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一)

  于自由时报91.02.26(二)刊载

  

  

  

  维持人类生命永续发展的源泉有三种--生活、生存、生命。「生活」属于物质的层次。如果我们的物质生活缺乏,衣、食、住、行就成问题,人也不易生存下去,所以物质生活可以说是个源泉。然而,人的欲望无穷,而物质生活的发展却是有限的,有时候到达一个顶点、到达某个时节因缘,物质就会逐渐退化消减,所以,生活仅可称为小的源泉。

  

  其次,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要能够很尊严地生存,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,这也是一个源泉。这个「生存」的源泉又超过了第一个生活的源泉,我们可以称它为中的源泉。

  

  第三是「生命的源泉」,也就是今天所要谈的主题--「中道思想」。这是无穷无尽的大源泉,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如果我们能够深切体悟生命的源泉,那么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,活在世界上就变得很有意义,充满了光明与希望。

  

  「生活」是一个小的源泉,「生存」是一个中的源泉。小的源泉一旦遇到天干、地旱,就会干涸。中的源泉遇到地震、水火等大灾难,这个源泉也会断掉。「中道思想」的大源泉,却是无穷尽的,无论遭逢人祸,或海啸、风暴、地震等天灾地变,只要把这个恒常不变的源泉找到了,我们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始终是光明的,乃至于是无有穷尽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二)

  于自由时报91.02.28(四)刊载

  

  

  上一期的禅心世界谈到,维持人类生命永续发展的源泉有三种,一个是生活,一个是生存,一个是生命。其中,「生命的源泉」才是无穷尽的大源泉,也就是今天所要谈的「中道思想」的源泉。

  

  所谓「中道」,一个是思想,一个是实相。「中道思想」是指我们的意识形态。思想的种类很多,有学术思想、哲学思想、科学思想,乃至于政治思想等;可是这些思想,都不十分完美、圆融。举例来说,现代的科技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,都是有利有弊的;如果没有中道思想的清净心、慈悲心与平等心,高科技发展到最后可能会毁灭人类,所以中道思想是最高、最完整、最圆满的思想。

  

  然而,有了思想还不够,还要付诸行动,把这种思想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上,这就称为「中道实相」──实实在在的心境、实实在在的相貌。

  

  我们这个世界是属于相对的世界,不论人、事、物,都是在相对当中。譬如开灯是明,关灯就是暗;善恶、美丑、内外、动静、正邪、是非、凡与圣、佛与魔、成功与失败,功德天与黑暗天。而在这错综复杂的相对世界当中,我们要如何因应?那就必须找到一条出路。这一条路就是中道思想与中道实相。「中道思想」与「中道实相」是迎接廿一世纪来临的两个大法宝,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更光明的大道。中道思想是指我们的知见要正确,中道实相是指我们所有日常生活的行为要能够落实在中道实相上,才不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三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02(六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我们这个世界确确实实是相对的世界,不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古今中外都是如此。相对的世界是不完美的,因为在相对当中,每个人有自己的主观意识,看每件事情的角度也不尽相同;既然看法不一样,所以很难达成共识;由于无法取得共识,彼此之间就产生是非、争执,乃至于形成仇恨、斗争。这都是由于没有契悟中道思想,也没有达到中道实相境界的缘故。

  

  宋朝苏东坡先生有一首「题西林壁诗」,描述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相对的世界: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如果我们站在山的横面来看,它就是一个岭;站在侧面来看,这个岭就变成一个山峰。那么,它究竟是峰还是岭?如果我们站在远处来看,这座山就很低、很小;站在近处来看,就觉得这座山很崇高峻挺。究竟这个山是高?是低?而在这个相对的时间、空间当中,又存在一个主观的我,所以,每个人看到这座庐山,所作的结论都不同,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如此。

  

  在这个错综复杂相对的世界当中,怎么样才能拿捏得很稳?可以进,可以退;可以前,可以后;可以左,可以右;动也动得,静也静得,所有一切错综复杂的现象,都能正确地掌握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中道思想与中道实相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四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05(二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中道思想的根据与渊源,可以分成儒家与佛家的中道思想二方面来谈。儒家中道思想的第一个根据是《尚书‧大禹谟》中所谈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」《中庸》也讲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」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喜怒哀乐,始终无法调伏,如果我们想要将之转化成清净心、不动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、无漏心,那就必须在喜怒哀乐未发之际,不但不起恶念,连善念也不生,保持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中道。

  

  《大学》也讲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明白我们每个人本具的性德,即是中道。唐朝韩愈《师说》亦言:「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」当一个好的老师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,其所传的道就是中道。国父孙中山先生是革命家,也是宗教家,他对于中道非常有研究,并曾提到:「余之革命,在继承中国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继不绝之道统。」这就证明,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,中道都是非常重要的。《论语》云:「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」体悟到这念心,就是找到生命的源泉;契悟到中道,我们的生命就能超越生死,是无穷无尽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五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07(四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佛法中道思想的渊源始于本师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说:「奇哉!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」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中道实相,也就是大众听法的这念心。

  

  释迦拈花,迦叶微笑」,祖师代代相传,所传的正是当下这念心。龙树讲《中论》,以「八不中道」──「不生亦不灭、不常亦不断、不一亦不异、不去亦不来」--八个大原则来契入中道实相的道理。龙树菩萨之后,天台宗的祖师北齐慧文大师,看到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经典,不知该从那个法门开始入手,于是就把当时通行的经典摆满桌子,并思惟:「我闭着眼睛随手取到那部经典,就研究这部经典。」祈求三宝慈光加被后,顺手一拿,就是龙树菩萨的《中论》。慧文大师在研究《中论》时,读到:「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无;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」便开悟了。

  

  禅宗法脉一脉单传,从释迦牟尼佛传到达摩祖师,再续传到六祖惠能大师。依《六祖坛经》记载,五祖弘忍大师一日召集门人作偈,神秀大师写道: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惠能听到这个偈子之后,即说: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六祖大师悟到的是空性。悟到空性还不是真正的中道,因为中道除了空性以外,还有不空;空是真空,不空就是妙有。

  

  其后,五祖大师为说《金刚经》,至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大师终于大彻大悟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」就是悟到当下清楚明白的这念心。这念心人人都有,具足有无量的功德、智慧,乃至于神通妙用。这也是《大学》所说的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明白了这些道理,就能了解中道思想与中道实相确确实实是我们生命的源泉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六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09(六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这念心,人人本具。若要契悟,最直接了当的方法,就是当下这念心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因为想过去,这念心就攀缘过去:例如想到过去的成功、美满,而现在什么都没有,心当中可能会产生悲哀的感受;如果是想到过去吃的种种苦头、承受的种种打击,可能又会伤心、掉泪。所以,佛法告诉我们「过去心不可得」,无论是好、坏、成、败,或者是喜、怒、哀、乐,都已经过去,再想也没有用。

  

  我们不但不想过去,也不想未来。因为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,想多了也是一个梦境,幻化不实,令人徒生欢喜或烦恼,所以未来心也不可得。为什么现在心也不可得?因为我们认为是现在,现在马上又成为过去。举例来说,早上起床是一个心,我们以为「起床」这个心是实在的;起床以后穿衣服,起床的这个心消失了,穿衣服的这个心又现前了。穿衣服的这个心是自己吗?不是的。穿了衣服马上又要漱口、洗脸,穿衣服的这个心成了过去,漱口洗脸的这个心又现前了。依此类推,柴米油盐、上班下班,都是这念心的生灭,所以现在心也不可得。

  

  既然现在心是生灭,过去心不可得,未来心也不可得,三心皆了不可得。假使我们这念心达到这个境界,当下这念心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念心就是我们常住不灭的真心。

  

  

  

  生命的源泉

  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(七)

  于自由时报91.03.12(二)刊载

  

  

  

  

  悟了这念心,就是中道、就是实相。从过去到现在,我们的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乐种种境界;因为心始终在攀缘,所以…
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牛图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