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像河里的波浪一样,得不到宁静。我们了解之后,当下契入中道实相的境界,这念心就能风平浪静,像一潭止水一样,也就是所谓「不思议」的心。

  

  「思」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「议」则是口说种种道理,如评论是非、辨别正邪……等。然而,只要念头一动、嘴巴一说,就是语言文字,不是中道实相了。

  

  凡夫的心当中都有波浪、尘垢。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浪,所以,我们从早上到晚上,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。我们心当中有很多杂念: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。贪心有很多种: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食、贪睡,这些都是「尘垢」。所以,佛法中八万四千法门,就是对治、去除心中的尘垢。尘垢去除了,我们的心就是一片光明。

  

  这念光明的心就是实相,是人人本具的,但是由于迷失了当下这念清净心、迷失了中道实相这念心,因而感到空虚、烦恼、痛苦。因为这个世界是相对的,所以有生必有死、有成必有坏、有去必有来、有亲就有冤、有爱就有憎。如果我们要超越相对,就必须契入「中道实相」绝对的心境。

  

  如果我们悟到这个绝对的心境,就超越时间、空间,及一切相对的境界。超越,并不是离开这个世界,而是找到了心之体,若能悟到这念心之体,就找到了生命的源泉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八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14(四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中国历史上有位彭祖,活了七、八百岁,有五十个太太、九十多个儿子,仍然觉得自己得到的很少、生命很短,还想上天去祈寿。所以人不管活多少岁,到最后还是要死。即使生到天上,只是寿命很长而已,到最后仍会死亡。

  

  无论贫穷、富贵,死亡这一关无人能免。有钱的人,感到生命短暂,干脆大吃大喝享受一番;有权的人,玩弄权势来膨胀自己,以得到满足,这些都是不对的观念。当我们拼命享受财富、滥用权势的时候,就已经在造恶业。造了恶业以后,总是逃不过因缘果报。不管信宗教也好、不信宗教也好,这是宇宙间的定则。

  

  而没有钱、没有权的人,看到别人有钱、有权,非常羡慕向往,也想设法弄些财富。但是既没有钱,又想过这种花天酒地、吃喝玩乐的生活,该怎么办?于是偷盗、抢劫,乃至绑票勒索,不但犯法,心当中更是愈来愈黑暗;现世锒铛入狱,死后轮回地狱、畜生、饿鬼三途恶道,始终是在黑暗当中。

  

  现在这个社会,乃至于全世界,都有这种乱象,这就是不了解生命的意义。如果明白中道实相,了解我们的生命是无穷尽的,就绝对不会做这种愚痴的事情。这些道理是人人可契悟、修证的。这种观念就是正知正见,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,就会认识生命的真谛及生命的可贵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九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16(六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明白中道实相的道理,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,即是正知正见;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,就会觉得生命是最可贵的。世间上的钱财是一种物质生活,是有限的;这念慈悲心、智慧心、清凉心、不动心,才是无穷尽的财富。物质的钱财是生灭的,有得必有失,得到了大财富,担心买股票可能会泡汤、投资可能会失败、借给朋友可能一去不回、放到银行利息又太小、台币贬值……,行住坐卧都不安稳。财富增加了,心好象暂时得到了满足,但是,这种满足无法长久,因为这些财富是靠不住的。

  

  「人贫不是贫,心贫实是贫。人贫能养道,是谓贫道人;心贫无智慧,堕入饿鬼身。」所以心灵的贫乏,不能依靠财富;有了财富还是很贫乏,因为我们的心,始终很难满足,中国有一句俗话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凡夫众生有了十万想一百万,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,始终没完没了。佛法里提到,什么是最富?修善、知足最富;乃至于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」,我们听经闻法,悟到了真理,这个就是最大的富贵。

  

  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们这念心当中,所以这念心是最富贵的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云:「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」做学问是加号,中道实相是个减号。当我们把心当中的垃圾:所有的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见,洗刷得干干净净,当下这个中道实相,这个清净心、无为心马上就会现前,大放光明。这念心具足无穷尽的智慧、功德、寿命,不是真富贵是什么呢?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19(二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清净心、光明的心才是最富最贵的,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,拼命在权势、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满足,是很难达到富贵的;就算达到了,可能已做了很多对不起自己和别人的事情。

  

  中道实相的心境是一念不生,也就是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这个心,无论行住坐卧,都保持正念、无念。这一念心非常地微妙,据佛经记载,只要一动念,天上的人、乃至一切鬼神听到,就像打雷一般。如果这念心清净了,没有人我是非,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,那么,看到这个世界就是净土。

  

  要想生净土,先要从我们这念心开始,要时时刻刻回光反照、检讨反省,心清净了,世界就清净;心安了,世界就会安定。现在的局势,整个社会、整个世界都不安定,许多人认为台湾不安,就想移民到国外,想找一个安身之处,结果始终找不到。为什么?因为全世界的人,心都不安,那里找得到安身的地方?但是,如果我们的心安定下来,坐在这个地方,这里就是佛土,走到那里都很安全。要想过太平的日子,这念心必须保持四平八稳,就像天平一样。如果做到了,确确实实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人间净土,甚至只要有一半的人做到了,台湾就是人间净土,这必须靠每一个人来努力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一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21(四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官场失意,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。刚开始对于失去名利富贵感到非常丧气,有一天忽然想通了,他认为,儒家说人生在世,一个是作官、一个是修道,现在官场既然失意,就应该修道。然而道在那里?《大学》说:「大学之道: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又云: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欲达到圣人的境界、圣人的智慧,根本就是在「致知」,也就是要端正思想、知见。要达到圣人的思想、知见,就要从「格物」开始做起。

  

  历代各家对于「格物」的解释各不相同,最盛行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所提倡的「即物而穷理」--研究宇宙万事万物的道理,穷究其本源。在这样的学术风潮当中,阳明先生希望能契悟圣人的知见,于是即物而穷理,开始研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因。但是从何研究起?研究什么?他看到住处前有一竹丛,就研究竹子。竹子为什么是空的?竹子为什么是一节一节的?各是什么道理?

  

  阳明先生就这样研究一个月、二个月下去,最后开悟了。他悟到「格物」不是去研究外在的事物,而是要「格」除心中的「物」欲烦恼:名利、财色、人我、是非……,这才是格物真正的意义。凡事都要往内看,反省检讨、惭愧忏悔,看看心当中有没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?身口二业有没有过失?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二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23(六)刊载

  

  

  阳明先生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,有一天吃饭时,忽然发现自己的毛病。他有一个瓷碗,非常名贵,每天吃饭都要欣赏一下,感觉这是莫大的喜悦。今天却发现,现在自己落到这般田地,为什么还贪爱这个瓷碗?于是检讨反省,从现在开始,绝对不再贪爱这个瓷碗。可是到下一餐吃饭时又忘记了,看到这个瓷碗还是很欣赏,忽然发现自己的过失,怎么始终不容易改?又再警惕自己一次。经过第二次、第三次,心中始终放不下,牵肠挂肚的,结果干脆把这个瓷碗敲一个缺口,就再也不贪不爱了。

  

  阳明先生心当中一下子就落实了,再也没有什么可贪可爱的,他的心境又向前提升了一大步。慢慢地,这念心愈来愈宁静,也有了感应;有一天朋友来看他,人还没有到,他就预先知道,这就是清净心所起的作用。

  

  这念心清净了,就有神通、感应,是无远弗届的。因为我们的心量是无量无边地广大,没有远也没有近。举例来说,孩子到美国读书,父母亲天天都在挂念孩子的学业、饮食,乃至于身体建康,想久了以后,心有灵犀一点通,晚上作梦就梦到孩子生病了。打越洋电话一问,果真生病了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因为我们的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,每个人都有这种智慧、妙用、感应。但为什么没有现前?因为心当中有波浪、尘垢,产生了执着、障碍,所以这念心不能得到宁静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十三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26(二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阳明先生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进步,尚希望百尺竿头再进步,达到圣者的境界。他觉察到当自己的身体疲倦时,妄想、瞌睡便会来,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颈,于是他想了一个对治的方法:佛经里所讲「无常」的道理,最能令人提起道心,如果制作一口棺材放在身旁,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无常,如此一来,就会提高警觉,再也不敢打妄想、打瞌睡。慢慢地朝这个方向用功一段时间后,又悟到四句话:「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;知善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图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