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使容颜丑陋;又因持铃供养、发愿之故,五百世来,恒具妙好音声,最后又能随释迦牟尼佛出家、证罗汉果。

  

  经云:「法与意相应,皆以意为性。」口业的过失,是由于内心瞋恚等烦恼而起。藉此称扬赞叹如来的法门,可以清净口业,进而转化内心瞋恚、嫉妒等无明烦恼;当烦恼垢尽,自然而然就能与清净光明之心地相契合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七)

  二者称赞如来2──赞佛的意义

  于自由时报90.03.29(四)刊载

  

  称赞如来,即是以欢喜心、恭敬心,赞叹如来在因地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之菩萨行持,也称扬已圆满无上福慧果地如来的功德。而此赞叹当下之敬信清净心,就是吾人本具佛性之妙用,上根者藉此即能契入妙明真心。

  

  佛陀时代,舍卫国之给孤独长者,一日至王舍城友人家,夜见友人全家欢喜洒扫、慎重办置嘉肴,探询其友是否为嫁女、娶妇或宴请上宾?友人满怀欢欣,称扬佛德,言:「明日将迎请佛陀至家中供养。佛陀舍太子之尊贵,而出家学道,已证无上正等正觉,为觉行圆备、至尊最贵之圣者……」给孤独长者,一闻友人对佛陀的赞叹,举身欢喜愉悦,心生无比敬仰,立即前往拜谒佛陀;又听闻如来开示之法要,而心开意解,便发心布施祇洹精舍,成为助佛转*轮的大护法。由于友人赞叹如来之因缘,而令给孤独长者得以启发善根、发心修行、护持佛法。而此位对给孤独赞叹如来功德者,在赞叹的当下,不仅口业清净,而且内心更是全然的清净、恭敬欢喜,当下即是本具光明性德的彰现。因此,称赞如来,实为自利利他之殊胜行持。

  

  佛弟子经常发自内心赞叹如来功德,非唯与清净自性相应,也为自己累积福德资粮,更能使听闻者对于佛法生起敬信,乐意亲近佛法。对着一切众生赞叹佛德,如同在一切众生的心中播下成佛的种子,无形之中,就与一切众生结下学佛得解脱的法缘。对于自身而言,在不断的赞佛之中忆佛、念佛,心与佛相应,不仅口业清净,意业也清净;进而扩大心量,对一切众生所做的涓滴善法,悉皆欢喜赞叹,即是称赞未来佛。如此,更是深契称赞如来之积极意义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八)

  二者称赞如来3──赞佛的功德

  于自由时报90.03.31(六)刊载

  

  佛已圆满无量功德,是世间无上的福田,为众宝所生之处。一句赞佛的话,能令自己与他人种下成佛的种子,亦可获福无量,正契合菩萨度一切众生、广集福慧资粮的愿行,实为掷一得万、最殊胜的功德。

  

  有位沙弥名叫「香口」,在多劫前,因赞叹佛的功德,而生生世世口出花香。故今生只要见他人有一点长处,便毫不吝惜地欢喜赞叹,而且口中常出莲香,人们闻到他口中的香气,无不欢喜敬信,乐意亲近。

  

  久远劫前,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外道仙人,上山采药时,见到弗沙佛在宝窟中入火光定,放大光明。仙人见此殊胜景像,生起无比的欢喜敬信,于是双手合掌,一心而观,赞叹道:「天上天下无如佛,十方世界亦无比;世间所有我尽见,一切无有如佛者。」七天七夜谛观弗沙如来,未曾稍有转瞬。因此功德,而得超越九劫,提前证得佛果。 

  

  经云:「假使以虚空为口,须弥为笔,香海为墨,大地为纸,略举如来三十二相中之一相,八十种好中之一好,赞之经劫,所不能尽。」如来为三觉圆满之圣人,众德悉备,行果极圆,实非吾人三寸之舌所能赞尽。然非由称赞之行,亦无以表示吾人之敬信。以佛德深远故,令行者发起殷重至诚之尊敬心;复以口发称扬赞叹之音,舌根得以清净;于赞叹之际,激起希欲成佛之愿,而身效法佛陀之行持。因此,行者于「称赞如来」之时,身口意悉得清净,即与如来清净之三业相应。

  

  经云:「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。」无论称扬如来之因地或果德、赞叹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,皆能启发行者清净欢喜之心,契入本具之自性如来;以此自性如来为根本,发而为身口意自利利他之六度万行,福慧具足,则能圆满成就万德庄严之果地如来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九)

  二者称赞如来4──殊胜的舌根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3(二)刊载

  

  《楞严经》较量六根功德,将舌根与耳根、意根判为最上品功德。因为舌根能宣扬世间法,穷尽一切世间的俗谛智慧;又能宣扬出世间的解脱法门,穷尽出世间的真谛智慧,令众生得解脱。

  

  佛灭度后,印度有二兄弟,一名无着,一名世亲。二人皆青年出家,受持三藏,博学多闻。无着致力弘扬大乘教义,世亲则执小乘教法,毁谤大乘。后来,由于无着的善巧开导,世亲方悟大乘殊胜妙义,而深自悔责,欲割舌以谢罪。无着即告诉世亲:「同是此舌,既可毁佛,亦可赞佛;毁佛得罪,赞佛即可邀福。今以此舌转而弘赞大乘,罪则可灭。」世亲自此即积极弘扬大乘佛法,广造诸论诠释大乘经典,后有「千部论主」之美誉。

  

  古德言:「一言可以兴邦;一言可以丧邦。」舌根可造罪,亦可修福。一般人利用舌根自赞毁他,处处造口业;佛法则教我们以舌根来赞叹别人的功德,启发舌根之大善,故能得福。犹如菩萨因赞佛功德,而启发舌根的殊胜功德,获四无碍辩:一、法无碍辩:对于如来所说教法皆能通达无碍。二、义无碍辩:于教法中所诠释的义理能够通达无碍。三、辞无碍辩:善用辞令,并通达各种语言,令听者明了。四、乐说无碍辩:随心所欲、毫无障碍地为各种根机的众生解说佛法,利乐一切众生。菩萨又以此四种无碍辩才称赞佛陀,复因赞佛的无上功德,使其舌根更益增胜,一直达到最圆满无缺的成佛境界。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十)

  三者广修供养1──供养的意义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5(四)刊载

  

  供养,为供给资养之意。「广修供养」即以恭敬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,用饮食、衣服、医药、资财、赞叹语、柔软语,乃至受持修行妙法等,奉养三宝、父母、师长等长辈,或布施予平辈及一切众生。

  

  佛世时,有一比丘,一日拈线穿针,欲缝补破损衣物,但因年迈视力衰弱,始终无法将线穿过针孔,不禁黯然神伤,言:「不知有谁可来为我穿针?」佛陀以神力得知老比丘的窘境,即来到其住处,以慈祥的音声安慰他,说:「比丘!就让我为你穿线缝补衣物吧!」世尊已圆满福德、智慧,为三界所尊,犹不舍穿针之善,在在处处仍以身口意行布施供养,利乐一切众生,此亦是「广修供养」之慈悲身教。

  

  任何事相上的供养,皆有其微妙之义涵。以供香为例,香烟袅袅上升,代表行者无间无杂的精进心;香火不断燃烧,彰显行者焚尽无明烦恼的智慧;香气普熏,犹如行者心香周遍法界……如此,藉由事相的燃香供养,就能启发行者自性中戒定慧之真实心香。同理,燃灯供养,即显殊胜之智慧心灯;供花,则是庄严自性之因花。若能了知一切事相供养之意义,则皆能启发吾人理上之究竟供养。

  

  修行学佛,欲解脱烦恼,乃至成就无上佛果,须具足福慧资粮。供养,即是积集福慧资粮之首要行持。藉由广修一切供养,以舍去自心悭贪的烦恼;由于能布施,自然就长养了恭敬心、慈悲心与平等心,能去除慢心、瞋心;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累世的亲眷,对于有缘、无缘、缘深、缘浅的众生,皆能恭敬供养,即是了达因果之理,能除去痴心。如此去除贪瞋痴慢等烦恼,就能启发智慧,进而不执着自己所修之一切供养,回归这念清净的自性,则是供养自性如来,为供养之极致。

  

  经云:「一切诸佛皆修供养。」可知修行学佛,欲效法如来因地行持,成就如来的果德,当在日用中依循诸佛之行持,广修供养;进而发广大愿心,化导一切众生,也能以恭敬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广修供养、修善积福,以去除内心的贪瞋痴等烦恼,而远离一切灾厄,令家庭安乐、社会祥和,乃至圆成佛道。如此而行,无有疲厌,则与普贤菩萨「广修供养」的行愿相应,当下即入菩萨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十一)

  三者广修供养2──三福田(上)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7(六)刊载

  

  福报不是凭空能得,必须种广修供养的因,方能享受福报现前的果。佛法将供养的对象比喻为「福田」,因为「田」能生长一切植物;「福田」则能生出一切世间、出世间的福报与善法。就布施供养的对象不同,福田又分为敬田、恩田与悲田,称为「三福田」。

  

  供养佛法僧三宝,称为供养「敬田」。《过去现在因果经》言:「于诸福田中,佛福田为最;若欲求大果,当供佛福田。」佛弟子中,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,过去生曾为贫农,遭逢饥荒,生活艰难。有一次,见一独觉圣者出外乞食,却空钵而回,就忍下自身之饥渴,将仅有之粗米饭供养圣者。由此供养功德,使其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苦,最后得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、证圣果。供养独觉圣者,即能获此胜福,若是供养佛,其福报更是不可思议。

  

  久远以前,有位比丘收一小沙弥为徒。比丘对沙弥教导甚严,沙弥除了每日出外托钵乞食外,还须背诵经文,若未能如期完成背诵进度,便会受比丘的责备。一日,小沙弥因托钵而延误背经,受了比丘训斥后,心觉委屈,便独自一人边走边啼泣。此时,恰巧遇到一位长者,长者问明原委后,便安慰小沙弥:「今后一切所需均由我发心供养,你就可以每日安心背经,不用再沿街托钵。」从此,小沙弥每日都欢喜背诵经典,精进用功,最后成佛,即释迦牟尼佛。这位长者由于供僧、助人修道的缘故,因此感得后世对佛陀所说教法皆能忆持不忘、多闻第一的果报;此位长者,即是阿难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图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