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舉難勸修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門品,當中提到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菩薩有凡夫菩薩、賢位菩薩、登地菩薩、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…等,能夠心量廣大,藉自己的名位、富貴,從事善法、功德,一切都是爲大衆、爲社會、爲人民,大公無私,公而忘私,這樣就是菩薩行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)

  

  修行學佛,要在心中來充實,

  

  心中有慈悲、有善法、有愛心、大公無私,

  

  時時刻刻都是爲大衆著想,

  

  這就是真正的富貴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中提到,富貴人家修行學佛,即是從光明到光明;貧賤人家修行學佛,即可從黑暗到光明。

  

  人的一生中,有物質生活,也有精神生活,物質生活不外乎名利財色,然而名利財色不一定能夠得到解脫,能夠使我們幸福、愉快;明白此理,富貴學道就不難了。

  

  古德講:「人貧不是貧,心貧實是貧,身貧無智慧,墮入餓鬼身,人貧能養道,是謂貧道人。」所以修行學佛,要在心中來充實,心中有慈悲、有善法、有愛心、大公無私,時時刻刻都是爲大衆著想,這就是真正的富貴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一)

  

  在人生的道路上,忠于國、忠于世、忠于民,

  

  爲了此一理想,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;

  

  因爲舍去了我們分段的生命、肉身的生命,還有法身的生命,

  

  法身的生命是永垂不朽的。

  

  第叁、「棄命必死難」,指布施性命是不簡單的事情。布施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還有大布施、中布施、小布施。大布施,即是爲了義之所在、道之所在,生命、財産都能施舍。

  

  假使不明白人生的真理,確實是「棄命必死難」;然而儒家亦雲:「孔曰成仁,孟雲取義。」在人生的道路上,忠于國、忠于世、忠于民,忠于大衆,爲了此一理想,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;因爲舍去了我們分段的生命、肉身的生命,還有法身的生命,法身的生命是永垂不朽的。

  

  在佛法來講,佛有叁身,有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法身就是我們的真生命。在儒家來講,人有叁不朽: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叁不朽才是真生命。例如中國曆史上,嶽飛流芳千古,秦桧卻遺臭萬年,因爲嶽飛精忠報國,爲了義之所在,棄命必死就不是件難事了。

  

  修行學佛,最重要的,就是要契悟佛法真實的道理;契悟了,什幺都不難;沒有悟,就什幺都難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二)

  

  現在佛經雖然容易看到,也要存著難遭難遇的感恩心,

  

  有此善根、慧根,睹解佛經就不難。

  

  如果沒有善根、慧根,

  

  即使佛經送到面前,

  

  還可能會當做一般的廢紙,

  

  無法目睹佛法真理。

  

  第四、「得睹佛經難」,能夠閱讀佛經是不容易的事情。過去印刷術尚未發明之前,經典的弘傳,皆靠手寫在竹板上、紙上、或絹上流通,而且交通也不方便,所以要看到佛經,實在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,故雲「得睹佛經難」。

  

  現在雖然交通、印刷都很方便,閱讀佛經不像過去那幺困難,但對于佛經也要愛惜、珍惜。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,今生能夠閱讀佛經,乃是過去先聖先賢,如玄奘大師、義淨大師等,用生命、血汗、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,才將佛經取載回來的;所以現在佛經雖然容易看到,也要存著難遭難遇的感恩心,有此善根、慧根,睹解佛經就不難。如果沒有善根、慧根,即使佛經送到面前,還可能會當做一般的廢紙,無法目睹佛法真理。

  

  大衆能夠閱讀佛經、聽聞佛法開示,實在是很大的福氣,要善加珍惜、把握,如此一定可以契悟佛法無上的真理。

  

  唐朝義淨法師曾寫了一首詩,形容能夠閱讀佛經是件不容易的事,詩雲:「晉宋齊梁唐代間,高僧求法離長安,去人成百歸無十,後者安知前者難;路遙碧天唯冷結,沙河遮日力疲殚,後賢如未谙斯旨,往往將經容易看。」一百個人到印度取經,不到十個人能夠生還,所以我們應該了解,得睹佛經實在是不容易的。

  

  現在能夠閱讀佛經,不僅是由于很多人發心出錢、出力,也是自己過去的善根,所以對于佛經要有恭敬心,要生難遭難遇想,如此才能增長福德,增長智慧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叁)

  

  佛有修行圓滿的功德、願行,

  

  所以一聽到佛的音聲,一看到佛的形像,

  

  就能使人産生百分之百的信心,

  

  若是本身又具足過去的善根、福德,

  

  很快就能得契悟聖道、獲得解脫。

  

  第五、「生值佛世難」,指生長于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,是很難得的福報、因緣。佛法住世分爲正法、像法、末法叁個時期。正法時代是一千年,像法時代一千年,末法時代一萬年,正法時代是佛住世的時代。

  

  佛有丈六金身,看到佛的金身,心生歡喜,就能業障消除;聽到佛說法的音聲,就能開智慧、就能開悟、成道證果,因爲佛有修行圓滿的功德、願行,所以一聽到佛的音聲,一看到佛的形像,就能使人産生百分之百的信心,若是本身又具足過去的善根、福德,很快就能得契悟聖道、獲得解脫。

  

  佛經中記戴,過去的祖師大德,聽到釋迦牟尼佛說:「善來比丘,袈裟自著,須發自脫。」叁句話就能成道,就能證得阿羅漢果。這是見佛得度的根機,所以說「生值佛世難」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四)

  

  凡夫衆生無法知道聖人的修證,

  

  所以,勿以凡夫心去揣測、衡量聖人的心,

  

  重要的是要具足信心,依教奉行,

  

  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

  

  現在雖然看不到釋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,然而佛的法身還存在,佛經還存在,若能對佛法沒有懷疑,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,並且依教奉行,雖然現在是末法時代,也就等于是正法時代。

  

  如果因爲看不到佛像、聽不到佛的梵音聲,不能夠産生信心,甚至于懷疑,疑心生暗鬼,就不容易成道了。以衆生心去揣測佛的心,是不能了解的,就如佛經雲:「初果不知二果事,初地不知二地事。」初果的羅漢,不知道二果羅漢的證悟;初地菩薩,不知道二地菩薩的證悟,凡夫衆生無法知道聖人的修證。

  

  譬如小孩子和大人一起在吃飯,小孩子吃飯的心境,只是享受、只是快樂,吃不到飯,就又哭又鬧;可是大人吃這餐飯,就知道粒粒皆辛苦,來處不易,一粒米、一縷線,都是流血流汗換來的。同樣是吃飯,小孩與大人的思想、心境,卻完全不一樣。

  

  所以,勿以凡夫心去揣測、衡量聖人的心,重要的是要具足信心,依教奉行,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五)

  

  佛雖然已經入涅槃,佛法還是存在,

  

  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

  

  都是開示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理。

  

  真理是不變的,

  

  真理不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分東西南北,

  

  真理就是道。

  

  「生值佛世難」,因爲現在去聖日遙,看不到佛有叁十二相、丈六金身,所以世人不容易相信。前一段時間,在印度藍毗尼園的古迹中,發現釋迦牟尼佛的遺迹,終于使原本持懷疑、考證態度的人啞口無言。

  

  不僅是佛經,就連政府提倡中國固有文化、倫理道德,都有人持反對意見;這些都是由于現代人的思想觀念日漸複雜,對真理沒有認知也沒有信心的緣故。不論是修行或是做人、做事,失去了分寸與方向,失去了信心,就不容易成功。

  

  佛在世時,開示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等真理;佛雖然已經入涅槃,佛法還是存在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都是開示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理。真理是不變的,真理不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分東西南北,真理就是道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六)

  

  佛的法身周遍一切處,

  

  十方虛空、一切山河大地,都在佛的法身當中。

  

  現在雖然不能見到佛的丈六金身,

  

  只要能夠敬佛如佛在,對佛像很恭敬,

  

  自然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,

  

  就有無量的功德與福報。

  

  古德說:「佛在世時我沈淪,佛滅度後我方生,只恨自己業障重,不見如來金色身!」可知生值佛世,是難得的福報。現在雖然不是生值佛世,但是如果能夠供養佛像,或對佛像起了一念恭敬心,也有無量的功德與福報。

  

  最早的佛像源自于印度,當時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滅度。釋尊到忉利天的善法堂,爲母親說法叁個月;這段時期,人間看不到釋迦牟尼佛,當時印度的皇帝優填王和他的人民,都很想念佛陀!爲了感念佛陀的功德、佛陀的慈悲,希望能夠頂禮佛足,供養佛陀,所以就決定雕塑一尊佛像來供養。于是優填王就派遣全國最優秀的雕刻家,雕塑與釋迦牟尼佛相同尊容的佛像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爲母親宣說《地藏經》之後,從天上回到人間;優填王和大臣、人民,以及佛的弟子,就運載佛像,一起去迎接釋迦牟尼佛。

  

  當要迎送釋迦牟尼佛回精舍時,卻産生了一個問題:是釋迦牟尼佛走在前面?還是佛像在前面?釋迦牟尼佛說,佛像應該在前面。因爲佛入涅槃之後,就要靠佛像住世,令衆生能夠得見佛的尊容,若能因而心生歡喜、恭敬禮拜、至誠供養,就能增長福德,種下出世的善根。

  

  佛的法身周遍一切處,十方虛空、一切山河大地,都在佛的法身當中。現在雖然不能見到佛的丈六金身,只要能夠敬佛如佛在,對佛像很恭敬,「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。」自然就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,就有無量的功德與福報。

  

  我們今生一定要與佛、法、僧叁寶結緣,如此既使今生不能得道,將來仍然能夠得聞正法、永不退轉。

  

  

  

  舉難勸修(十七)

  

  忍色、忍欲是不容易的事,

  

  如果能夠忍得下來,心就有定力、就有…

《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