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为难陀供养之心,至诚恳切,所以所燃之灯,常明不灭。纵使以罗汉,乃至辟支佛的神通威力,也不能灭此灯。而且此女寿终后,由于供佛功德,二十劫中不受三恶道苦,且能转生天上,享受天乐,最后出家修行,成就佛道,名为三曼陀优诃佛。」由此可知,以至诚恭敬心修供养,果报实在不可思议。
以同等的财物布施相同的福田,由于心念不同,所得果报便有差别。若能以广大、恭敬、虔诚、清净之心念,广修供养,所供养之物资即使微薄粗鄙,亦胜过以散乱心供养七宝之功德;若以净心供养上妙七宝,功德更复增胜;若以虔恭至诚之心,发菩提心如法修行,利乐众生,功德更是难思难议。
普贤十大行愿(十七)
四者忏悔业障1──忏悔的意义
于自由时报90.04.21(六)刊载
《坛经》云:「忏者,忏其前愆;悔者,悔其后过」,「忏悔」是华梵合译,「忏」是梵语「忏摩」的略译,即请求他人容忍、宽恕自己所犯的罪过;「悔」为悔过,字义与「忏摩」相似,所以合译为「忏悔」。「忏悔」,即是发露所作的旧恶,改往修来,不再造作新殃。「业障」,是众生于身、口、意所造作的恶业,能障碍行者修行正道,故称为「业障」。所以,「忏悔业障」就是以至诚悔过的心,发露、忏悔,乃至修种种善法,藉以转除无始以来的恶业。
佛世时,有一位阿阇世王,性情暴虐,为了夺取王位,不惜杀害父王;并听信提婆达多的唆使,谤佛害佛,后来全身长满毒疮,痛苦万分。他的御医耆婆知道这是业障所致,非医术能治,所以劝谏阿阇世王,唯有到佛前求哀忏悔,才能忏除罪愆。当阿阇世王于佛前至诚发露忏悔时,佛以慈心入于三昧,放大光明,遍照王身,国王顿感身心清凉,毒疮一时间竟然痊愈了。此时,佛陀更进一步为他说法,使其了达因果及缘起性空之理,令他降伏烦恼恶心,并发起无上菩提心。从此,阿阇世王力行仁政,并成为佛门的大护法。
至诚忏悔,就能消除业障,佛法云:「病从业生,业从心生。」生病固然要看医吃药,但只是治标,未必能药到病除。最要紧的,还是要知道惭愧、忏悔,反省身口意三业,去恶行善,发菩提心,护法护教,才是治病的根本之道。
《大涅槃经》云:「虽先作恶,后能发露,悔已惭愧,更不敢作。……如烟云除,月则清明。作恶能悔,亦复如是。」人人本具的这念心犹如天上的明月,本自清明,只因一念不觉,而造作诸恶,致使恶业缠身;若能一念回光,以至诚心忏除业障,则能回复清净的本心,如云除月现,明月依旧清朗如昔,无有损减。忏悔业障的目的,就是要使这念心回复本来的清净。修行学佛,须时时反省检讨,起了恶念马上觉察、照破,以善念转除恶念,最后连善念也不执着,契入这个境界,则无始以来的罪业,自然销融尽净。
普贤十大行愿(十八)
四者忏悔业障2──回头是岸
于自由时报90.04.24(二)刊载
佛法云:「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」一切法皆唯心所造,造善、造恶,乃至成佛作祖,或受三涂苦报,都取决于当下这一念心。心如海水,能载舟亦能覆舟。众生由于心起恶念而造业受报,因此,要想忏除罪愆,应当转除造恶的心,使成为修善的心,断恶修善,便能消业、转业。
往昔印度有一位国王,名叫月氏王,因战争之故,南征北讨,杀人无数。一日,忽然自觉:「我造了这幺多杀人的重罪,将来必定要受地狱苦报。」因而心生怖畏,至诚忏悔,不再造作恶业,甚而发心持戒,作种种布施:造立僧房,供养众僧饮食、医药、衣服等生活所需,令能安心办道。大臣们见了,心中存疑,于是纷纷议论:「大王!您先前杀戮无道,造种种罪,现在虽然广修福田,难道真能补救过去所造的罪业吗?」月氏王听了,立即命一大臣在大鼎镬中注满水,连续烧煮七天七夜,热水沸腾不已。王便以一指环掷于镬中,命令大臣取出指环。大臣们个个惊惶地说:「请大王赐我们死罪吧!因为要在热镬之中取出指环,等于是宣判我们死刑啊!」国王反问:「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取出指环,而不在镬中烫死吗?」此时,一位有智的大臣回答:「只要下止其火,上注冷水,这个方法,既不会烫伤,又可轻易取出指环。」月氏王于是告诉众臣:「我先前作恶,犹如在热镬上加火;如今觉悟了,因而惭愧忏悔,不再造恶,广修善法,即可灭罪消愆,如同熄火,并在锅中注入冷水,就能取出指环。」
谚云:「苦海茫茫,回头是岸」,所谓「头」就是念头,「回头」就是转我们的念头;而「彼岸」则比喻相对于黑暗苦恼的光明解脱之处。众生在茫茫的业海中,为业所缚,受种种苦报;若能提起觉心回光反照,反省检讨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,转恶念为善念,至诚的惭愧忏悔,这一念至诚的心念,即可抵销恶业的势力,解除恶业的系缚,进而消灾免难、灭罪消愆;如此,则光明的彼岸就在眼前。
普贤十大行愿(十九)
四者忏悔业障3──忏悔的功德(上)
于自由时报90.04.26(四)刊载
明朝的袁了凡,年轻时遇到一位精通气数命运的老者,为他详加推算一生的富贵荣禄,说:「你今生仕途平平,享年五十三,可惜无子嗣。」果然,所经历之任何事,皆不出老者之预言。因此,袁了凡益加相信荣辱生死,皆有定数,对人生一无所求。直至一日,遇云谷禅师为他开示:「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;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」方知命由己作,福由己求之理。一改以往消极的宿命观,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。于是,在佛前至心发露往日所作众罪,并誓行万善,以报天地之德。由此忏悔、行善的缘故,仕途荣显,享寿七十四,晚年还得聪慧之子,此子且考中进士。这就是以忏悔改过行善,摆脱命运的拘限,而增福延寿的典型例证。
古德云:「福祸无门,唯人自取。」造了恶,必定招感恶报,但若终日患得患失,惶惶于未来的苦报,也于事无补。若能直下承担过失,继而发露忏悔,断恶修善,当这念心清净了,心中就是光明,如此灾祸自然远离,虽不求福而福必自来。
春秋时,齐国宰相晏婴一日出门时,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观察她的丈夫,只见车夫坐在有伞盖的马车上,一副趾高气昂,威风得意的模样。车夫回家后,妻子即要求离婚。车夫问妻子是何原因,妻子说:「今日你驾车出门,我从门缝中看见:晏子虽身高不到六尺,而贵为一国之宰相,且态度谦虚,志气深远;而你身高八尺,只是一个平凡的车夫,却志得意满,所以我想求去。」车夫闻言,心生惭愧、忏悔,之后处处收敛、谦让。晏婴觉得奇怪,就问其原委,车夫据实相告。晏婴对他能勇于承担自己的缺失,进而忏悔改过的精神,大为赞叹,随即推荐他为大夫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言:「忏悔雨宝摩尼珠,忏悔能延金刚寿。」《十住毗婆沙论》也说:「于诸福德中,忏悔福德最大,除业障罪故。复次,忏悔,如如意珠,随愿皆得。」为何忏悔有如此大的福德?因为真诚的忏悔,是「忏其前愆,悔其后过」,真正体认到自己的过失,不再犯错,进而修一切善法,如此止恶行善,又不执着能修、所修,自能消除造作恶业所形成的障碍,而回复自心的清净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不离自性,即是福田。」当这念清净心了,则所思、所言、所行,皆为清净心的妙用,自然就能生出种种福德。
普贤十大行愿(二十)
四者忏悔业障4──忏悔的功德(下)
于自由时报90.04.28(六)刊载
一般人听经闻法时,若觉得有障碍,或法不入心,即是由于自己心中无明、烦恼太重所致;此时,应当至心忏悔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言:「忏悔能开菩提华,忏悔见佛大圆镜,忏悔能至于宝所。」能忏悔,就能消除无明、烦恼,这念心清净了,听法就能深契法义,进而如法修持,圆成佛果。
佛陀时,有五百比丘共住于一精舍。其中有一老比丘摩诃卢,生性愚钝,所以修行多年,却连一句经偈都记不得,因此常为众人所鄙视。遇到檀信供僧时,大众总是让他留守精舍,做清洁洒扫的工作。一日,众人入王宫应供,摩诃卢独坐精舍,心中黯然地想着:「自己如此愚钝,连半句偈都无法忆持,又常为众人所轻贱,如此苟活有何意义!」于是取来绳子至后园大树下,欲了结生命。此时佛陀即化作树神,诃斥摩诃卢:「比丘!为何做此愚蠢的事!」待摩诃卢说完满腹的辛酸与委屈后,树神告诉摩诃卢:「过去在迦叶佛时,你曾是一位博通经律论的三藏法师,有五百弟子。可是常仗着自己博学多智而轻慢弟子,并且吝于布施法要,不好好教导弟子,因而得生生世世愚钝的果报。现在,理当惭愧忏悔,怎幺可以反而生起轻生的念头!」摩诃卢听完过去生的因缘,当下心生大惭愧,立刻真诚忏悔。此时,树神即现回佛身,放大光明,为说妙法。摩诃卢顶礼佛足,思惟妙义,便证得阿罗汉果,并以宿命通得知今日同住的五百比丘,即是自己过去生的五百弟子。佛陀告诉摩诃卢:「你现在当着衣持钵到王宫,坐在五百比丘的首位,接受供养,并为他们说法。」摩诃卢随即到王宫应供,并坐于上座。众比丘见到摩诃卢突然到来,皆心生不悦,深恐摩诃卢愚钝不懂祝愿的礼仪,而失众人的颜面,因此个个焦急不已。但当国王供养摩诃卢时,只听到摩诃卢音声清彻,口宣妙法,在座五百比丘个个心生惭愧,忏悔以往的过失,当下以清净心恭听摩诃卢畅演佛法妙义,即证得阿罗汉果,国王大臣们亦证初果。
所以,欲圆满世间事业,增福延寿,或享人天果报,乃至成就出世间的菩提道果,皆不离忏悔一法。《涅槃经…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