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圆满的境界,达到了这个境界,我们的生命就会充满光明和无穷尽的希望!
(一)
行山愿海入不思议解脱门
于自由时报90.03.15(四)刊载
普贤十大行愿,出自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》,为唐朝般若三藏所译《四十华严》的最后一品。普贤菩萨为大众揭示,若欲成就如来殊妙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行愿: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、忏悔业障、随喜功德、请转*轮、请佛住世、常随佛学、恒顺众生及普皆回向。菩萨即是以此十大行愿,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。
古德云:「行如山,愿如海」,愿与行如鸟双翼,两翼相辅便能展翅高飞。经云:「菩提属于众生,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,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」大乘菩萨,初发心即誓愿救度一切众生、誓成无上正等正觉。此十大愿,是普贤菩萨的弘誓,菩萨即此大愿,于自证之心性中,发起「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」之大行,利乐一切众生;因此愿行而生起不可思议大智慧,超越一切世出世间的束缚,证入解脱境界。此解脱,非属众生受生死束缚之分别境界,亦非二乘出离生死而求涅槃之境界;乃是生死即涅槃、烦恼即菩提,不可心思口议之大乘解脱境界,亦即如来境界。
普贤菩萨,是大乘佛法行愿之典范。吾人效法菩萨发普贤十大愿,修普贤十大行,当下就与普贤菩萨的法界相应;以万行因花,庄严无上佛果,必能圆满福慧,成就如来功德,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。
普贤十大行愿(二)
一者礼敬诸佛1──礼佛的意义
于自由时报90.03.17(六)刊载
佛陀是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圣者,为人天导师,循循善诱,化导众生趣向佛果,堪受众生归依、恭敬礼拜。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云:「虔恭曰敬,轨仪称礼。」以敬信虔诚之心,具足威仪,向佛陀、诸大菩萨,乃至庄严的圣像,行五体投地礼,即是礼佛。
礼佛,亦是净化三业的行门。身作礼拜,口念佛名,心存恭敬,得身口意三业清净。三业清净,烦恼销融,自然能显发内心无量的慈悲、智慧及本具的光明性德;如此,则由事上之礼佛,进而契入理上之「礼敬自性佛」。
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为度众生,而精进不懈,广行六波罗蜜。一世中为菩萨行者,值遇燃灯佛,亲见如来庄严相好,威德具足,生起无量恭敬之心,至诚顶礼,以身及发掩盖污泥,头面顶礼,手接佛足,归命礼拜。因为至诚恭敬,而证无生忍,体悟这一念心性,等虚空遍法界,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,同入体性平等之觉海。即于此时,六度圆满,天人咏叹,得燃灯佛授记,未来当得作佛,清净庄严广度人天,名为释迦牟尼佛。
所以,礼佛除了身体的礼拜,更有其深远广大的涵义。一方面藉此发大愿,效法佛陀因地中精进不懈之难行能行,礼佛学佛,当愿作佛;一方面,于精诚恭敬的礼敬中,与清净、平等、不动的心性相应,了达「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」的深义,契入圆妙湛然不可思议之心地本源,则更是体悟到礼佛的真实意义。
普贤十大行愿(三)
一者礼敬诸佛2──礼佛的功德
于自由时报90.03.20(二)刊载
波斯匿王有女名为赖提,形貌极为丑陋,因此,长年深居宫中,不能外出。赖提独自思惟:如来住世,慈济众生,而自己却无法亲见如来,蒙受法益。自觉业障深重,生大惭愧,遂于住处竭诚礼佛忏悔,感得佛陀慈悲应现,从地踊出。赖提初见佛发相好,心生欢喜,如棕毛般的头发即转柔顺;次睹佛额宽广明净,乃至眉目耳鼻一一妙洁端严,益发恭敬,其丑恶面容形貌,遂一一转变,端正妍丽犹如天人。波斯匿王见状,请示佛陀何以如此,佛言:因其以惭愧心礼拜,故能见佛;以欢喜恭敬心礼佛,故身相转变。由此可知,缘由一念恭敬礼拜而得心清净,因心清净故,四大身相乃至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皆得清净,自然感得殊胜庄严之果报。
《增一阿含经》记载,礼佛能得五种功德。一者端正:佛陀清净相好百福庄严,乃由圆满善法所感,故见佛相好,恭敬顶礼,以身虔修善法,能得身貌端正。二者得好音声:正礼佛时,一心称念佛名,口业清净,感得声音清雅,人闻敬信。三者多饶财宝:以花香灯明礼敬供养,学习佛陀于因地中广修布施供养,能财宝丰足。四者生高贵处:佛陀为三觉圆满,三界之中最尊最上,若人以殷重心至诚礼佛,心诚故,觉性圆满,三界独尊,得生高贵处,为人敬重。五者得生天上:心念佛陀果德殊胜,归命想念佛于因中所修众善,愿之行之,能令福德增胜,后世得为天人。
古德云:「念佛一句,罪灭恒沙;礼佛一拜,福增无量。」以至诚恭敬的心,一瞻一礼,深心信解,如佛在前,能令众生于一念净心中灭无量罪而深植慧根。以此敬信心为因,恭敬顶礼福慧具足的佛陀,自能成就庄严圆满的果德。
普贤十大行愿(四)
一者礼敬诸佛3──礼自性佛
于自由时报90.03.22(四)刊载
古德云:「礼属身业折慢幢,敬属意业敬心田。」意即折服自己的高慢,以谦卑心及最恭敬的形仪礼佛,如此身心一致,方能表达对佛菩萨的敬意。
礼佛有事有理,事上的佛,指外在的圣者乃至圣像;理上的佛,则是人人这念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之觉性。在事相上,五体投地为佛门中最恭敬之礼敬方式,将头部、双膝、双掌等五处,贴伏于地,以最尊贵的额头着地,然后手掌外翻,承接如来双足,因此又称「接足礼」。若能透过事上恭敬的礼拜,去除自己的骄慢染习,进而提起觉性返照,只要一起贪、瞋、痴的念头,随即觉察、觉照,最后归于寂照一如,安住于觉性理体;以此照破烦恼,内调心性,即是理上的礼佛。
昔日达磨祖师将传付衣法之时,门人各自陈述心得,唯有慧可无言无说,向达磨祖师顶礼一拜,而得达磨祖师之印可。慧可大师藉礼敬之事,彰显自性理体,为心境一如之全体呈现,乃是最真实的礼拜。
所谓「能礼所礼性空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。」能礼的身心和所礼的佛,皆为仗因托缘所生,其性本自空寂。于礼佛时,泯绝一切事相分别,心与境、能与所,皆了不可得,体达「是心是佛、是心作佛」,而契入能所一如、事理不二的境界;进而于日用行住坐卧之中,念念自性自见,即是时时「礼自性佛」。
普贤十大行愿(五)
一者礼敬诸佛4──普行礼敬 无有疲厌
于自由时报90.03.24(六)刊载
佛陀有「无见顶相」,一切天人,以再大的神通力,也无法测量其头顶有多高。他曾自述,此乃「过去生生世世,都以虔敬之心礼敬一切佛菩萨、圣贤、父母、师长,乃至一切众生,无有疲厌」所得之果报。
《佛说迦尸罗越六方礼经》记载,迦尸罗越遵从父亲之遗训,每日清晨向六方行礼敬,但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经过佛陀开示,才明白:东方代表父母,南方代表师长,西方代表夫妇,北方代表亲属朋友,地代表奴婢,天代表道人沙门。向六方礼拜,不仅是身拜,而且要心思父母、师长、夫妇、亲属朋友、奴婢、道人沙门对自己之恩德,履践相处应注意之事,方是真实的礼敬六方。例如,子女事奉父母,要积极从事正当的工作,负起家庭经济责任;须及时供给饮食生活资具,不令乏少;谨言慎行,不令父母忧恼;若父母生病,须立即送医诊治;并且不可暂忘父母之恩。对于师长,当心存恭敬,常念师恩,称扬师德,并且实践师长之教诲。……乃至对于修行人,须心存敬意、口说善语、身行礼敬、向其请法。如此行之,虽不强求富贵,但自然一切具足;也才是体达礼拜六方的真义。
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只要因缘具足,皆能作佛,都是未来佛。因此,佛陀有一世为常不轻菩萨,见到一切众生,皆礼拜赞叹,言:「我深敬汝等,不敢轻慢。所以者何?汝等皆行菩萨道,当得作佛。」
行者若能以全然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恭敬的心,视一切众生等佛无异,普遍礼敬一切众生;乃至「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;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」念念清净、精进不懈,于一切众生,常行恭敬;又能从事上的身心恭敬礼拜十方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佛,进而与理上清净、平等、不动的自性相应,渐渐就能契入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。如此,就是在修普贤行,即与普贤菩萨之行愿相应。
普贤十大行愿(六)
二者称赞如来1──为什幺要称赞如来
于自由时报90.03.27(二)刊载
为什幺要称赞如来?
由于众生内心有种种瞋心、嫉妒、骄慢等烦恼,因而易犯种种口过,例如:说话挑拨离间、恶口骂人、说不实的话欺诳他人;或说秽语、无意义的话,乃至毁谤佛、法、僧及一切众生等。由于口犯种种过失,导致今生有所言说,人不喜听、亦不信受;乃至后世贫穷下贱、容颜丑陋。若能一心敬慎,称赞如来,则能使我们灭除因口过而生的障碍,成就口业清净的功德。
佛世时,有一铃声比丘,梵呗之声极为清雅美妙,凡是路过之人车、象马等,闻之皆伫足不肯前行。然其容貌丑陋至极,使人睹之不忍再视。原来,过去迦叶佛入灭时,基里王为佛起塔,铃声比丘当时为一监工,因懈怠而受人诃责,于是瞋而怒言:「这幺大的塔,什幺时候才建得好!」落成之后,举见佛塔崇伟庄严,于是心念一转,顿悔前过,旋即尽其所有,购得一金铃,挂于塔头,并发愿:「愿我生生世世,音声极好,一切众生莫不乐闻,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,使我得见,度脱生死。」比丘由于往昔恶口之缘故,致…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