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尊者的前身。

  

  佛为福德、智慧圆满的圣者,所宣说的佛法能使众生走向觉醒之道,而僧伽乃绍隆佛法,弘范三界之人。因此,供养三宝,非但能获大福报,同时,也植下出世间法的种子,得有因缘听闻佛法,依循三宝的教化而修行,终必离生死缠缚苦,证涅槃解脱乐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十二)

  三者广修供养3──三福田(下)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10(二)刊载

  

  孝养父母、尊敬师长,称为供养「恩田」。父母、师长对我们有教养之恩,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载:「假使有人,左肩担父,右肩担母,研皮至骨,穿骨至髓,绕须弥山,经百千劫,血流没踝,犹不能报父母深恩。」经典亦言:事奉父母、师长当如事佛。佛曾开示弟子:假如将所有财宝堆起直到天上,用以布施,其福德不如竭尽所能孝顺、供养父母所获之福德。师长则启发吾人之智慧,开导做人处事之道,其恩不亚于父母,故知供养师长,福亦无量。

  

  孝为百善之先,若能以恭敬心奉养父母、师长,必能增长福慧。例如,中国古代,有位贤人舜,虽然父亲与继母偏袒幼弟象,曾多次要将舜害死,但舜仍不改其孝养之恭敬心,竭尽所能奉养双亲,慈爱幼弟,期盼父母得展欢颜。由于此孝行,而感动尧帝,不仅将二个女儿嫁予舜,而且在多次的勘验后,证明舜的确堪任大事,遂将天下禅让给舜。

  

  对于一般众生,乃至鳏寡孤独、残疾者,发慈悲心布施财物,或给予安慰,使其生活无虞,心情开朗,进而为其解说佛法,令其欢喜学佛修行,即为供养「悲田」。例如,佛世时,有一条狗,因为盗人食物,被打断腿,弃置于荒野,饥乏将死。命终前,幸蒙舍利弗尊者慈悲,给予饮食充饥延命,并为说佛法,以此欢喜心及善根,往生为人。后随舍利弗出家,修行得道;此人即是七岁出家,便证阿罗汉果的均提沙弥。经云:「若令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」而且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作佛。所以,供养一切众生,就是与一切的众生结下善缘,也是供养未来佛。

  

  田,能出生芽苗百物,供养敬田、恩田、悲田,犹如植福种于田亩,必能缔结香甜美果,令供养者得福无量。是以菩萨发广大愿,对于佛法僧三宝、父母师长乃至一切众生,悉以恭敬心、报恩心与大慈悲心承事供养、愍念布施,此即是「广修供养」之具体行持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十三)

  三者广修供养4──供养与救济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12(四)刊载

  

  救济贫穷,是对于世间鳏寡孤独、残疾困苦者,出于一种怜愍、不忍的心,而布施财物资具,使其暂时免于生活的匮乏,属于世间的善法。佛法中的「广修供养」,其意义及涉及的层面,则是更广大而深远,济贫,仅属于供养三福田之悲田所摄。

  

  世间鳏寡孤独、残疾困苦者之所以受苦,是因业感所致;由于过去造了恶业,致使今生受苦。而佛法之供养悲田,是先将财物、资具布施给受苦的众生,令其暂离生活的窘境,然后为其说法,教其修福修慧,从根本上拔除苦因,并植下解脱种子。例如,明朝顺治九年,江南蝗旱,粮食欠收,灾荒四起,数百千计的村民纷纷奔上宝华山求食。时见月律师任宝华山住持,悲愍众生,今生受此饥馑之苦,皆因前世不信三宝,悭贪不施,于是在各施每人三文钱之前,对大众开示:「今施予汝等每人三文钱,但每人须口中念佛,各以其中一文钱,恭敬供养僧宝,植清净福田,令未来永离贫穷苦。」又取出寺中所有余粮,炊煮成饭,尽施灾民,令得饱餐。

  

  所以,「供养悲田」不只是救济贫困,而是要令众生植福培福,以得解脱;其内涵不只是怜愍,而是更大的慈悲与智慧之展现。佛之弟子广修供养,施者、受者皆能得福、得解脱;其所供养的对象,非止于贫苦之众生(悲田),还有父母、师长(恩田),及三宝(敬田),亦普及一切众生;在时间上,亦不止一时一世,乃是穷未来际,永无止尽。

  

  以财物资具供给众生,只是度众生的方便,最重要的是使众生皆能听闻、受持佛法,修善积福,乃至修道证果,令众生皆得解脱,此乃佛法救度众生的终极目标。所以,「广修供养」不只是世间的善法,更是使贫人得富贵,使富人成贤者,使贤人成道证果的无上法宝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十四)

  三者广修供养5──法供养(上)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14(六)刊载

  

  《法华经》言:若能如法修行者,名为法供养。「法」,即佛菩萨所宣说之真实谛理。依法修行,能长养法身慧命,令混浊染污的烦恼心升华为清净平和的智慧心,远离生老病死之束缚,臻于解脱自在之境地。

  

  《涅槃经》中记载,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时曾为雪山童子,在雪山中修菩萨行,一日遇一罗剎鬼,口吟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」半句偈,童子闻此殊特妙法,心大欢喜,请其说出后半偈,罗剎言:「我身此时饥乏困苦,须饮人血食人肉,方能诵此偈。」童子为闻半偈,遂允诺舍身,罗剎于是说出后半偈:「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」童子闻偈后,将手指咬破,用血书此四句偈语于岩石,以流传后世,便攀至树上往罗剎鬼之血盆大口纵身跳下,在半空中却被人接取安置于地,定神一看,罗剎鬼恢复其真实面目,原来是释提桓因前来勘验童子求道之心。世尊于因地中修菩萨行,每每为求佛法而敲骨取髓,三千大千世界,无一寸地非世尊往昔为佛法、为众生舍身弃命之处所,实为力行法供养之典范。

  

  又如唐代时,中印度般剌密谛尊者,为将国王下令禁止流传之国宝《楞严经》弘传至中国,以极细的字体,书写此经于极细之绢布上,然后剖开胳臂,将经典藏匿于其中,待肉长好才出关,方能顺利将经典带到中国。至中国后,又再度剖开胳臂,取出经典,用乳汁化去绢布上的血渍,将经典翻译成汉文。若没有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为法忘躯之行持,后人亦无以得闻稀有珍贵、难遭难遇之佛法。

  

  古德云:「晋宋齐梁唐代间,高僧求法离长安,去人成百归无十,后贤若不谙斯旨,往往将经容易看。」因此,吾人于闻法之际,生起珍重希有之感恩心,以敬慎心闻法,不仅能与尊贵无比的佛法相应,当下之清净心即是佛性之作用,进而念念相继,无有间断,身口意三业皆得清净。如此,看经闻法之同时,也是在修「法供养」。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十五)

  三者广修供养6──法供养(下)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17(二)刊载

  

  佛弟子中有一周利盘特,根器极为驽钝,出家之后,诵习经典,总是得前忘后、得后遗前,大众皆不知如何教导如此愚笨之人。周利盘特万念俱灰,竟生起自我了结之念,正欲自缢时,佛陀出现在前,慈悲地安慰劝谕盘特,令其为大众扫除环境以培福,并于扫地时忆持「扫尘除垢」一偈。周利盘特听从佛敕,依偈行持,镇日拿着扫帚将精舍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。一日,见到清洁严净的环境,盘特忽然契悟「扫地、扫地、扫心地,心地不扫空扫地」之理,顿时除尽心地尘垢,证得阿罗汉果。《法句经》云:「虽诵千言,不行何益,不如一闻,勤修得益。」佛法平等普被众生,无论何等根机,只要依教行持,皆能蒙受法益,如法而修行,即是法供养。

  

  不仅如法修行、弘扬佛法属于法供养,以财物、智慧、体力建设道场、护持佛法,若能称合于法,亦为法供养所摄。例如,昔日给孤独长者以清净心、欢喜心布施祇桓精舍,作为佛陀、众僧居止、修行及弘法的场所;又如佛灭后之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,造八万四千佛塔,大兴佛法;乃至今日之信施檀越,输金捐诚,供养三宝、护法卫教,皆为法供养之实践者。

  

  《普贤行愿品》云:「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」布施供养世间资财,可得人天福报,然由于未出三界,福报享尽,犹须轮回生死;若欲永离生死,必须行法供养。但若能于供养财物之后,放下对能施者、所施人、所施物之执着,了达三轮体空之理,则称法而行之财施,亦皆是法供养。行者发广大菩提心,求法、闻法并且如法修行,进而发大慈悲心弘法、护法,即是真实以法供养如来,是为殊胜难得之最上供养。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十六)

  三者广修供养7──发心贵恭敬虔诚

  于自由时报90.04.19(四)刊载

  

  一般人往往认为,供养的功德大小,视所供养物资之丰厚与否而定,其实,更重要的,在于供养者的发心是否恭敬虔诚。《大丈夫论.功德品》云:「有人等以财物施一福田,心不同故,得报有种种。」意思是说,有人以同等的财物布施同一对象,由于布施的心念不同,所得功德也有种种的差别。

  

  佛陀住世时,阿阇世王举办燃灯法会,于祇洹精舍四周遍燃油灯供养佛陀,灯火辉煌,人民竞往观看。有一贫女难陀见此景象,满心欢喜,也想燃灯供佛植福田。于是将行乞所得,全部换得一钱,至油店购油。店主见了贫女,疑惑的问:「你好不容易乞得一钱,何不用它买食物充饥,买这一点点油,要做什幺?」贫女说:「燃灯供佛!」店主听完,心生欢喜,立即给贫女加倍的油量,请她一起代为供佛。贫女取了油灯,便欢喜地前往祇洹精舍。这时,佛陀告诉阿难尊者:「有一大长者,来植无上福田,赶快开门让他进来。」不久,贫女来到精舍,燃起手中油灯,虔诚地供养佛陀,并发大愿:愿一切众生皆能悟入佛法妙义,以此灯之光明彻照十方,令幽冥众生皆能离苦得乐。次日清晨,目连尊者检视灯火,众灯皆灭,惟有贫女所燃之灯,光明如故,尊者吹不灭此盏油灯,于是施展神通力来灭灯,但始终熄灭不了。此时,佛陀开示:「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图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