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圓滿的境界,達到了這個境界,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光明和無窮盡的希望!

  

  (一)

  行山願海入不思議解脫門

  于自由時報90.03.15(四)刊載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,出自《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》,爲唐朝般若叁藏所譯《四十華嚴》的最後一品。普賢菩薩爲大衆揭示,若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: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、忏悔業障、隨喜功德、請轉*輪、請佛住世、常隨佛學、恒順衆生及普皆回向。菩薩即是以此十大行願,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。

  

  古德雲:「行如山,願如海」,願與行如鳥雙翼,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。經雲:「菩提屬于衆生,若無衆生,一切菩薩,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」大乘菩薩,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衆生、誓成無上正等正覺。此十大願,是普賢菩薩的弘誓,菩薩即此大願,于自證之心性中,發起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」之大行,利樂一切衆生;因此願行而生起不可思議大智慧,超越一切世出世間的束縛,證入解脫境界。此解脫,非屬衆生受生死束縛之分別境界,亦非二乘出離生死而求涅槃之境界;乃是生死即涅槃、煩惱即菩提,不可心思口議之大乘解脫境界,亦即如來境界。

  

  普賢菩薩,是大乘佛法行願之典範。吾人效法菩薩發普賢十大願,修普賢十大行,當下就與普賢菩薩的法界相應;以萬行因花,莊嚴無上佛果,必能圓滿福慧,成就如來功德,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二)

  一者禮敬諸佛1──禮佛的意義

  于自由時報90.03.17(六)刊載

  

  佛陀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的聖者,爲人天導師,循循善誘,化導衆生趣向佛果,堪受衆生歸依、恭敬禮拜。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雲:「虔恭曰敬,軌儀稱禮。」以敬信虔誠之心,具足威儀,向佛陀、諸大菩薩,乃至莊嚴的聖像,行五體投地禮,即是禮佛。

  

  禮佛,亦是淨化叁業的行門。身作禮拜,口念佛名,心存恭敬,得身口意叁業清淨。叁業清淨,煩惱銷融,自然能顯發內心無量的慈悲、智慧及本具的光明性德;如此,則由事上之禮佛,進而契入理上之「禮敬自性佛」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爲度衆生,而精進不懈,廣行六波羅蜜。一世中爲菩薩行者,值遇燃燈佛,親見如來莊嚴相好,威德具足,生起無量恭敬之心,至誠頂禮,以身及發掩蓋汙泥,頭面頂禮,手接佛足,歸命禮拜。因爲至誠恭敬,而證無生忍,體悟這一念心性,等虛空遍法界,與十方叁世諸佛如來,同入體性平等之覺海。即于此時,六度圓滿,天人詠歎,得燃燈佛授記,未來當得作佛,清淨莊嚴廣度人天,名爲釋迦牟尼佛。

  

  所以,禮佛除了身體的禮拜,更有其深遠廣大的涵義。一方面藉此發大願,效法佛陀因地中精進不懈之難行能行,禮佛學佛,當願作佛;一方面,于精誠恭敬的禮敬中,與清淨、平等、不動的心性相應,了達「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」的深義,契入圓妙湛然不可思議之心地本源,則更是體悟到禮佛的真實意義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叁)

  一者禮敬諸佛2──禮佛的功德

  于自由時報90.03.20(二)刊載

  

  波斯匿王有女名爲賴提,形貌極爲醜陋,因此,長年深居宮中,不能外出。賴提獨自思惟:如來住世,慈濟衆生,而自己卻無法親見如來,蒙受法益。自覺業障深重,生大慚愧,遂于住處竭誠禮佛忏悔,感得佛陀慈悲應現,從地踴出。賴提初見佛發相好,心生歡喜,如棕毛般的頭發即轉柔順;次睹佛額寬廣明淨,乃至眉目耳鼻一一妙潔端嚴,益發恭敬,其醜惡面容形貌,遂一一轉變,端正妍麗猶如天人。波斯匿王見狀,請示佛陀何以如此,佛言:因其以慚愧心禮拜,故能見佛;以歡喜恭敬心禮佛,故身相轉變。由此可知,緣由一念恭敬禮拜而得心清淨,因心清淨故,四大身相乃至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皆得清淨,自然感得殊勝莊嚴之果報。

  

  《增一阿含經》記載,禮佛能得五種功德。一者端正:佛陀清淨相好百福莊嚴,乃由圓滿善法所感,故見佛相好,恭敬頂禮,以身虔修善法,能得身貌端正。二者得好音聲:正禮佛時,一心稱念佛名,口業清淨,感得聲音清雅,人聞敬信。叁者多饒財寶:以花香燈明禮敬供養,學習佛陀于因地中廣修布施供養,能財寶豐足。四者生高貴處:佛陀爲叁覺圓滿,叁界之中最尊最上,若人以殷重心至誠禮佛,心誠故,覺性圓滿,叁界獨尊,得生高貴處,爲人敬重。五者得生天上:心念佛陀果德殊勝,歸命想念佛于因中所修衆善,願之行之,能令福德增勝,後世得爲天人。

  

  古德雲:「念佛一句,罪滅恒沙;禮佛一拜,福增無量。」以至誠恭敬的心,一瞻一禮,深心信解,如佛在前,能令衆生于一念淨心中滅無量罪而深植慧根。以此敬信心爲因,恭敬頂禮福慧具足的佛陀,自能成就莊嚴圓滿的果德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四)

  一者禮敬諸佛3──禮自性佛

  于自由時報90.03.22(四)刊載

  

  古德雲:「禮屬身業折慢幢,敬屬意業敬心田。」意即折服自己的高慢,以謙卑心及最恭敬的形儀禮佛,如此身心一致,方能表達對佛菩薩的敬意。

  

  禮佛有事有理,事上的佛,指外在的聖者乃至聖像;理上的佛,則是人人這念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之覺性。在事相上,五體投地爲佛門中最恭敬之禮敬方式,將頭部、雙膝、雙掌等五處,貼伏于地,以最尊貴的額頭著地,然後手掌外翻,承接如來雙足,因此又稱「接足禮」。若能透過事上恭敬的禮拜,去除自己的驕慢染習,進而提起覺性返照,只要一起貪、瞋、癡的念頭,隨即覺察、覺照,最後歸于寂照一如,安住于覺性理體;以此照破煩惱,內調心性,即是理上的禮佛。

  

  昔日達磨祖師將傳付衣法之時,門人各自陳述心得,唯有慧可無言無說,向達磨祖師頂禮一拜,而得達磨祖師之印可。慧可大師藉禮敬之事,彰顯自性理體,爲心境一如之全體呈現,乃是最真實的禮拜。

  

  所謂「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。」能禮的身心和所禮的佛,皆爲仗因托緣所生,其性本自空寂。于禮佛時,泯絕一切事相分別,心與境、能與所,皆了不可得,體達「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」,而契入能所一如、事理不二的境界;進而于日用行住坐臥之中,念念自性自見,即是時時「禮自性佛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五)

  一者禮敬諸佛4──普行禮敬 無有疲厭

  于自由時報90.03.24(六)刊載

  

  佛陀有「無見頂相」,一切天人,以再大的神通力,也無法測量其頭頂有多高。他曾自述,此乃「過去生生世世,都以虔敬之心禮敬一切佛菩薩、聖賢、父母、師長,乃至一切衆生,無有疲厭」所得之果報。

  

  《佛說迦屍羅越六方禮經》記載,迦屍羅越遵從父親之遺訓,每日清晨向六方行禮敬,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經過佛陀開示,才明白:東方代表父母,南方代表師長,西方代表夫婦,北方代表親屬朋友,地代表奴婢,天代表道人沙門。向六方禮拜,不僅是身拜,而且要心思父母、師長、夫婦、親屬朋友、奴婢、道人沙門對自己之恩德,履踐相處應注意之事,方是真實的禮敬六方。例如,子女事奉父母,要積極從事正當的工作,負起家庭經濟責任;須及時供給飲食生活資具,不令乏少;謹言慎行,不令父母憂惱;若父母生病,須立即送醫診治;並且不可暫忘父母之恩。對于師長,當心存恭敬,常念師恩,稱揚師德,並且實踐師長之教誨。……乃至對于修行人,須心存敬意、口說善語、身行禮敬、向其請法。如此行之,雖不強求富貴,但自然一切具足;也才是體達禮拜六方的真義。

  

 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只要因緣具足,皆能作佛,都是未來佛。因此,佛陀有一世爲常不輕菩薩,見到一切衆生,皆禮拜贊歎,言:「我深敬汝等,不敢輕慢。所以者何?汝等皆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」

  

  行者若能以全然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恭敬的心,視一切衆生等佛無異,普遍禮敬一切衆生;乃至「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;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。」念念清淨、精進不懈,于一切衆生,常行恭敬;又能從事上的身心恭敬禮拜十方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佛,進而與理上清淨、平等、不動的自性相應,漸漸就能契入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解脫境界。如此,就是在修普賢行,即與普賢菩薩之行願相應。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六)

  二者稱贊如來1──爲什幺要稱贊如來

  于自由時報90.03.27(二)刊載

  

  爲什幺要稱贊如來?

  

  由于衆生內心有種種瞋心、嫉妒、驕慢等煩惱,因而易犯種種口過,例如:說話挑撥離間、惡口罵人、說不實的話欺诳他人;或說穢語、無意義的話,乃至毀謗佛、法、僧及一切衆生等。由于口犯種種過失,導致今生有所言說,人不喜聽、亦不信受;乃至後世貧窮下賤、容顔醜陋。若能一心敬慎,稱贊如來,則能使我們滅除因口過而生的障礙,成就口業清淨的功德。

  

  佛世時,有一鈴聲比丘,梵呗之聲極爲清雅美妙,凡是路過之人車、象馬等,聞之皆伫足不肯前行。然其容貌醜陋至極,使人睹之不忍再視。原來,過去迦葉佛入滅時,基裏王爲佛起塔,鈴聲比丘當時爲一監工,因懈怠而受人诃責,于是瞋而怒言:「這幺大的塔,什幺時候才建得好!」落成之後,舉見佛塔崇偉莊嚴,于是心念一轉,頓悔前過,旋即盡其所有,購得一金鈴,挂于塔頭,並發願:「願我生生世世,音聲極好,一切衆生莫不樂聞,將來有佛號釋迦牟尼,使我得見,度脫生死。」比丘由于往昔惡口之緣故,致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圖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