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菩薩以此深心祈請諸佛爲一切衆生轉*輪,猶如將佛法的種子植入衆生心中。衆生于聞法之後,以受持佛法之故,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,不僅降伏自心的煩惱,增長善根,養成完美的人格,也使大衆對佛教徒生起敬重之心。非唯自身受持讀誦,更進一步輾轉流通:或助印經書,或建設道場,或帶朋友到精舍聽聞佛法等,令不了解佛法的人生起信心;也使已經生起信心的人,更增福慧。一人請轉*輪,等于在一切衆生分上植下了轉*輪的因緣,于是功德輾轉增勝,難以數計。

  

  *輪常轉,是佛法興盛的表征,佛法能淨化人心,增長一切衆生向善的力量,因而能爲人類帶來和平,爲世福帶來光明。所以,佛法興盛是一切衆生的福祉,也是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、悟入佛道的希望。這一切,端賴大衆繼續推動佛法的大輪,運載衆生至圓滿無礙的解脫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叁十叁)

  七者請佛住世1──請佛住世的意義

  于自由時報90.05.29(二)刊載

  

  請佛住世,即是恭請諸佛恒常住于世間。

  

  昔日,佛入滅前,曾經叁次暗示阿難尊者:「佛已證得四神足,能住壽一劫。」然而因衆生業障深重,且阿難尊者的內心被魔所障蔽,故無法明白佛的心意,而未能及時請佛住世。叁個月後,佛隨即入滅,四衆弟子頓失依怙。

  

  凡是佛弟子都希望佛能長久住世,因爲佛爲衆生之父,爲世間所歸趣,是衆生的眼目。佛能救護一切衆生,亦爲衆生的大福田,衆生于恭敬供養佛時,即可深植福慧。如奉獻祇洹精舍的須達長者,當他營建精舍時,天上的宮殿已經現出。再者,佛時時皆在開示解脫之道,衆生依法修習即得成道證果。如阿難尊者因見佛莊嚴相好而出家成道;舍利弗尊者聽聞「因緣所生法」一偈,而隨佛出家證果;外道叁迦葉兄弟,因折服于佛的神通與智慧,乃率領一千個弟子依止佛陀,並證得阿羅漢果……, 。經典中,因親睹佛面而悟道得福者實在不勝枚舉。

  

  圭山禅師雲:「十方一切佛,若欲舍壽者,我今頭面禮,勸請令久住。」廣義而言,「請佛住世」,非僅請佛陀長久住世,乃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以及有修有證之諸大善知識,均應恭請其長久住世。由于衆生福德善根、聞法悟道的因緣不同,爲了令不同根機的衆生皆有得度之因緣,也爲了續佛慧命,所以要恭請一切大善知識長久住世,宣說正法。

  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雲:「生值佛世難」。佛的出世甚爲難得,能生值佛世,是累劫福德善根所致。如今佛已入滅,雖然我們無法恭逢其盛,但若能恭敬供養叁寶,護持正法亦是在請佛住世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叁十四)

  七者請佛住世2──爲什幺佛要示現涅槃?<上集>

  于自由時報90.05.31(四)刊載

  

  

   佛陀出現世間是爲了度化衆生,無量無邊的衆生也都渴望得度,既然如此,爲什幺佛不永久住世,卻要示現涅槃呢?原因有二:一因衆生得度的因緣已盡,二是爲了防止弟子怠惰放逸,所以佛要示現涅槃。

  

   《遺教經》中,佛陀即將入滅之時,告訴悲恸不已的弟子們:「即使佛真的住壽一劫,我們相聚的緣份也還是要滅的,世間沒有不散筵席。…… 若我久住于世,對于衆生而言,並無大益。何況,一切有緣得度的衆生,不論人間或天上,都已經得度了;而那些尚未度化的衆生,我也已經爲他們種下了得度的因緣。」衆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,佛便出現于世,因緣盡了,佛便示現涅槃。縱然如此,佛陀也已經留下了他的法,作爲後世衆生得度的因緣。

  

   遇佛得度,必須要與佛法有緣,否則,即使佛陀現于眼前,障深垢重的人仍舊不見不聞。如同《大智度論》所記載:佛住世時,舍衛城東住著一位貧苦的老母。有一次,佛陀與阿難在城中遊化,阿難見到路邊這位老母甚爲可憐,便恭請佛陀去度化她。沒想到當佛陀走到老母的身旁時,她卻始終回避。佛從東邊來,她把頭轉向西邊;佛從上來,她就低下頭去;最後,佛從地而出,她竟然用手把臉遮起來,不肯見佛。由于這位老母與佛無緣,所以即使佛陀親自來到身旁,也是徒勞無益。

  

   「佛門雖廣,不度無緣之人。」衆生希望遇佛得度,必須先與佛法結緣,若無因緣,即使生值佛世,亦如城東老母一般,還是難以得度。所謂「緣熟而來、緣盡而去。」若無因緣而留住世間是無有是處的,這就是爲什幺佛陀要示現涅槃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叁十五)

  七者請佛住世3──爲什幺佛要示現涅槃?<下集>

  于自由時報90.06.02(六)刊載

  

  

  佛陀示現涅槃的另一個原因,是爲了防止弟子怠惰放逸。

  

  《法華經》中,佛說:若佛久住世間,那些善根薄弱的衆生,不但不能生起珍惜恭敬之心,反而憍慢放逸,妄想有佛可做爲長久的依靠,何足畏懼!久之,便懈怠墮落,不知修行。當他們見到佛陀入滅,方才恍然大悟:原來佛終究會入滅的,應當抖薮振作,自求精進,才是修行之道;就算無法成道證果,至少也該收攝起憍慢之心。由是對佛法生起難遭遇想,渴仰佛陀的恩德、珍惜佛陀的教法,而能植下了善根,作爲將來得度的因緣。

  

  經典中舉了一個譬喻:譬如一位醫父,有衆多的子女。在醫父遠遊他國的期間,子女們誤食毒藥,一一悶亂倒地。當醫父歸來時,見子女受此苦惱,立即爲他們搗製最好的藥草。其中未失本心的子女服下藥草後,病苦即除;其余的子女由于病氣深入而迷失本心,雖然樂見醫父歸來,卻不肯服藥。爲了使他們也能服用藥草,醫父再度遠遊他方,並托人帶回音訊,假說醫父已經往生,你們只要願意服下藥草,即能除病。子女聽聞此事,極度憂惱,想到如今已經無人可作依怙,于是服下醫父留下的藥草,終于痊愈,遠離了病苦。

  

  佛陀以種種方便化導衆生,目的都是爲了使衆生覺悟本心。佛弟子必須自己發心依法修行,以求斷惑證真,若只是仗勢叁寶的加被而不肯依法修行,終無是處。

  

  佛的色身雖已入滅,但是佛弟子若能恪遵佛陀的教誡,一心勤求精進,落實修行,即能圓滿得度的因緣。同時,在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中,輾轉流布佛法,實踐佛陀的遺教,也就是實現請佛住世的願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叁十六)

  七者請佛住世4──自心清淨 佛即常住

  于自由時報90.06.05(二)刊載

  

  「請佛住世」的意義有事有理。事上的請佛,是祈請一切諸佛菩薩乃至十方一切大善知識常住世間,化導一切衆生;理上更要請「自性如來」住世,意即:覺性時時現前,安住于清楚明白的自性之上,才是究竟的「請佛住世」。因爲佛法的目的終究在告訴我們:「心即是佛,心外無別佛。」心不染著,覺性現前即是佛;時時安住于覺性,即得生死自在。

  

  經典中,佛陀曾與殺人魔央掘魔羅有一段非常引人深思的對話。央掘魔羅受了邪師的教導,以爲只要殺死一千個人,即可得道。當他殺了九百九十九人,正四處尋覓第一千個人時,佛陀爲了度化這位殺人魔,即時出現在他的面前。央掘魔羅一見到佛陀,便疾奔向前追殺佛陀。但任他如何使勁都無法追趕上,佛總是隔了幾步安詳地站立在前方。最後,他忍不住向佛陀大聲喊道:「停住!停住!」沒想到佛陀卻說:「我本來就是常住,是你自己不住!」殺人魔問:「你在走,如何說是常住?」佛說:「我有定慧,常住正法之中,無住而住;而你聽邪師之言,常在造業,不住正法,所以不住。」

  

  「凡心有住,佛心無住」,佛已徹底覺悟,對于一切境界,不起迷執,不住一切生滅的境界,而以定慧安住于常住的覺心之中,所以是無住而住。凡夫的心對一切境界看不破、放不下,百般執著;有執著就是「住」,因此輪轉于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。

  

  修行人欲「請佛住世」,這念心必須與佛心相契,常安住于正法之中;即使無法時時安住,也應深信正法,依靠正法,時時刻刻返照自心,消弭內心的迷執。只要自心清淨了,佛即常住,亦即請「自性如來」住世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叁十七)

  八者常隨佛學1──學佛與成佛

  于自由時報90.06.07(四)刊載

  

  

  修行學佛,就是要向佛學習,學佛的身、佛的口、佛的心,身、口、意叁業均如佛一樣圓滿無礙,即能成佛。

  

  學佛的身、口、意,須在因地下功夫。佛身具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行、住、坐、臥具足四威儀,衆生見之無不歡喜,這些都是因地累劫修來的果報。所以,學習佛陀修一切善,斷一切惡,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:行如風、立如松、坐如鍾、臥如弓,這就是學佛的身。佛的口業清淨殊勝,過去累劫不犯口過,因而感得廣長舌相,說法時梵音微妙清遠,衆生隨類皆能得解。學佛的口,就應口業清淨,不犯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多講愛語、柔軟語,不出口傷人。佛的心沒有貪、瞋、癡,時時刻刻都在定慧當中,具大慈悲,無時不在普度衆生。所以學習佛的心,必須契悟菩提心,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發大慈悲心,自利利他,就是學佛的心。

  

  向佛學習,不是只在特定的某些時候才學,而是要「常隨佛學」。釋迦牟尼佛從因地初發心修行菩薩道:剝皮爲紙,析骨爲筆,刺血爲墨,乃至最後一生出家、成道、轉*輪、入涅槃,示現了一名凡夫經由精勤的修行,進趣莊嚴佛果的曆程。古德雲:「彼既丈夫我亦爾,不應自輕而退屈。」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只要發心學佛,以佛心爲己心,以佛行爲己行,以佛言爲己言,以如佛般精進的心向佛學習,叁業清淨了,一身都會充滿光明;直至叁業都沒有過失,功德圓滿了,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圖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