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惡是良知,爲善去惡是格物。」悟到這念心有體、有用。

  

  「無善無惡心之體」,就是這念心不起善惡,等于《中庸》所說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」的這念心,這是生命的源泉,就是心之體。「知善知惡是良知,爲善去惡是格物。」我們這念心有體有用,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可能不起心不動念,所以還是要「知」--知道我們現在這念心是善念、惡念,如果是惡念,馬上檢討反省,並將它轉化;如果是善念,就要擇善固執。

  

  佛法講「四正勤──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」,時時刻刻都要返照自性,爲善去惡。到最後不但惡的念頭不起,善的念頭也不執著,始終歸還原點,從用又歸于體,這就是開悟的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四)

  于自由時報91.03.28(四)刊載

  

  

  

  

  佛經所謂的「正念現前」、「實相」,以儒家而言就是「清明在躬」。這念心清清明明,時時刻刻覺性現前,就是生命的源泉,能令我們受用無窮。假使明白了這個道理,便會覺得人生很有意義。每個人都有這念心,所以我們不僅要尊重每個人的生命,更要尊重每個人的人格,此即佛經中所說的:「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皆當成佛」。

  

  雖然人人皆有佛性,但佛性現前與否,就要下一番功夫,讓這念心「站得住、站得長」。能保持五分鍾正念現前,就證到五分鍾的實相,成了五分鍾的佛;能夠保持一個鍾頭,就證到一個鍾頭的實相,成了一個鍾頭的佛。以此類推,白天、晚上、順境、逆境,乃至生病、老死時,假使時時與實相相應,就是如來住世。

  

  有些人覺得現代生活這麼繁忙,怎麼可能有這樣的空閑,可以專修當下這念心?所謂「物格而後知至」,只要把心當中的物欲煩惱格除掉,就能夠端正思想、知見;「知至而後意誠」,思想、知見端正了,心意就能真誠;「意誠而後心正」,心意真誠,心就端正了;「心正而後身修」,心端正,人格也就健全了。進一步,「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」就是儒家所謂的「內聖外王」之道,在佛法中則稱之爲福慧雙修、自利利他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五)

  于自由時報91.03.30(六)刊載

  

  

  

  

 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學打坐,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,甚至于走錯路、走遠路;坐到一支好香,或是看到一些境界,乃至于作了一個好夢,就誤以爲自己開悟了,這些是百分之百錯誤的觀念。「開悟」是什麼呢?就是悟到平常心是道,也就是悟到中道實相這個道理。

  

  中道實相就是諸位聽法當下的這念心,不是另外有個清淨心、不動心。這念心有了煩惱,就要化掉,要處處作主、念念分明,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靜的時候什麼念頭都不起,不落昏沈、不打妄想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;動的時候,則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、尊師重道、敬老尊賢……,一切的善事都要做,一切的惡念都要斷除。如此,靜也靜得、動也動得,就真正是悟了道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六)

  于自由時報91.04.02(二)刊載

  

  

  

  

  要契悟中道實相也有前方便,中臺四箴行──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將這四個佛法真實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上,就是契悟中道思想的前方便。所謂「對上以敬」,即對于父母、師長、主管……等長上,要有恭敬心,佛法裏講: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除一分業障;消除一分業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。現在的社會普遍缺乏恭敬心,若有了恭敬心,人與人之間相處就沒有種種芥蒂。

  

  儒家也非常重視恭敬心,中心思想就是誠敬。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疑心、慢心,恭敬心正可把疑心、慢心去掉,乃至于提升自己,使心中沒有妄想、顛倒,達到誠敬的境界,此即所謂「精誠所至,金石爲開」。

  

  漢朝有一位李廣將軍,一日夜行時看到前面有一只「老虎」,馬上拔箭猛力一射,一箭就射穿了「老虎」。上前一看,才發現原來是石頭,根本不是老虎。他覺得很奇怪,自己怎麼有這麼大的力量,竟能一箭穿石?于是重新回到原位再射一次,卻再怎麼射也射不進去了。

  

  因此,做一切事都要誠、敬、專注,若是能夠專注,任何事情都能夠有所成就。《遺教經》裏也講: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現在一般人都希望心想事成,但是所用的是什麼「心」呢?如果用妄想心、貪心、慢心,絕對不可能心想事成;用恭敬心、誠心,則必定有感應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七)

  于自由時報91.04.04(四)刊載

  

  

  

  

  「對下以慈」,意即對于子弟、學生、部屬,乃至對于動物都要有慈悲心,也就是佛經中所說: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」人與人之間若缺乏慈悲心,就會彼此仇恨、鬥爭、排斥,始終爭戰不休。要想達到世界和平,首先需將瞋心化掉。

  

  由于有了慈悲心,就能把心中這把瞋火化得幹幹淨淨,心當中就是一團和氣、一片光明,如《孟子》所說:「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」社會上的爭執也就能慢慢化解。進一步,不但是對人要慈悲,對于動物也要有慈悲心,例如,現在有保護動物的法令,就是由仁民而愛物--慈悲心從人擴展到動物的一種表現。

  

  事實上,對別人慈悲才是對自己真正的慈悲。一般人在山林裏看到毒蛇猛獸會害怕,就是因爲深怕對方傷害自己,心當中都缺乏慈悲心,所以彼此相見會感到恐怖、深怕對方傷害自己,于是幹脆先下手爲強,彼此之間的鬥爭就是由此而起。所以,慈悲心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佛經上有一則公案: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和舍利弗走在路上,看到一只鴿子被老鷹追趕。鴿子很有靈性,知道世尊來了,馬上飛到世尊的影子裏,感覺很自在、很安祥。過了一會兒,世尊轉個方位,舍利弗的影子覆蓋到鴿子身上,鴿子馬上全身發抖,心裏很害怕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爲舍利弗雖然已經證到聲聞四果,斷了瞋心等六個根本煩惱,可是還有最後的無始無明,還有微細的瞋心。而佛漏盡了一切煩惱,破無始無明,所以一點瞋心都沒有。不但人看到佛很歡喜,就是毒蛇、猛獸,看到佛也感覺很祥和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八)

  于自由時報91.04.06(六)刊載

  

  

  

  

  「對人以和」。對任何人都要和氣、和合,所謂「家和萬事興」,和氣才能致祥。人人都希望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,如果每個人把貪心、瞋心、癡心化掉,養成了和氣、和合,家庭就能和氣,社會也會和諧,乃至整個世界也就會和平。

  

  「對事以真」,做任何事情都不可敷衍、居功、诿過、失職,否則都不能有所成就。只要認真、腳踏實地去做每一件事情,一定就能夠成功。譬如,做學問要真,時時刻刻複習功課、不偷懶、不放逸;如果等到考試時才來抱佛腳,這就是不真。上班族也要真,不遲到、不早退、不居功、不诿過。做善事也要真,不是沽名釣譽,而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本著人饑己饑、人溺己溺的精神來作善事。以研究學術的人來說,對事以真,就能成就自己的思想理論,成一家之言。

  

  北宋範仲淹先生有《嶽陽樓記》:「居廟堂之高,則憂其民;處江湖之遠,則憂其君。是進亦憂,退亦憂,然則何時而樂耶?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!」這個就是真。

  

  修行也是要真,要從「心」當中來修。打坐的時候要萬緣放下,一念不生,不落昏沈、不打妄想,自己確實在心地上用功。有很多人不了解,以爲學佛打坐是來附庸風雅,這種觀念就是不真。所以,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真。

  

  「中臺四箴行──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是一個橋梁、方便,從這四個方向去努力,最後連四箴行也不執著,就真正回歸中道實相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九)

  于自由時報91.04.09(二)刊載

  

  

  

  

  由于我們的思想不正、不淨,不圓融、不自在,假使有了中道思想,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並且有很大的空間;如果達到中道實相的境界,則人生的道路必是愈走愈光明,功德、事業也愈來愈有成就,這一生必定很光明,具足福德、智慧,進一步,將來必能超凡入聖。若想證到中道實相,則要依照「中臺四箴行」的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來實踐。要達到四箴行的最高境界,則要起「四覺觀」。

  

  所謂「四覺觀」,就是心當中的四個方便:覺觀、覺察、覺照、覺悟。「觀」就是注意;「覺察」是察覺到我們心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、昏沈、各種毛病;「覺照」就是把煩惱照破;覺照之後,還要安住正念、安住實相,這就是「覺悟」。舉例來說,大衆聽法時忽然打起瞌睡來,假使沒有「觀」,就不知道自己在打瞌睡,甚至朦胧間作了個夢,忽然醒來,還以爲自己入了定,這就是沒有「觀」。如果有觀、有注意力,一打瞌睡馬上就會知道。所以,以打瞌睡的例子來說,知道自己在打瞌睡就是「觀」;既然不對,一定要想辦法來對治,這個就是「覺察」;用各種方法對治之後,沒有瞌睡了,就是「覺照」;照破了,還有能照之心和所照之境,因此,又要歸還原點,保持正念,這就是「覺悟」。

  

  古人說:「捉山中之賊易,捉心中之賊難。」我們心中有很多賊人,時時刻刻都在偷取功德,因此藉由四覺觀之方便來落實中臺四箴行,最後必能達到中道實相最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圖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