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信的佛法(一)
于自由時報91.05.21(二)刊載
「信」字分開來看,包含「人」與「言」二個部份,代表語言由人而生,所以說「人言爲信」,我們做人做事都要有信用。在佛法裏特別說明了「信」的道理,佛經雲: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儒家說:「民無信不立」,同樣都在強調信的重要。如果有了信心,就能産生出力量。
正信有別于邪信,「邪」,是邪知邪見;「正」爲正知正見。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,都要正正當當,符合法律與道德良知。社會上有許多行業,五花八門,如果沒有以正念選擇正業,就會爲自己帶來無窮盡的煩惱,也無法找到一條人生的光明大道。
無論信仰任何一個宗教,都必須要有正信。若只有信,沒有正信,南轅北轍,結果不但走遠路,而且還會走錯路。舉例來說,社會上有很多人膜拜大聖爺--齊天大聖孫悟空。其實,《西遊記》只不過是一部小說、一個寓言,孫悟空是比喻人的第六意識,心猿意馬。一般人不了解,認爲孫悟空神通廣大,一個斤鬥可以翻轉十萬八千裏,因此爲他修寺廟,殺豬、殺雞來祭拜,不僅寺廟成了屠宰場,出錢出力的人,也成了幫凶,如此不但沒有功德,還遭種種罪過。所以,我們信仰宗教,必須要有智慧,一定要明辨正邪、是非,不能盲目地信仰。
正信的佛法(二)
于自由時報91.05.23(四)刊載
一般人不了解宗教,人雲亦雲,不知其所以然,行旁門左道,往往誤入歧途,原本希望能升天,卻墮入地獄;想要成佛,反而成魔,這就屬于「邪信」。
「正信」的佛法經得起時間、科學的考驗,因爲佛法是最究竟的智慧,經、律、論叁藏是佛法智慧的寶庫。目前許多哲學家、科學家,乃至文學家、醫學家……等,皆于研究佛典之後,才發現原來佛法蘊含著無量的真理。
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覺悟的聖者,所以佛法就是一種覺悟的教育。世間上的教育,不外乎使我們完成人格,對社會有一番貢獻,將來成爲社會的精英、國家的棟梁。而佛法的教育,除了這些以外,還告訴我們,如何使惡人變好人、好人變賢人、賢人變聖人,最後還要了生脫死、超凡入聖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佛法是教育當中的教育。
正信的佛法(叁)
于自由時報91.05.25(六)刊載
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淺,如同學校的教育,依學生的程度不同而施教,分爲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,乃至于博士班。舉例來說,對于不同的對象解釋「天」字,就有不同層次的意義。若對小學生就無法講得太多、太深,所以淺說「天」就是今天、明天、後天,與天空的天。若對高中、大學生,就必須進一步地解釋,「天」還有天文、先天、後天的意涵。而對于博士班的學生,又要更深一層說明,有性天、理天、第一義天,意義就更深遠了。如果對修行人,就需要再分析,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最後要了解學佛的目的不在升天,而是要超越輪回,作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。
在佛經裏提到修行有四個過程: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我們信仰宗教,首先要了解其道理;假使不了解,就成了盲目的信仰。進一步,要將了解的道理在生活當中去實行;如果解而不行,只是空泛的道理,就等于畫餅充饑、入海算沙,毫無用處。相反的,若能依著了解的道理去努力,不但來世能得善果,在今生也能得到佛法的利益;好比讀書一樣,經過多年的努力,最後得到畢業證書,而畢業就是證,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學的,落實佛法的道理,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與體證。
正信的佛法(四)
于自由時報91.05.28(二)刊載
「初信」是剛剛學佛、信佛的第一步。
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,日常生活中,總有不如意的事情,例如身體不健康、家庭不和諧、學業不順利,或者事業失敗、情感出問題。一般人在找不到適當的解決方法時,便會去寺廟求佛、求菩薩來庇佑。譬如一般民間信仰常祈求恩主公、土地公、媽祖,希望增福增壽,未來再來還願,給神明塑金身、增修道場等,因爲有所求而來信仰、祝禱,這些都是屬于初信。
例如有很多人拜媽祖,如果過度執著就會認爲媽祖最靈,其他的都不靈,這就偏到一邊去了。所謂「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」,心誠則靈,心不誠,到什麼地方去求神拜佛都是不靈。拜媽祖真正的意義,是由于她孝順的精神值得我們崇敬、學習,這樣子就稱之爲正信,而不只是初信。
「初信」是只知道「事」,而不知「理」;只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,信心經不起考驗。假使只有「初信」,不進一步了解當中的道理,就容易産生種煩惱,甚至退失道心。所以有了初信,還要有正信,透過信仰進一步學習佛菩薩的慈悲及智慧,讓我們的品德提升,如此透過信仰才能改善人生。
正信的佛法(五)
于自由時報91.05.30(四)刊載
從初信到正信,從信仰到學習;就如同念書的學生一樣,從最初崇敬一位教授的智慧、格調,崇拜了以後,進一步向他學習,希望能成就教授的智慧。從信仰觀世音菩薩、媽祖,到學習如何成爲觀音、媽祖;爲了要成就佛菩薩的果德,便開始研究如何成菩薩、成佛的道理。
「佛」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佛能自覺又能覺他,最後成就覺行圓滿的佛果。所謂「先知先覺,後知後覺,不知不覺」,佛祖就是先知先覺,什麼事情都能了解,覺悟了,無所不通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便開始在日常生活上運用這個道理,檢討反省,肯定每個人都有佛性,都能夠成佛,知道人生有叁世因果,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,將來一定受惡報,人人都有佛性,這個就是深信。不但能透達事、通達理,而且還悟這個道理,體悟到心性便能開悟,便能成就覺行圓滿的佛果,像禅宗所說: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
正信的佛法(六)
于自由時報91.06.01(六)刊載
從尊敬、崇拜菩薩的果德,進一步學習其慈悲及智慧,這便是「正信」的佛法。如同拜佛,一方面向佛菩薩學習,一方面是藉此忏悔反省。心中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貪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種種不良的習性,借著思惟菩薩的智慧、慈悲;忏悔、反省改正自己的過失,就會變得清淨、平靜、愉快。
例如學生天天都在學習,了解很多的學問、技能,但這是一種知識。而佛法除了知識以外,還有智慧。
老子《道德經》雲:「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爲,無爲而無不爲。」修行和作學問,有兩個方向,一是增加;一是減損。作學問、習技能,要日日增加,不進則退;修道則要時時將貪、瞋、癡等無明煩惱減損。心中的煩惱心結,必需經過不斷檢討反省,才能化除,把心結化掉了,就是佛。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,檢討反省、化掉心中的煩惱,就是菩薩。
正信的佛法(七)
于自由時報91.06.04(二)刊載
佛菩薩並非在遙遠的西方或天上,每個人自性的慈悲與智慧就如同一尊菩薩、一尊佛,所以人人都能行菩薩道。
在佛經中提到,念佛念自性,藉由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、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、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等佛號,來啓發心當中的自性佛,此即念佛的真義。我們心當中也有一卷無字真經,藉由誦《金剛經》、《普門品》、《六祖壇經》……等經典,進而啓發自性的經典,如此親得自家珍寶,對佛法達到真正的「深信」,不再有任何疑惑。
佛經中提到,要成就佛菩薩的果德,必須修學六度法門--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正在修學當中,就是菩薩;學習圓滿了,就是佛。所以,佛是智慧圓滿、福德圓滿、慈悲圓滿、禅定圓滿,所有功德圓滿,一切煩惱漏盡的聖者。佛法是實際的、科學的,透過正信的認知與實踐,相信每個人都能達到聖人圓滿的智慧與果德。
正信的佛法(八)
于自由時報91.06.06( 四)刊載
生活中種種的外境,往往使凡夫隨境生心,如水被風激起的波浪動蕩不定。而修行學佛的目的,就是要使我們的心禁得起風浪,更進一步要讓這念心達到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鏡子般地清明與定靜。
宋朝的蘇東坡,對文學、佛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。他曾經作了一首名詩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所謂的「八風」,便是境界之風。這八種境界之風: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,常令凡夫心生動搖,甚至産生許多無謂的煩惱與痛苦,要突破這些煩惱,便要了解這些境界,進而修習禅定。
「稱」,是稱贊之義。譬如,有人稱贊我們非常發心,出錢又出力,真是乘願再來的菩薩!聽了便心生歡喜,甚至産生我慢心、貢高心,這風就把我們吹動了。又如念書的學生,當人家稱贊你品學兼優,真正是個模範學生!就感到很高興,甚至驕傲自大,目空一切,心中不平靜、不甯靜了,這就是爲境界風所動。
一個人若缺乏定力與智慧,隨境界而動的煩惱,常令人看不清事情的真相。所以必須修習禅定,有了禅定,便能時時作主,知進、退、取、舍,就是智慧。由于定慧具足,處事清楚、明達,不僅學業、事業及道業能成就,更能隨種種因緣行菩薩道,成就菩薩的志業。
正信的佛法(九)
于自由時報91.06.08( 六)刊載
佛法的行門分爲「漸修」與「頓悟」。漸修就是修菩薩行,廣行六度;頓悟就是契悟本具心性,也就是禅宗所謂的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。
自性就是覺性,也就是靈知靈覺。能見聞覺知的這念心性,這念心的作用在耳根稱爲聞;在眼睛稱爲見;在鼻根稱爲嗅;在舌根就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;在身體就有觸覺;在意念上,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就稱之爲意識。所以修行要從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門頭上修,六根清淨,心就清淨。
若尚未契悟本心本性,可以修前方便,加功用行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皆是方便引導…
《正信的佛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