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一)
于自由時報91.02.26(二)刊載
維持人類生命永續發展的源泉有叁種--生活、生存、生命。「生活」屬于物質的層次。如果我們的物質生活缺乏,衣、食、住、行就成問題,人也不易生存下去,所以物質生活可以說是個源泉。然而,人的欲望無窮,而物質生活的發展卻是有限的,有時候到達一個頂點、到達某個時節因緣,物質就會逐漸退化消減,所以,生活僅可稱爲小的源泉。
其次,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要能夠很尊嚴地生存,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,這也是一個源泉。這個「生存」的源泉又超過了第一個生活的源泉,我們可以稱它爲中的源泉。
第叁是「生命的源泉」,也就是今天所要談的主題--「中道思想」。這是無窮無盡的大源泉,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。如果我們能夠深切體悟生命的源泉,那麼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活在世界上就變得很有意義,充滿了光明與希望。
「生活」是一個小的源泉,「生存」是一個中的源泉。小的源泉一旦遇到天幹、地旱,就會幹涸。中的源泉遇到地震、水火等大災難,這個源泉也會斷掉。「中道思想」的大源泉,卻是無窮盡的,無論遭逢人禍,或海嘯、風暴、地震等天災地變,只要把這個恒常不變的源泉找到了,我們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始終是光明的,乃至于是無有窮盡的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二)
于自由時報91.02.28(四)刊載
上一期的禅心世界談到,維持人類生命永續發展的源泉有叁種,一個是生活,一個是生存,一個是生命。其中,「生命的源泉」才是無窮盡的大源泉,也就是今天所要談的「中道思想」的源泉。
所謂「中道」,一個是思想,一個是實相。「中道思想」是指我們的意識形態。思想的種類很多,有學術思想、哲學思想、科學思想,乃至于政治思想等;可是這些思想,都不十分完美、圓融。舉例來說,現代的科技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,都是有利有弊的;如果沒有中道思想的清淨心、慈悲心與平等心,高科技發展到最後可能會毀滅人類,所以中道思想是最高、最完整、最圓滿的思想。
然而,有了思想還不夠,還要付諸行動,把這種思想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,這就稱爲「中道實相」──實實在在的心境、實實在在的相貌。
我們這個世界是屬于相對的世界,不論人、事、物,都是在相對當中。譬如開燈是明,關燈就是暗;善惡、美醜、內外、動靜、正邪、是非、凡與聖、佛與魔、成功與失敗,功德天與黑暗天。而在這錯綜複雜的相對世界當中,我們要如何因應?那就必須找到一條出路。這一條路就是中道思想與中道實相。「中道思想」與「中道實相」是迎接廿一世紀來臨的兩個大法寶,能爲我們找到一條更光明的大道。中道思想是指我們的知見要正確,中道實相是指我們所有日常生活的行爲要能夠落實在中道實相上,才不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叁)
于自由時報91.03.02(六)刊載
我們這個世界確確實實是相對的世界,不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古今中外都是如此。相對的世界是不完美的,因爲在相對當中,每個人有自己的主觀意識,看每件事情的角度也不盡相同;既然看法不一樣,所以很難達成共識;由于無法取得共識,彼此之間就産生是非、爭執,乃至于形成仇恨、鬥爭。這都是由于沒有契悟中道思想,也沒有達到中道實相境界的緣故。
宋朝蘇東坡先生有一首「題西林壁詩」,描述了我們這個世界是相對的世界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如果我們站在山的橫面來看,它就是一個嶺;站在側面來看,這個嶺就變成一個山峰。那麼,它究竟是峰還是嶺?如果我們站在遠處來看,這座山就很低、很小;站在近處來看,就覺得這座山很崇高峻挺。究竟這個山是高?是低?而在這個相對的時間、空間當中,又存在一個主觀的我,所以,每個人看到這座廬山,所作的結論都不同,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如此。
在這個錯綜複雜相對的世界當中,怎麼樣才能拿捏得很穩?可以進,可以退;可以前,可以後;可以左,可以右;動也動得,靜也靜得,所有一切錯綜複雜的現象,都能正確地掌握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我們就必須要了解中道思想與中道實相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四)
于自由時報91.03.05(二)刊載
中道思想的根據與淵源,可以分成儒家與佛家的中道思想二方面來談。儒家中道思想的第一個根據是《尚書‧大禹谟》中所談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《中庸》也講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」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喜怒哀樂,始終無法調伏,如果我們想要將之轉化成清淨心、不動心、智慧心、慈悲心、無漏心,那就必須在喜怒哀樂未發之際,不但不起惡念,連善念也不生,保持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中道。
《大學》也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明白我們每個人本具的性德,即是中道。唐朝韓愈《師說》亦言:「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」當一個好的老師必須具備這叁個條件,其所傳的道就是中道。國父孫中山先生是革命家,也是宗教家,他對于中道非常有研究,並曾提到:「余之革命,在繼承中國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繼不絕之道統。」這就證明,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,中道都是非常重要的。《論語》雲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體悟到這念心,就是找到生命的源泉;契悟到中道,我們的生命就能超越生死,是無窮無盡的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五)
于自由時報91.03.07(四)刊載
佛法中道思想的淵源始于本師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說:「奇哉!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。」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中道實相,也就是大衆聽法的這念心。
釋迦拈花,迦葉微笑」,祖師代代相傳,所傳的正是當下這念心。龍樹講《中論》,以「八不中道」──「不生亦不滅、不常亦不斷、不一亦不異、不去亦不來」--八個大原則來契入中道實相的道理。龍樹菩薩之後,天臺宗的祖師北齊慧文大師,看到浩瀚的叁藏十二部經典,不知該從那個法門開始入手,于是就把當時通行的經典擺滿桌子,並思惟:「我閉著眼睛隨手取到那部經典,就研究這部經典。」祈求叁寶慈光加被後,順手一拿,就是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。慧文大師在研究《中論》時,讀到:「衆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無;亦爲是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便開悟了。
禅宗法脈一脈單傳,從釋迦牟尼佛傳到達摩祖師,再續傳到六祖惠能大師。依《六祖壇經》記載,五祖弘忍大師一日召集門人作偈,神秀大師寫道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;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惠能聽到這個偈子之後,即說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六祖大師悟到的是空性。悟到空性還不是真正的中道,因爲中道除了空性以外,還有不空;空是真空,不空就是妙有。
其後,五祖大師爲說《金剛經》,至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六祖大師終于大徹大悟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就是悟到當下清楚明白的這念心。這念心人人都有,具足有無量的功德、智慧,乃至于神通妙用。這也是《大學》所說的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」明白了這些道理,就能了解中道思想與中道實相確確實實是我們生命的源泉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六)
于自由時報91.03.09(六)刊載
這念心,人人本具。若要契悟,最直接了當的方法,就是當下這念心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因爲想過去,這念心就攀緣過去:例如想到過去的成功、美滿,而現在什麼都沒有,心當中可能會産生悲哀的感受;如果是想到過去吃的種種苦頭、承受的種種打擊,可能又會傷心、掉淚。所以,佛法告訴我們「過去心不可得」,無論是好、壞、成、敗,或者是喜、怒、哀、樂,都已經過去,再想也沒有用。
我們不但不想過去,也不想未來。因爲未來的事情還沒有到,想多了也是一個夢境,幻化不實,令人徒生歡喜或煩惱,所以未來心也不可得。爲什麼現在心也不可得?因爲我們認爲是現在,現在馬上又成爲過去。舉例來說,早上起床是一個心,我們以爲「起床」這個心是實在的;起床以後穿衣服,起床的這個心消失了,穿衣服的這個心又現前了。穿衣服的這個心是自己嗎?不是的。穿了衣服馬上又要漱口、洗臉,穿衣服的這個心成了過去,漱口洗臉的這個心又現前了。依此類推,柴米油鹽、上班下班,都是這念心的生滅,所以現在心也不可得。
既然現在心是生滅,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也不可得,叁心皆了不可得。假使我們這念心達到這個境界,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念心就是我們常住不滅的真心。
生命的源泉
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(七)
于自由時報91.03.12(二)刊載
悟了這念心,就是中道、就是實相。從過去到現在,我們的心不外乎喜、怒、哀、樂種種境界;因爲心始終在攀緣,所以…
《生命的源泉──中道思想的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