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举难劝修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度,所有一切善法全都做到了,到最后,没有能度之人,没有所度之众生,离开相对的境界,这就是无心--无杂念心、无攀缘心、无人我心、无执着心、无瞋恚心、无仇恨心,达到这个境界,就是自在解脱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二十五)

  

  修行,要由有心归于无心,由有念归于无念,

  

  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;

  

  心境就像一面明镜,没有一点灰尘,

  

  像一潭止水,不起一点波浪,

  

  这就是修行的功夫,就是从体起用,从用归体,

  

  真正达到「触事无心」。

  

  修行,要由有心归于无心,由有念归于无念,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;释迦牟尼佛曾说:「我说法四十九年,没有说一句佛法,没有度一个众生。」心境就像一面明镜,没有一点灰尘,像一潭止水,不起一点波浪,这就是修行的功夫,就是从体起用,从用归体,真正达到「触事无心」。要达到这种境界虽然不容易,但是只要肯下一番功夫,人人都可以做得到。

  

  心像一面明镜,相来即现,相去不留痕,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。应该尽责任,就要尽责任,不能有丝毫的马虎;尽到责任,事情完成了,还要不居功、不诿过,所谓「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大众,坏事自己检讨、承担。」,这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

  

  做事时,认真去做,丝毫不茍且,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,做完以后,心当中没有贡高我慢,把成功的果实,归大众享用,自己经常检讨反省,坏事情自己承担。能够如此,我们的心和境,都能够得到自在,没有罣碍。

  

  所以古德言:「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大众,坏事自己承担。」承担,就是反省、检讨、改进,最后达到清净心、平等心,心当中真正达到没有罣碍的境界。就如《金刚经》讲: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这就是触事无心、无所得,无心才能得到自在。

  

  我们这一念心,像虚空一样广大;因为虚空广大无有边际,所以能含纳万象,山河大地全都在虚空当中。所以我们也要做到这种境界,心要平等、要与真空的道理相应,这样我们做任何事情,就不会心生罣碍了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二十六)

  

  无论是做学问,或是学技艺,

  

  不仅要广学,还要博究,即所谓「博而约」的道理。

  

  「究」,要研究内含的真理,还要能够汇通;

  

  假使学了很多,却不了解、通达其中真实的义理,

  

  反而容易成为障碍,容易产生慢心,执一毁他。

  

  第十一、「广学博究难」。无论是做学问,或是学技艺,都要广学。例如菩萨就要广修五明处:第一是内明,第二是因明,第三是声明,第四是工巧明,第五是医方明,这就是广学。哲学、科学、佛法、世间法,都要广泛学习。如果能将佛法中,大乘、小乘、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乃至所有的宗派,都能够通达,就称之为三藏法师,这样就称为广学。

  

  不仅要广学,还要博究,即所谓「博而约」的道理。「究」,要研究内含的真理,还要能够汇通;假使学了很多,却不了解、通达其中真实的义理,反而容易成为障碍,容易产生慢心,执一毁他。

  

  所以,广学还要博究,两者相辅相成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二十七)

  

  佛经云,众生有六种根本烦恼:

  

  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。

  

  所以要成就道业,就要降伏我慢心。

  

  第十二、「除灭我慢难」。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很优越,认为自己的身分、地位、才智…等等,超越他人,这就是一种我慢。我慢,一种是对自己的种种起傲慢,一种是对于他人的种种起傲慢;例如一位很有智慧、道德、学问的人,自己不如人家,反而还看不起他,认为他没有什幺了不起,这也是一种我慢。

  

  假使一个人有了我慢心,事业一定不容易成功。因为什幺人都看不起,目中无人、空目心高,不仅自己不肯虚心学习,也不向他人请教,又看不起人家,当然学业、事业、道业都很难成就。

  

  佛经云,众生有六种根本烦恼: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。所以要成就道业,就要降伏我慢心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二十八)

  

  佛法讲「不轻末学,不重久学。」是什幺道理?

  

  因为每一个人,都有过去生中的福报、因缘,

  

  普通一般人看不见,

  

  众生带着有色的眼镜,只看到一点点,

  

  看不到过去,更看不到未来,

  

  所以不要轻视未学。

  

  第十三、「不轻未学难」。佛法讲「不轻末学,不重久学。」是什幺道理?虽然他现在什幺都不如自己,也不要看轻他,等到他将来成就了,说不定就超过自己。因为每一个人,都有过去生中的福报、因缘,普通一般人看不见,俗谚说:「鼠目寸光」,众生带着有色的眼镜,只看到一点点,看不到过去,更看不到未来,所以不要轻视未学。

  

  所谓「未学」,在佛法来讲,就是还没有走进佛法大门,乃至于刚刚出家,还没有受沙弥(尼)戒,还没有登堂入室,学戒、学定、学慧、学六波罗蜜…等等,这就是未学。

  

  虽然是未学,我们也不能轻视他,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不但人有佛性,乃至一只小虫子、小蚂蚁、小狗…等,都有佛性。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,我们不能自高自傲,看不起一切众生。他现在没有开始学习,好象是不如自己,等到他一接触,精进用功,就有可能成就圣道,所以要「不轻未学」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二十九)

  

  没有悟道,一百岁还是凡夫众生;

  

  若是悟道证果,七岁的沙弥也是圣人,

  

  值得大众礼拜、供养。

  

  所以,沙弥虽小不可轻。

  

  佛法讲,有四件小事物不能轻视:

  

  第一、火小不可轻: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一点点火苗,稍不注意,整座高楼大厦,都会被它焚烧殆尽。所以火小不可轻,它会使人丧身失命、损失财物。

  

  第二、太子虽小,不可轻:在古代,皇帝是世袭制度,由皇太子继承皇位。在历史上,有些皇太子六、七岁、十几岁的时候,就当了皇帝,君临天下,所以太子虽小不可轻。

  

  第三、龙小不可轻:一般人以为现在是科学时代了,怎幺还谈龙?以前有一位居士问:现在已经进步到太空科学时代,人造卫星到太空去,也没看到天上的人;潜水艇在海底照相,也没看到龙宫,哪里有天上的人?哪里有龙宫?这是不知道,我们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境界,每一个人、每一个众生,所看到的都不一样;例如,对人类来讲,白天看得见,晚上看不见;但是有很多动物,白天看不见,晚上才看得见。这幺看来,在这同一个空间、时间里面,是白天还是晚上?你能够找出答案吗?这个问题,如果开悟了,或是得了甚深禅定,就能够知道。

  

  「龙小不可轻」,龙刚出生时,看起来像一条小蛇,没有什幺了不起;可是龙虽然很小,他能够起风、下雨,有种种的神通变化,所以龙小不可轻。

  

  第四、沙弥虽小不可轻:有人看到小沙弥,以为他是小孩子,没有什幺了不起,就看不起他。其实,小沙弥一样可以证罗汉果。佛经中讲,最小的沙弥,均提沙弥,七岁就证到罗汉果。还有印度阿育王时代,也有小沙弥精通三藏,具足种种神通变化。又如中国的悟达国师,十几岁就能讲经说法,听法者每日万余人;唐朝诗人李商隐,曾写一首诗赞叹悟达国师:「十四沙弥能讲经,沙弥说法沙门听,似师之龄只执瓶,不在年高在性灵。」没有悟道,一百岁还是凡夫众生;若是悟道证果,七岁的沙弥也是圣人,值得大众礼拜、供养。所以,沙弥虽小不可轻。

  

  

  

  举难劝修(三十)

  

  要保持平等心,是件不容易的事情。

  

  一般人往往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他人,

  

  因而产生种种的分别、执着;

  

 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,人人都有佛性,

  

  要能心行平等,不可以貌取人。

  

  第十四、「心行平等难」,要保持平等心,是件不容易的事情。一般人往往带着有色的眼镜看待他人,因而产生种种的分别、执着;所以佛法告诉我们,人人都有佛性,要能心行平等,不可以貌取人。

  

  不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法,都不可自恃甚高、看不起别人;有句俗话说:「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;山不转路转,路不转人转。」就是指对于他人,不可以用目前的情形来评定他的一切,或许将来时节因缘一到,他会有一番作为与贡献,所以不可随意轻视他人。

  

  菩提觉法乐 涅槃寂静乐

  (一)961104

  

  

  从过去到现在,每一个宗教都讲修道,而且标榜自己的道最高。很多人听过「盲人摸象」的故事,却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于佛经。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同,对于事情的看法、认识也就不一样;就像盲人没办法见到象的全貌,摸到象鼻就说象似一根竿子,摸到象耳就说象似一把扇子……虽然是同一只象,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,因为他们只说对了象的一部分。这就如同世间人看事情,由于每个人的角度、定位不同,看法就不一样,各说各话,没有办法见到事物的全貌,对于修道的见解也是如此。佛说「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」,心是超然的,对于道就一目了然。

  

  道在哪里?道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,不假丝毫造作,如《圆觉经》讲无「作、任、止、灭」四相,才能契悟本心。「作」是指作意,例如观想日轮、观想月轮、观想佛像,都是属于作意;吾人本具的心性,非作可致。「任」,指随缘任性;吾人之本心,非放任可致。「止」是止息诸念,将心念停止在一个地方,止观就是把心念止在一处,如观想日轮,就把心专注于日轮的观想上,这都是佛法中的方便法门。「灭」者,寂灭是也;灭色归空,欲求圆觉,亦不可得。「作…

《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