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難陀供養之心,至誠懇切,所以所燃之燈,常明不滅。縱使以羅漢,乃至辟支佛的神通威力,也不能滅此燈。而且此女壽終後,由于供佛功德,二十劫中不受叁惡道苦,且能轉生天上,享受天樂,最後出家修行,成就佛道,名爲叁曼陀優诃佛。」由此可知,以至誠恭敬心修供養,果報實在不可思議。

  

  以同等的財物布施相同的福田,由于心念不同,所得果報便有差別。若能以廣大、恭敬、虔誠、清淨之心念,廣修供養,所供養之物資即使微薄粗鄙,亦勝過以散亂心供養七寶之功德;若以淨心供養上妙七寶,功德更複增勝;若以虔恭至誠之心,發菩提心如法修行,利樂衆生,功德更是難思難議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七)

  四者忏悔業障1──忏悔的意義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21(六)刊載

  

  《壇經》雲:「忏者,忏其前愆;悔者,悔其後過」,「忏悔」是華梵合譯,「忏」是梵語「忏摩」的略譯,即請求他人容忍、寬恕自己所犯的罪過;「悔」爲悔過,字義與「忏摩」相似,所以合譯爲「忏悔」。「忏悔」,即是發露所作的舊惡,改往修來,不再造作新殃。「業障」,是衆生于身、口、意所造作的惡業,能障礙行者修行正道,故稱爲「業障」。所以,「忏悔業障」就是以至誠悔過的心,發露、忏悔,乃至修種種善法,藉以轉除無始以來的惡業。

  

  佛世時,有一位阿阇世王,性情暴虐,爲了奪取王位,不惜殺害父王;並聽信提婆達多的唆使,謗佛害佛,後來全身長滿毒瘡,痛苦萬分。他的禦醫耆婆知道這是業障所致,非醫術能治,所以勸谏阿阇世王,唯有到佛前求哀忏悔,才能忏除罪愆。當阿阇世王于佛前至誠發露忏悔時,佛以慈心入于叁昧,放大光明,遍照王身,國王頓感身心清涼,毒瘡一時間竟然痊愈了。此時,佛陀更進一步爲他說法,使其了達因果及緣起性空之理,令他降伏煩惱惡心,並發起無上菩提心。從此,阿阇世王力行仁政,並成爲佛門的大護法。

  

  至誠忏悔,就能消除業障,佛法雲:「病從業生,業從心生。」生病固然要看醫吃藥,但只是治標,未必能藥到病除。最要緊的,還是要知道慚愧、忏悔,反省身口意叁業,去惡行善,發菩提心,護法護教,才是治病的根本之道。

  

  《大涅槃經》雲:「雖先作惡,後能發露,悔已慚愧,更不敢作。……如煙雲除,月則清明。作惡能悔,亦複如是。」人人本具的這念心猶如天上的明月,本自清明,只因一念不覺,而造作諸惡,致使惡業纏身;若能一念回光,以至誠心忏除業障,則能回複清淨的本心,如雲除月現,明月依舊清朗如昔,無有損減。忏悔業障的目的,就是要使這念心回複本來的清淨。修行學佛,須時時反省檢討,起了惡念馬上覺察、照破,以善念轉除惡念,最後連善念也不執著,契入這個境界,則無始以來的罪業,自然銷融盡淨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八)

  四者忏悔業障2──回頭是岸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24(二)刊載

  

  佛法雲:「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一切法皆唯心所造,造善、造惡,乃至成佛作祖,或受叁塗苦報,都取決于當下這一念心。心如海水,能載舟亦能覆舟。衆生由于心起惡念而造業受報,因此,要想忏除罪愆,應當轉除造惡的心,使成爲修善的心,斷惡修善,便能消業、轉業。

  

  往昔印度有一位國王,名叫月氏王,因戰爭之故,南征北討,殺人無數。一日,忽然自覺:「我造了這幺多殺人的重罪,將來必定要受地獄苦報。」因而心生怖畏,至誠忏悔,不再造作惡業,甚而發心持戒,作種種布施:造立僧房,供養衆僧飲食、醫藥、衣服等生活所需,令能安心辦道。大臣們見了,心中存疑,于是紛紛議論:「大王!您先前殺戮無道,造種種罪,現在雖然廣修福田,難道真能補救過去所造的罪業嗎?」月氏王聽了,立即命一大臣在大鼎镬中注滿水,連續燒煮七天七夜,熱水沸騰不已。王便以一指環擲于镬中,命令大臣取出指環。大臣們個個驚惶地說:「請大王賜我們死罪吧!因爲要在熱镬之中取出指環,等于是宣判我們死刑啊!」國王反問:「難道真的沒有辦法取出指環,而不在镬中燙死嗎?」此時,一位有智的大臣回答:「只要下止其火,上注冷水,這個方法,既不會燙傷,又可輕易取出指環。」月氏王于是告訴衆臣:「我先前作惡,猶如在熱镬上加火;如今覺悟了,因而慚愧忏悔,不再造惡,廣修善法,即可滅罪消愆,如同熄火,並在鍋中注入冷水,就能取出指環。」

  

  諺雲:「苦海茫茫,回頭是岸」,所謂「頭」就是念頭,「回頭」就是轉我們的念頭;而「彼岸」則比喻相對于黑暗苦惱的光明解脫之處。衆生在茫茫的業海中,爲業所縛,受種種苦報;若能提起覺心回光反照,反省檢討往昔所造的種種惡業,轉惡念爲善念,至誠的慚愧忏悔,這一念至誠的心念,即可抵銷惡業的勢力,解除惡業的系縛,進而消災免難、滅罪消愆;如此,則光明的彼岸就在眼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九)

  四者忏悔業障3──忏悔的功德(上)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26(四)刊載

  

  明朝的袁了凡,年輕時遇到一位精通氣數命運的老者,爲他詳加推算一生的富貴榮祿,說:「你今生仕途平平,享年五十叁,可惜無子嗣。」果然,所經曆之任何事,皆不出老者之預言。因此,袁了凡益加相信榮辱生死,皆有定數,對人生一無所求。直至一日,遇雲谷禅師爲他開示:「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;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。」方知命由己作,福由己求之理。一改以往消極的宿命觀,重新燃起對生命的希望。于是,在佛前至心發露往日所作衆罪,並誓行萬善,以報天地之德。由此忏悔、行善的緣故,仕途榮顯,享壽七十四,晚年還得聰慧之子,此子且考中進士。這就是以忏悔改過行善,擺脫命運的拘限,而增福延壽的典型例證。

  

  古德雲:「福禍無門,唯人自取。」造了惡,必定招感惡報,但若終日患得患失,惶惶于未來的苦報,也于事無補。若能直下承擔過失,繼而發露忏悔,斷惡修善,當這念心清淨了,心中就是光明,如此災禍自然遠離,雖不求福而福必自來。

  

  春秋時,齊國宰相晏嬰一日出門時,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偷偷觀察她的丈夫,只見車夫坐在有傘蓋的馬車上,一副趾高氣昂,威風得意的模樣。車夫回家後,妻子即要求離婚。車夫問妻子是何原因,妻子說:「今日你駕車出門,我從門縫中看見:晏子雖身高不到六尺,而貴爲一國之宰相,且態度謙虛,志氣深遠;而你身高八尺,只是一個平凡的車夫,卻志得意滿,所以我想求去。」車夫聞言,心生慚愧、忏悔,之後處處收斂、謙讓。晏嬰覺得奇怪,就問其原委,車夫據實相告。晏嬰對他能勇于承擔自己的缺失,進而忏悔改過的精神,大爲贊歎,隨即推薦他爲大夫。

  

  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言:「忏悔雨寶摩尼珠,忏悔能延金剛壽。」《十住毗婆沙論》也說:「于諸福德中,忏悔福德最大,除業障罪故。複次,忏悔,如如意珠,隨願皆得。」爲何忏悔有如此大的福德?因爲真誠的忏悔,是「忏其前愆,悔其後過」,真正體認到自己的過失,不再犯錯,進而修一切善法,如此止惡行善,又不執著能修、所修,自能消除造作惡業所形成的障礙,而回複自心的清淨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」當這念清淨心了,則所思、所言、所行,皆爲清淨心的妙用,自然就能生出種種福德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)

  四者忏悔業障4──忏悔的功德(下)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28(六)刊載

  

  一般人聽經聞法時,若覺得有障礙,或法不入心,即是由于自己心中無明、煩惱太重所致;此時,應當至心忏悔。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言:「忏悔能開菩提華,忏悔見佛大圓鏡,忏悔能至于寶所。」能忏悔,就能消除無明、煩惱,這念心清淨了,聽法就能深契法義,進而如法修持,圓成佛果。

  

  佛陀時,有五百比丘共住于一精舍。其中有一老比丘摩诃盧,生性愚鈍,所以修行多年,卻連一句經偈都記不得,因此常爲衆人所鄙視。遇到檀信供僧時,大衆總是讓他留守精舍,做清潔灑掃的工作。一日,衆人入王宮應供,摩诃盧獨坐精舍,心中黯然地想著:「自己如此愚鈍,連半句偈都無法憶持,又常爲衆人所輕賤,如此苟活有何意義!」于是取來繩子至後園大樹下,欲了結生命。此時佛陀即化作樹神,诃斥摩诃盧:「比丘!爲何做此愚蠢的事!」待摩诃盧說完滿腹的辛酸與委屈後,樹神告訴摩诃盧:「過去在迦葉佛時,你曾是一位博通經律論的叁藏法師,有五百弟子。可是常仗著自己博學多智而輕慢弟子,並且吝于布施法要,不好好教導弟子,因而得生生世世愚鈍的果報。現在,理當慚愧忏悔,怎幺可以反而生起輕生的念頭!」摩诃盧聽完過去生的因緣,當下心生大慚愧,立刻真誠忏悔。此時,樹神即現回佛身,放大光明,爲說妙法。摩诃盧頂禮佛足,思惟妙義,便證得阿羅漢果,並以宿命通得知今日同住的五百比丘,即是自己過去生的五百弟子。佛陀告訴摩诃盧:「你現在當著衣持缽到王宮,坐在五百比丘的首位,接受供養,並爲他們說法。」摩诃盧隨即到王宮應供,並坐于上座。衆比丘見到摩诃盧突然到來,皆心生不悅,深恐摩诃盧愚鈍不懂祝願的禮儀,而失衆人的顔面,因此個個焦急不已。但當國王供養摩诃盧時,只聽到摩诃盧音聲清徹,口宣妙法,在座五百比丘個個心生慚愧,忏悔以往的過失,當下以清淨心恭聽摩诃盧暢演佛法妙義,即證得阿羅漢果,國王大臣們亦證初果。

  

  所以,欲圓滿世間事業,增福延壽,或享人天果報,乃至成就出世間的菩提道果,皆不離忏悔一法。《涅槃經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圖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