接受法师的指导,觉得很不自在,就不容易契悟圣道。

  

  道有深浅、正邪不同,以佛法来讲,有佛道、菩萨道、缘觉道、声闻道、人道、天道、地狱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等;在社会上来讲,有正有邪,还有旁门左道;修行学佛,当然是要修学佛道,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,心中一尘不染,如佛经云:「实际理地,一法不立。」无论富或贵,全都不能执着,进而能够见到自己的清净心、本心本性,如此就能得到真正的安详、宁静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八)

  

  一般人平时执着富贵、地位、身分,

  

  心中始终在攀缘,与无为法不相应;

  

  所以希望悟道,

  

  就必须学习「放下」。

  

 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,买了一束很名贵的花供养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就问他:「你来供佛,是否有何希求?」这位修行人讲:「世尊,我不求世间上的富贵、名利,我只是希望能够悟道、成道。」释迦牟尼说:「你既然是来求道的,第一要学会放下。」修行的沙门说:「世尊!我什幺都没有,就只有一束花来供佛,请示佛陀要我放下什幺?」佛陀讲:「要将供佛的花放下。」花放下之后,沙门毕恭毕敬,合掌静听佛陀开示,释迦牟尼佛讲:「还要放下。」沙门觉得很奇怪,就问佛陀:「世尊!供佛的花放下之后,还要放下什幺?」佛陀讲:「你现在心还有所得,能想的这一念心,也要放下。」结果,完全放下之后,就达到一念不生,契悟圣道。

  

  一般人平时执着富贵、地位、身分,心中始终在攀缘,与无为法不相应;所以希望悟道,就必须学习「放下」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九)

  

  在社会上具有财富、地位,

  

  能够藉此修善、积福、做功德,

  

  并且心不生贪着,

  

  富贵不但不是障碍、困难,

  

  反而能成就殊胜功德。

  

  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,「富贵学道」也不难。在社会上具有财富、地位,能够藉此修善、积福、做功德,并且心不生贪着,富贵不但不是障碍、困难,反而能成就殊胜功德,人生愈来愈光明。

  

  俗谚云:「公事门中好修行」,具有名利富贵,能够以身作则,推动大众一起修行,并且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爱心,将好的政策推广到社会上,整个社会因而蒙受利益,如此,富贵不但不是障碍,而且还有无量的功德。

  

  佛经中有一部普…

《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