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」悟到这念心有体、有用。
「无善无恶心之体」,就是这念心不起善恶,等于《中庸》所说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」的这念心,这是生命的源泉,就是心之体。「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」我们这念心有体有用,在日常生活当中,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,所以还是要「知」--知道我们现在这念心是善念、恶念,如果是恶念,马上检讨反省,并将它转化;如果是善念,就要择善固执。
佛法讲「四正勤──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」,时时刻刻都要返照自性,为善去恶。到最后不但恶的念头不起,善的念头也不执着,始终归还原点,从用又归于体,这就是开悟的境界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四)
于自由时报91.03.28(四)刊载
佛经所谓的「正念现前」、「实相」,以儒家而言就是「清明在躬」。这念心清清明明,时时刻刻觉性现前,就是生命的源泉,能令我们受用无穷。假使明白了这个道理,便会觉得人生很有意义。每个人都有这念心,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,更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,此即佛经中所说的:「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皆当成佛」。
虽然人人皆有佛性,但佛性现前与否,就要下一番功夫,让这念心「站得住、站得长」。能保持五分钟正念现前,就证到五分钟的实相,成了五分钟的佛;能够保持一个钟头,就证到一个钟头的实相,成了一个钟头的佛。以此类推,白天、晚上、顺境、逆境,乃至生病、老死时,假使时时与实相相应,就是如来住世。
有些人觉得现代生活这么繁忙,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空闲,可以专修当下这念心?所谓「物格而后知至」,只要把心当中的物欲烦恼格除掉,就能够端正思想、知见;「知至而后意诚」,思想、知见端正了,心意就能真诚;「意诚而后心正」,心意真诚,心就端正了;「心正而后身修」,心端正,人格也就健全了。进一步,「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」就是儒家所谓的「内圣外王」之道,在佛法中则称之为福慧双修、自利利他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五)
于自由时报91.03.30(六)刊载
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学打坐,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,甚至于走错路、走远路;坐到一支好香,或是看到一些境界,乃至于作了一个好梦,就误以为自己开悟了,这些是百分之百错误的观念。「开悟」是什么呢?就是悟到平常心是道,也就是悟到中道实相这个道理。
中道实相就是诸位听法当下的这念心,不是另外有个清净心、不动心。这念心有了烦恼,就要化掉,要处处作主、念念分明,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。静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不起,不落昏沉、不打妄想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、处处作主;动的时候,则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孝顺父母、恭敬师长、尊师重道、敬老尊贤……,一切的善事都要做,一切的恶念都要断除。如此,静也静得、动也动得,就真正是悟了道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六)
于自由时报91.04.02(二)刊载
要契悟中道实相也有前方便,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」,将这四个佛法真实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上,就是契悟中道思想的前方便。所谓「对上以敬」,即对于父母、师长、主管……等长上,要有恭敬心,佛法里讲: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除一分业障;消除一分业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。现在的社会普遍缺乏恭敬心,若有了恭敬心,人与人之间相处就没有种种芥蒂。
儒家也非常重视恭敬心,中心思想就是诚敬。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、慢心,恭敬心正可把疑心、慢心去掉,乃至于提升自己,使心中没有妄想、颠倒,达到诚敬的境界,此即所谓「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」。
汉朝有一位李广将军,一日夜行时看到前面有一只「老虎」,马上拔箭猛力一射,一箭就射穿了「老虎」。上前一看,才发现原来是石头,根本不是老虎。他觉得很奇怪,自己怎么有这么大的力量,竟能一箭穿石?于是重新回到原位再射一次,却再怎么射也射不进去了。
因此,做一切事都要诚、敬、专注,若是能够专注,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所成就。《遗教经》里也讲: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」现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但是所用的是什么「心」呢?如果用妄想心、贪心、慢心,绝对不可能心想事成;用恭敬心、诚心,则必定有感应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七)
于自由时报91.04.04(四)刊载
「对下以慈」,意即对于子弟、学生、部属,乃至对于动物都要有慈悲心,也就是佛经中所说: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」人与人之间若缺乏慈悲心,就会彼此仇恨、斗争、排斥,始终争战不休。要想达到世界和平,首先需将瞋心化掉。
由于有了慈悲心,就能把心中这把瞋火化得干干净净,心当中就是一团和气、一片光明,如《孟子》所说:「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」社会上的争执也就能慢慢化解。进一步,不但是对人要慈悲,对于动物也要有慈悲心,例如,现在有保护动物的法令,就是由仁民而爱物--慈悲心从人扩展到动物的一种表现。
事实上,对别人慈悲才是对自己真正的慈悲。一般人在山林里看到毒蛇猛兽会害怕,就是因为深怕对方伤害自己,心当中都缺乏慈悲心,所以彼此相见会感到恐怖、深怕对方伤害自己,于是干脆先下手为强,彼此之间的斗争就是由此而起。所以,慈悲心是很重要的。
佛经上有一则公案:有一天,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走在路上,看到一只鸽子被老鹰追赶。鸽子很有灵性,知道世尊来了,马上飞到世尊的影子里,感觉很自在、很安祥。过了一会儿,世尊转个方位,舍利弗的影子覆盖到鸽子身上,鸽子马上全身发抖,心里很害怕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舍利弗虽然已经证到声闻四果,断了瞋心等六个根本烦恼,可是还有最后的无始无明,还有微细的瞋心。而佛漏尽了一切烦恼,破无始无明,所以一点瞋心都没有。不但人看到佛很欢喜,就是毒蛇、猛兽,看到佛也感觉很祥和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八)
于自由时报91.04.06(六)刊载
「对人以和」。对任何人都要和气、和合,所谓「家和万事兴」,和气才能致祥。人人都希望达到世界和平的目标,如果每个人把贪心、瞋心、痴心化掉,养成了和气、和合,家庭就能和气,社会也会和谐,乃至整个世界也就会和平。
「对事以真」,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敷衍、居功、诿过、失职,否则都不能有所成就。只要认真、脚踏实地去做每一件事情,一定就能够成功。譬如,做学问要真,时时刻刻复习功课、不偷懒、不放逸;如果等到考试时才来抱佛脚,这就是不真。上班族也要真,不迟到、不早退、不居功、不诿过。做善事也要真,不是沽名钓誉,而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本着人饥己饥、人溺己溺的精神来作善事。以研究学术的人来说,对事以真,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论,成一家之言。
北宋范仲淹先生有《岳阳楼记》:「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,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!」这个就是真。
修行也是要真,要从「心」当中来修。打坐的时候要万缘放下,一念不生,不落昏沉、不打妄想,自己确实在心地上用功。有很多人不了解,以为学佛打坐是来附庸风雅,这种观念就是不真。所以,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真。
「中台四箴行──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」,是一个桥梁、方便,从这四个方向去努力,最后连四箴行也不执着,就真正回归中道实相了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九)
于自由时报91.04.09(二)刊载
由于我们的思想不正、不净,不圆融、不自在,假使有了中道思想,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并且有很大的空间;如果达到中道实相的境界,则人生的道路必是愈走愈光明,功德、事业也愈来愈有成就,这一生必定很光明,具足福德、智慧,进一步,将来必能超凡入圣。若想证到中道实相,则要依照「中台四箴行」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来实践。要达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,则要起「四觉观」。
所谓「四觉观」,就是心当中的四个方便:觉观、觉察、觉照、觉悟。「观」就是注意;「觉察」是察觉到我们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、昏沉、各种毛病;「觉照」就是把烦恼照破;觉照之后,还要安住正念、安住实相,这就是「觉悟」。举例来说,大众听法时忽然打起瞌睡来,假使没有「观」,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,甚至朦胧间作了个梦,忽然醒来,还以为自己入了定,这就是没有「观」。如果有观、有注意力,一打瞌睡马上就会知道。所以,以打瞌睡的例子来说,知道自己在打瞌睡就是「观」;既然不对,一定要想办法来对治,这个就是「觉察」;用各种方法对治之后,没有瞌睡了,就是「觉照」;照破了,还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,因此,又要归还原点,保持正念,这就是「觉悟」。
古人说:「捉山中之贼易,捉心中之贼难。」我们心中有很多贼人,时时刻刻都在偷取功德,因此藉由四觉观之方便来落实中台四箴行,最后必能达到中道实相最…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