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尊者的前身。

  

  佛爲福德、智慧圓滿的聖者,所宣說的佛法能使衆生走向覺醒之道,而僧伽乃紹隆佛法,弘範叁界之人。因此,供養叁寶,非但能獲大福報,同時,也植下出世間法的種子,得有因緣聽聞佛法,依循叁寶的教化而修行,終必離生死纏縛苦,證涅槃解脫樂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二)

  叁者廣修供養3──叁福田(下)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10(二)刊載

  

  孝養父母、尊敬師長,稱爲供養「恩田」。父母、師長對我們有教養之恩,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載:「假使有人,左肩擔父,右肩擔母,研皮至骨,穿骨至髓,繞須彌山,經百千劫,血流沒踝,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」經典亦言:事奉父母、師長當如事佛。佛曾開示弟子:假如將所有財寶堆起直到天上,用以布施,其福德不如竭盡所能孝順、供養父母所獲之福德。師長則啓發吾人之智慧,開導做人處事之道,其恩不亞于父母,故知供養師長,福亦無量。

  

  孝爲百善之先,若能以恭敬心奉養父母、師長,必能增長福慧。例如,中國古代,有位賢人舜,雖然父親與繼母偏袒幼弟象,曾多次要將舜害死,但舜仍不改其孝養之恭敬心,竭盡所能奉養雙親,慈愛幼弟,期盼父母得展歡顔。由于此孝行,而感動堯帝,不僅將二個女兒嫁予舜,而且在多次的勘驗後,證明舜的確堪任大事,遂將天下禅讓給舜。

  

  對于一般衆生,乃至鳏寡孤獨、殘疾者,發慈悲心布施財物,或給予安慰,使其生活無虞,心情開朗,進而爲其解說佛法,令其歡喜學佛修行,即爲供養「悲田」。例如,佛世時,有一條狗,因爲盜人食物,被打斷腿,棄置于荒野,饑乏將死。命終前,幸蒙舍利弗尊者慈悲,給予飲食充饑延命,並爲說佛法,以此歡喜心及善根,往生爲人。後隨舍利弗出家,修行得道;此人即是七歲出家,便證阿羅漢果的均提沙彌。經雲:「若令衆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」而且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皆當作佛。所以,供養一切衆生,就是與一切的衆生結下善緣,也是供養未來佛。

  

  田,能出生芽苗百物,供養敬田、恩田、悲田,猶如植福種于田畝,必能締結香甜美果,令供養者得福無量。是以菩薩發廣大願,對于佛法僧叁寶、父母師長乃至一切衆生,悉以恭敬心、報恩心與大慈悲心承事供養、愍念布施,此即是「廣修供養」之具體行持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叁)

  叁者廣修供養4──供養與救濟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12(四)刊載

  

  救濟貧窮,是對于世間鳏寡孤獨、殘疾困苦者,出于一種憐愍、不忍的心,而布施財物資具,使其暫時免于生活的匮乏,屬于世間的善法。佛法中的「廣修供養」,其意義及涉及的層面,則是更廣大而深遠,濟貧,僅屬于供養叁福田之悲田所攝。

  

  世間鳏寡孤獨、殘疾困苦者之所以受苦,是因業感所致;由于過去造了惡業,致使今生受苦。而佛法之供養悲田,是先將財物、資具布施給受苦的衆生,令其暫離生活的窘境,然後爲其說法,教其修福修慧,從根本上拔除苦因,並植下解脫種子。例如,明朝順治九年,江南蝗旱,糧食欠收,災荒四起,數百千計的村民紛紛奔上寶華山求食。時見月律師任寶華山住持,悲愍衆生,今生受此饑馑之苦,皆因前世不信叁寶,悭貪不施,于是在各施每人叁文錢之前,對大衆開示:「今施予汝等每人叁文錢,但每人須口中念佛,各以其中一文錢,恭敬供養僧寶,植清淨福田,令未來永離貧窮苦。」又取出寺中所有余糧,炊煮成飯,盡施災民,令得飽餐。

  

  所以,「供養悲田」不只是救濟貧困,而是要令衆生植福培福,以得解脫;其內涵不只是憐愍,而是更大的慈悲與智慧之展現。佛之弟子廣修供養,施者、受者皆能得福、得解脫;其所供養的對象,非止于貧苦之衆生(悲田),還有父母、師長(恩田),及叁寶(敬田),亦普及一切衆生;在時間上,亦不止一時一世,乃是窮未來際,永無止盡。

  

  以財物資具供給衆生,只是度衆生的方便,最重要的是使衆生皆能聽聞、受持佛法,修善積福,乃至修道證果,令衆生皆得解脫,此乃佛法救度衆生的終極目標。所以,「廣修供養」不只是世間的善法,更是使貧人得富貴,使富人成賢者,使賢人成道證果的無上法寶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四)

  叁者廣修供養5──法供養(上)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14(六)刊載

  

  《法華經》言:若能如法修行者,名爲法供養。「法」,即佛菩薩所宣說之真實谛理。依法修行,能長養法身慧命,令混濁染汙的煩惱心升華爲清淨平和的智慧心,遠離生老病死之束縛,臻于解脫自在之境地。

  

  《涅槃經》中記載,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時曾爲雪山童子,在雪山中修菩薩行,一日遇一羅剎鬼,口吟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半句偈,童子聞此殊特妙法,心大歡喜,請其說出後半偈,羅剎言:「我身此時饑乏困苦,須飲人血食人肉,方能誦此偈。」童子爲聞半偈,遂允諾舍身,羅剎于是說出後半偈:「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」童子聞偈後,將手指咬破,用血書此四句偈語于岩石,以流傳後世,便攀至樹上往羅剎鬼之血盆大口縱身跳下,在半空中卻被人接取安置于地,定神一看,羅剎鬼恢複其真實面目,原來是釋提桓因前來勘驗童子求道之心。世尊于因地中修菩薩行,每每爲求佛法而敲骨取髓,叁千大千世界,無一寸地非世尊往昔爲佛法、爲衆生舍身棄命之處所,實爲力行法供養之典範。

  

  又如唐代時,中印度般剌密谛尊者,爲將國王下令禁止流傳之國寶《楞嚴經》弘傳至中國,以極細的字體,書寫此經于極細之絹布上,然後剖開胳臂,將經典藏匿于其中,待肉長好才出關,方能順利將經典帶到中國。至中國後,又再度剖開胳臂,取出經典,用乳汁化去絹布上的血漬,將經典翻譯成漢文。若沒有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爲法忘軀之行持,後人亦無以得聞稀有珍貴、難遭難遇之佛法。

  

  古德雲:「晉宋齊梁唐代間,高僧求法離長安,去人成百歸無十,後賢若不谙斯旨,往往將經容易看。」因此,吾人于聞法之際,生起珍重希有之感恩心,以敬慎心聞法,不僅能與尊貴無比的佛法相應,當下之清淨心即是佛性之作用,進而念念相繼,無有間斷,身口意叁業皆得清淨。如此,看經聞法之同時,也是在修「法供養」。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五)

  叁者廣修供養6──法供養(下)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17(二)刊載

  

  佛弟子中有一周利盤特,根器極爲驽鈍,出家之後,誦習經典,總是得前忘後、得後遺前,大衆皆不知如何教導如此愚笨之人。周利盤特萬念俱灰,竟生起自我了結之念,正欲自缢時,佛陀出現在前,慈悲地安慰勸谕盤特,令其爲大衆掃除環境以培福,並于掃地時憶持「掃塵除垢」一偈。周利盤特聽從佛敕,依偈行持,鎮日拿著掃帚將精舍內外打掃得一塵不染。一日,見到清潔嚴淨的環境,盤特忽然契悟「掃地、掃地、掃心地,心地不掃空掃地」之理,頓時除盡心地塵垢,證得阿羅漢果。《法句經》雲:「雖誦千言,不行何益,不如一聞,勤修得益。」佛法平等普被衆生,無論何等根機,只要依教行持,皆能蒙受法益,如法而修行,即是法供養。

  

  不僅如法修行、弘揚佛法屬于法供養,以財物、智慧、體力建設道場、護持佛法,若能稱合于法,亦爲法供養所攝。例如,昔日給孤獨長者以清淨心、歡喜心布施祇桓精舍,作爲佛陀、衆僧居止、修行及弘法的場所;又如佛滅後之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,造八萬四千佛塔,大興佛法;乃至今日之信施檀越,輸金捐誠,供養叁寶、護法衛教,皆爲法供養之實踐者。

  

  《普賢行願品》雲: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」布施供養世間資財,可得人天福報,然由于未出叁界,福報享盡,猶須輪回生死;若欲永離生死,必須行法供養。但若能于供養財物之後,放下對能施者、所施人、所施物之執著,了達叁輪體空之理,則稱法而行之財施,亦皆是法供養。行者發廣大菩提心,求法、聞法並且如法修行,進而發大慈悲心弘法、護法,即是真實以法供養如來,是爲殊勝難得之最上供養。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賢十大行願(十六)

  叁者廣修供養7──發心貴恭敬虔誠

  于自由時報90.04.19(四)刊載

  

  一般人往往認爲,供養的功德大小,視所供養物資之豐厚與否而定,其實,更重要的,在于供養者的發心是否恭敬虔誠。《大丈夫論.功德品》雲:「有人等以財物施一福田,心不同故,得報有種種。」意思是說,有人以同等的財物布施同一對象,由于布施的心念不同,所得功德也有種種的差別。

  

  佛陀住世時,阿阇世王舉辦燃燈法會,于祇洹精舍四周遍燃油燈供養佛陀,燈火輝煌,人民競往觀看。有一貧女難陀見此景象,滿心歡喜,也想燃燈供佛植福田。于是將行乞所得,全部換得一錢,至油店購油。店主見了貧女,疑惑的問:「你好不容易乞得一錢,何不用它買食物充饑,買這一點點油,要做什幺?」貧女說:「燃燈供佛!」店主聽完,心生歡喜,立即給貧女加倍的油量,請她一起代爲供佛。貧女取了油燈,便歡喜地前往祇洹精舍。這時,佛陀告訴阿難尊者:「有一大長者,來植無上福田,趕快開門讓他進來。」不久,貧女來到精舍,燃起手中油燈,虔誠地供養佛陀,並發大願:願一切衆生皆能悟入佛法妙義,以此燈之光明徹照十方,令幽冥衆生皆能離苦得樂。次日清晨,目連尊者檢視燈火,衆燈皆滅,惟有貧女所燃之燈,光明如故,尊者吹不滅此盞油燈,于是施展神通力來滅燈,但始終熄滅不了。此時,佛陀開示:「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圖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