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像河裏的波浪一樣,得不到甯靜。我們了解之後,當下契入中道實相的境界,這念心就能風平浪靜,像一潭止水一樣,也就是所謂「不思議」的心。
「思」是第六意識的作用,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「議」則是口說種種道理,如評論是非、辨別正邪……等。然而,只要念頭一動、嘴巴一說,就是語言文字,不是中道實相了。
凡夫的心當中都有波浪、塵垢。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,所以,我們從早上到晚上,心中不知起了多少波浪。我們心當中有很多雜念: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。貪心有很多種: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食、貪睡,這些都是「塵垢」。所以,佛法中八萬四千法門,就是對治、去除心中的塵垢。塵垢去除了,我們的心就是一片光明。
這念光明的心就是實相,是人人本具的,但是由于迷失了當下這念清淨心、迷失了中道實相這念心,因而感到空虛、煩惱、痛苦。因爲這個世界是相對的,所以有生必有死、有成必有壞、有去必有來、有親就有冤、有愛就有憎。如果我們要超越相對,就必須契入「中道實相」絕對的心境。
如果我們悟到這個絕對的心境,就超越時間、空間,及一切相對的境界。超越,並不是離開這個世界,而是找到了心之體,若能悟到這念心之體,就找到了生命的源泉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八)
于自由時報91.03.14(四)刊載
中國曆史上有位彭祖,活了七、八百歲,有五十個太太、九十多個兒子,仍然覺得自己得到的很少、生命很短,還想上天去祈壽。所以人不管活多少歲,到最後還是要死。即使生到天上,只是壽命很長而已,到最後仍會死亡。
無論貧窮、富貴,死亡這一關無人能免。有錢的人,感到生命短暫,幹脆大吃大喝享受一番;有權的人,玩弄權勢來膨脹自己,以得到滿足,這些都是不對的觀念。當我們拼命享受財富、濫用權勢的時候,就已經在造惡業。造了惡業以後,總是逃不過因緣果報。不管信宗教也好、不信宗教也好,這是宇宙間的定則。
而沒有錢、沒有權的人,看到別人有錢、有權,非常羨慕向往,也想設法弄些財富。但是既沒有錢,又想過這種花天酒地、吃喝玩樂的生活,該怎麼辦?于是偷盜、搶劫,乃至綁票勒索,不但犯法,心當中更是愈來愈黑暗;現世锒铛入獄,死後輪回地獄、畜生、餓鬼叁途惡道,始終是在黑暗當中。
現在這個社會,乃至于全世界,都有這種亂象,這就是不了解生命的意義。如果明白中道實相,了解我們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就絕對不會做這種愚癡的事情。這些道理是人人可契悟、修證的。這種觀念就是正知正見,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,就會認識生命的真谛及生命的可貴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九)
于自由時報91.03.16(六)刊載
明白中道實相的道理,了解生命是無窮盡的,即是正知正見;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,就會覺得生命是最可貴的。世間上的錢財是一種物質生活,是有限的;這念慈悲心、智慧心、清涼心、不動心,才是無窮盡的財富。物質的錢財是生滅的,有得必有失,得到了大財富,擔心買股票可能會泡湯、投資可能會失敗、借給朋友可能一去不回、放到銀行利息又太小、臺幣貶值……,行住坐臥都不安穩。財富增加了,心好象暫時得到了滿足,但是,這種滿足無法長久,因爲這些財富是靠不住的。
「人貧不是貧,心貧實是貧。人貧能養道,是謂貧道人;心貧無智慧,墮入餓鬼身。」所以心靈的貧乏,不能依靠財富;有了財富還是很貧乏,因爲我們的心,始終很難滿足,中國有一句俗話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凡夫衆生有了十萬想一百萬,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,始終沒完沒了。佛法裏提到,什麼是最富?修善、知足最富;乃至于「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」,我們聽經聞法,悟到了真理,這個就是最大的富貴。
一切山河大地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,所以這念心是最富貴的。老子《道德經》雲:「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爲,無爲而無不爲。」做學問是加號,中道實相是個減號。當我們把心當中的垃圾:所有的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,洗刷得幹幹淨淨,當下這個中道實相,這個清淨心、無爲心馬上就會現前,大放光明。這念心具足無窮盡的智慧、功德、壽命,不是真富貴是什麼呢?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)
于自由時報91.03.19(二)刊載
清淨心、光明的心才是最富最貴的,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拼命在權勢、名利上追求肯定和滿足,是很難達到富貴的;就算達到了,可能已做了很多對不起自己和別人的事情。
中道實相的心境是一念不生,也就是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這個心,無論行住坐臥,都保持正念、無念。這一念心非常地微妙,據佛經記載,只要一動念,天上的人、乃至一切鬼神聽到,就像打雷一般。如果這念心清淨了,沒有人我是非,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,那麼,看到這個世界就是淨土。
要想生淨土,先要從我們這念心開始,要時時刻刻回光反照、檢討反省,心清淨了,世界就清淨;心安了,世界就會安定。現在的局勢,整個社會、整個世界都不安定,許多人認爲臺灣不安,就想移民到國外,想找一個安身之處,結果始終找不到。爲什麼?因爲全世界的人,心都不安,那裏找得到安身的地方?但是,如果我們的心安定下來,坐在這個地方,這裏就是佛土,走到那裏都很安全。要想過太平的日子,這念心必須保持四平八穩,就像天平一樣。如果做到了,確確實實這個世界就變成了人間淨土,甚至只要有一半的人做到了,臺灣就是人間淨土,這必須靠每一個人來努力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一)
于自由時報91.03.21(四)刊載
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官場失意,被貶至貴州龍場當驿丞。剛開始對于失去名利富貴感到非常喪氣,有一天忽然想通了,他認爲,儒家說人生在世,一個是作官、一個是修道,現在官場既然失意,就應該修道。然而道在那裏?《大學》說:「大學之道: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又雲: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欲達到聖人的境界、聖人的智慧,根本就是在「致知」,也就是要端正思想、知見。要達到聖人的思想、知見,就要從「格物」開始做起。
曆代各家對于「格物」的解釋各不相同,最盛行的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先生所提倡的「即物而窮理」--研究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,窮究其本源。在這樣的學術風潮當中,陽明先生希望能契悟聖人的知見,于是即物而窮理,開始研究萬事萬物的第一因。但是從何研究起?研究什麼?他看到住處前有一竹叢,就研究竹子。竹子爲什麼是空的?竹子爲什麼是一節一節的?各是什麼道理?
陽明先生就這樣研究一個月、二個月下去,最後開悟了。他悟到「格物」不是去研究外在的事物,而是要「格」除心中的「物」欲煩惱:名利、財色、人我、是非……,這才是格物真正的意義。凡事都要往內看,反省檢討、慚愧忏悔,看看心當中有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?身口二業有沒有過失?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二)
于自由時報91.03.23(六)刊載
陽明先生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有一天吃飯時,忽然發現自己的毛病。他有一個瓷碗,非常名貴,每天吃飯都要欣賞一下,感覺這是莫大的喜悅。今天卻發現,現在自己落到這般田地,爲什麼還貪愛這個瓷碗?于是檢討反省,從現在開始,絕對不再貪愛這個瓷碗。可是到下一餐吃飯時又忘記了,看到這個瓷碗還是很欣賞,忽然發現自己的過失,怎麼始終不容易改?又再警惕自己一次。經過第二次、第叁次,心中始終放不下,牽腸挂肚的,結果幹脆把這個瓷碗敲一個缺口,就再也不貪不愛了。
陽明先生心當中一下子就落實了,再也沒有什麼可貪可愛的,他的心境又向前提升了一大步。慢慢地,這念心愈來愈甯靜,也有了感應;有一天朋友來看他,人還沒有到,他就預先知道,這就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。
這念心清淨了,就有神通、感應,是無遠弗屆的。因爲我們的心量是無量無邊地廣大,沒有遠也沒有近。舉例來說,孩子到美國讀書,父母親天天都在挂念孩子的學業、飲食,乃至于身體建康,想久了以後,心有靈犀一點通,晚上作夢就夢到孩子生病了。打越洋電話一問,果真生病了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因爲我們的心不受山河大地的遮障,每個人都有這種智慧、妙用、感應。但爲什麼沒有現前?因爲心當中有波浪、塵垢,産生了執著、障礙,所以這念心不能得到甯靜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十叁)
于自由時報91.03.26(二)刊載
陽明先生修心的功夫慢慢有了進步,尚希望百尺竿頭再進步,達到聖者的境界。他覺察到當自己的身體疲倦時,妄想、瞌睡便會來,馬上造成修行用功的瓶頸,于是他想了一個對治的方法:佛經裏所講「無常」的道理,最能令人提起道心,如果製作一口棺材放在身旁,時時提醒自己人生無常,如此一來,就會提高警覺,再也不敢打妄想、打瞌睡。慢慢地朝這個方向用功一段時間後,又悟到四句話: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;知善…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