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難勸修(一)
「佛」爲超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
具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大覺聖者。
中國最早的經典佛經中有一部很重要,也是佛法傳至中國最早翻譯出來的的經典--佛說四十二章經;其中第十二章「舉難勸修」,提出了修行過程中必須注意的要點,以勸勉修行者直向正道、得證聖果。內容爲:「佛言:人有二十難:貧窮布施難,豪貴學道難,棄命必死難,得睹佛經難,生值佛世難,忍色忍欲難,見好不求難,被辱不瞋難,有勢不臨難,觸事無心難,廣學博究難,除滅我慢難,不輕未學難,心行平等難,不說是非難,會善知識難,見性學道難,隨化度人難,睹境不動難,善解方便難。」
「佛」是說法之人,乃是果位上的聖者。聖者又分爲四種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;「佛」爲超越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具足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大覺聖者。
舉難勸修(二)
「經」者徑也,就像一條大路,
走在這一條大路上,
就不會走小路、走遠路,更不會走錯路。
佛是說法之主,四十二章經是法,是由具足大智慧、大慈悲、大福德、大願行、大定力、大神通的覺者所說的法,所以根據四十二章經的道理用功修行、做人做事,也能達到自覺、覺他、覺滿的境界。
四十二章經所說的法,不是普通的世間法,而是出世間法,其中有漸修法門,也有頓悟法門,有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義谛,大乘、中乘、小乘、無上乘,圓融無礙,是無上正法。
「經」是通稱,每一部經的下面都有「經」字,例如四十二章經、佛遺教經、八大人覺經、阿彌陀經、楞嚴經、大方廣佛華嚴經等。「經」者徑也,就像一條大路,走在這一條大路上,就不會走小路、走遠路,更不會走錯路;經是菩提大道,若能遵循依止此道,人生一定能愈走愈光明,愈來愈覺悟,愈修愈有智慧、定力、慈悲。
舉難勸修(叁)
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「舉難勸修」,
闡明人生有二十種困難,
能夠突破這二十種困難,
就能夠人格完整、福德智慧圓滿,超凡入聖。
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「舉難勸修」,闡明人生有二十種困難,能夠突破這二十種困難,就能夠人格完整、福德智慧圓滿,超凡入聖。所以我們可以檢討自己有沒有這二十難,有一難,就有一重關卡,就要破一關,有十關就要破十關,有二十關就要破二十關,二十關全都破除了,就能圓成佛智。所以此一經文,對于人生、修行,是很有意義的。
四十二章經弘傳至中國的因緣,是在漢朝的時候,漢明帝晚上做夢,夢見一位頭頂有圓光的金人,從西方飛到中國,停在漢明帝的金銮寶殿上。第二天,漢明帝就召集群臣,問明這個夢的吉凶及含義?太史官傅毅呈報,根據周書上記載: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,四月初八子時分,有五色祥光灌入太微宮,周朝太史蘇由對周昭王說,這是一種瑞相,代表西方有聖人出生,經過一千年,他的教法將會傳到中國。推算起來,從周昭王到漢明帝,正好是一千年左右。
漢明帝夢見金人飛旋于金銮寶殿之後,即派遣中郎將蔡愔等人,到西竺求尋佛法。當蔡愔等人到達月氏國時,遇見攝摩騰與竺法蘭二位羅漢聖人,于是就迎請兩位尊者到中國弘揚佛法,兩位尊者即攜帶了四十二章經、佛像,以及佛陀舍利來到中國;爾後,漢明帝就下召書,恭請尊者翻譯佛經,第一部翻譯出來的經典,即是四十二章經;之後又翻譯了佛遺教經、八大人覺經,與四十二章經合稱爲佛遺教叁經。王公大臣、皇親國戚,因爲閱睹佛經,都信仰了佛教。
舉難勸修(四)
無論是學業、事業、道業的成就,都須要一番努力。
一般人不了解,
看到別人富貴,心中就不平衡,
不了解別人的富貴,是經過種種的努力得來的。
佛教在中國弘傳後,許多皇親國戚發心出家修行,漢明帝就將鴻胪寺改成白馬寺,讓出家衆能夠于此安心辦道。白馬寺于是成爲中國的第一座寺院,這也是中國有佛法僧叁寶的開始。
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「舉難勸修」,說明了無論是學業、事業、道業的成就,都須要一番努力。一般人不了解,看到別人富貴,心中就不平衡,不了解別人的富貴,是經過種種的努力得來的。
古德有一句禅語:「吃苦了苦」,做任何一件事情,通常都是先苦後甜,「吃得苦中苦,方爲人上人」。譬如打坐,剛開始心煩意亂,雙腿又酸、又痛、又麻,實在是很苦,但是不經過這一番磨練,就不容易得禅定、證叁昧;若經過一番努力而得到禅定,就是最大的快樂、最大的安穩,「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。」所以古人說: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。」
舉難勸修(五)
今生的貧窮,
是因爲過去生中沒有修布施行,才感招貧困的果報,
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,進而能夠發心布施,
那幺貧窮布施就不困難,
端看這一念心的體悟與發心。
古德雲:有恒心、有信心,任何事情都不難;若沒有恒心、信心,任何事情都很困難。所以,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中之二十難,是指從現在開始修行、學佛,一直到超凡入聖,這期間所會經過的困難,若有恒心、信心,再大的艱難也能突破。
第一、「貧窮布施難」:對富貴人家來說,布施財物是簡單的事情,但是對貧窮的人來講,食、衣、住、行都已成問題,能夠發心布施供養,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所以經雲:「貧窮布施難」。
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,知道今生的貧窮,是因爲過去生中沒有修布施行,才感招貧困的果報,進而能夠發心布施,那幺貧窮布施就不困難,端看這一念心的體悟與發心。
舉難勸修(六)
人生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
所有的一切富貴、貧窮,都是自己過去種的因;
所以,貧窮布施,
難或易,都在我們這一念心。
一般人都知道:「舍得、舍得!」舍就是因,得就是果,有因一定有果;人生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有的一切富貴、貧窮,都是自己過去種的因;所以,貧窮布施,難或易,都在我們這一念心,若是覺得這一件事情該做,並且很歡喜地去做,就一點都不困難。
有很多貧窮人家布施、供養叁寶,甚至于捐獻田地、房子或心愛的物品,就是因爲覺得布施供養、修建道場、弘揚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議,今生種善因,來世一定得善果,所以古人說:「春天播種一粒子,秋天就收萬擔糧。」地藏經亦雲:「舍一得萬報」,修行不是在來世,只要現在積極去努力,就會有好的果報。
舉難勸修(七)
道有深淺、正邪不同,
修行學佛,當然是要修學佛道,
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,心中一塵不染,
將名利、地位放下,
如果放不下,與道即不相應。
第二、「豪貴學道難」
『豪』,就是有勢力,『豪貴』,即身體很健康,很有才智、名氣的人,往往不容易虛心學道,因爲學道就要將名利、地位放下,如果放不下,與道即不相應。譬如在禅堂打坐時,只有專注誠敬,接受法師開示指導,才能得到禅定;相反地,如果心高氣傲,認爲自己在社會上爲大家所尊重,還要接受法師的指導,覺得很不自在,就不容易契悟聖道。
道有深淺、正邪不同,以佛法來講,有佛道、菩薩道、緣覺道、聲聞道、人道、天道、地獄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等;在社會上來講,有正有邪,還有旁門左道;修行學佛,當然是要修學佛道,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,心中一塵不染,如佛經雲:「實際理地,一法不立。」無論富或貴,全都不能執著,進而能夠見到自己的清淨心、本心本性,如此就能得到真正的安詳、甯靜。
舉難勸修(八)
一般人平時執著富貴、地位、身分,
心中始終在攀緣,與無爲法不相應;
所以希望悟道,
就必須學習「放下」。
以前有一位修行人,買了一束很名貴的花供養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就問他:「你來供佛,是否有何希求?」這位修行人講:「世尊,我不求世間上的富貴、名利,我只是希望能夠悟道、成道。」釋迦牟尼說:「你既然是來求道的,第一要學會放下。」修行的沙門說:「世尊!我什幺都沒有,就只有一束花來供佛,請示佛陀要我放下什幺?」佛陀講:「要將供佛的花放下。」花放下之後,沙門畢恭畢敬,合掌靜聽佛陀開示,釋迦牟尼佛講:「還要放下。」沙門覺得很奇怪,就問佛陀:「世尊!供佛的花放下之後,還要放下什幺?」佛陀講:「你現在心還有所得,能想的這一念心,也要放下。」結果,完全放下之後,就達到一念不生,契悟聖道。
一般人平時執著富貴、地位、身分,心中始終在攀緣,與無爲法不相應;所以希望悟道,就必須學習「放下」。
舉難勸修(九)
在社會上具有財富、地位,
能夠藉此修善、積福、做功德,
並且心不生貪著,
富貴不但不是障礙、困難,
反而能成就殊勝功德。
如果明白佛法的道理,「富貴學道」也不難。在社會上具有財富、地位,能夠藉此修善、積福、做功德,並且心不生貪著,富貴不但不是障礙、困難,反而能成就殊勝功德,人生愈來愈光明。
俗諺雲:「公事門中好修行」,具有名利富貴,能夠以身作則,推動大衆一起修行,並且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愛心,將好的政策推廣到社會上,整個社會因而蒙受利益,如此,富貴不但不是障礙,而且還有無量的功德。
佛經中有一部普…
《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