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聲音很難聽,而且弦會斷掉。」佛就講:「修行也是如此,如果把自己繃得太緊,過度精進,沒有辦法悟道,心中起煩惱、生無明,就會退失菩提心,如同琴弦會斷掉一般。」佛接著又問:「如果你彈琴,弦太松聲音好不好聽?」二十億耳就講:「弦如果太松,聲音不僅不好聽,而且也彈不出聲音。」佛就告訴他:「修行也是如此的,心裏面太懈怠、太放逸,就如同琴弦太松一般,也會退失菩提心。我們修行就等于彈琴一樣,要合于中道、不松不緊。」
我們這念心,太緊或太松都不好。所謂平常心是道,保持中道、祥和愉快,心中能夠平靜,一定能與無爲法相應。佛所說的這番道理,不但修行人適用,一般人做任何事情,本著這個原則來做人做事,也一樣能夠成功。專心努力,不緩不急、不快不慢,時時刻刻在定慧當中。身體健康,心中平靜,什麼事情都會看的清楚,更能夠爲人生做出最好的決定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二)
于自由時報91.10.19(六)刊載
佛法的教育,是透過佛法的熏習,
希望每位修行人能成爲法門龍象,
爲賢爲聖,利益無數衆生。
在二十億耳的公案中,佛陀藉由二十億耳彈琴的經驗,讓他了解身心對修行的重要,身心調適得當自能與佛法相應;由此來看,所以佛法是一種啓發式的教育。
世間上的教育,透過技能與知識的學習,希望每個人成爲社會的精英、國家的棟梁;家庭的教育,一般人都是以「望子成龍」、「望女成鳳」的期望教育子女,希望兒女將來事業有成。而佛法的教育,是透過佛法的熏習,希望每位修行人能成爲法門龍象,爲賢爲聖,利益無數衆生。是具足清淨、慈悲、智慧的教育,也是一種平等的教育。因爲佛性本具,每個人透過佛法熏習都可以轉凡成聖,這念心性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;所以平等無二。常常發願救護一切有情,更是一種願心的教育,所以佛法實是教育中的教育。
如果我們本著慈悲、智慧、平等、願心這幾個方向去努力,實踐佛法的教育,相信我們的道業,一定能夠成功。就如同學校裏面的學生,在老師上課的時候,運用聞慧、思慧、修慧專心的學習,學業、事業一定能夠成就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叁)
于自由時報91.10.22(二)刊載
「衆生歡喜、諸佛歡喜」,
若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使每一個人都歡喜且增長善法,
諸佛菩薩一定很歡喜。
佛法的教育有其脈絡性。一般的宗教,也具有教育的特質,但佛法的教育卻更爲精辟、高深且廣泛。所以,學佛除了學習宗教的情操、佛法的儀式外,更進一步要向佛學習廣大無邊的智慧,如此一定能得到佛法當中的利益。
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無論世間法、出世法,離開了社會及廣大的群衆,想要成就個人的功德,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。在佛經中記載,每一尊佛都是在這個世間成無上正等正覺的,佛經中提到:「衆生歡喜、諸佛歡喜」,若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使每一個人都歡喜且增長善法,諸佛菩薩一定很歡喜。相反地,如果只知道供養、布施、修福報,而不知道以慈悲心、平等心來對待大衆,仍是不圓滿。
從以上這些方面來檢討反省,並將這些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相信每個人的福報、功德都能增長,事業、學業及道業也會有所成就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四)
于自由時報91.10.24(四)刊載
佛法當中提到,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一分業障;
消除一分業障,就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。
中臺禅寺以中臺四箴行,爲修行的方針,把佛法高深、廣大的道理,取其精華,簡化成四個實踐的方向。四箴行指的是「對上以敬」、「對下以慈」、「對人以和」、「對事以真」,如果本著這四個原則來做人做事、修習學問及佛法,一定有所成就。
所謂「對上以敬」,「上」指的是輩份、社會地位、學識涵養,乃至于修行德行,較自己有成就者。在下對上的關系中,例如子女對父母、學生對老師、部屬對主管,都要保持恭敬的心念及態度。
佛法當中提到,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一分業障;消除一分業障,就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消除十分業障;消除十分業障,就增長十分福德和智慧。因爲至誠恭敬的態度,爲人處事自然知進退、守禮儀,與人相處圓融謙恭,就是在提升自己的福德,智慧,人生更加充實、有意義,生活與事業自能左右逢源,愈來愈光明、吉祥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五)
于自由時報91.10.26(六)刊載
做善事時,以恭敬心、慈悲心而行,
成就廣大、不可思議的功德,這樣才是「真」。
中臺四箴行中的第二項是「對下以慈」。佛法中對慈悲心的探討非常徹底,所謂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,不僅要慈悲對待與自己有緣的人,進一步還要慈悲對待一切動物及有情衆生,乃至于一草一木都要愛惜,不隨意傷害。當慈悲心具足時,就能化除瞋心,使人心情平和。所以在上位的人,例如父母、師長、主管,對于子女、學生、部屬要有慈悲心,實踐仁民愛物的精神。
第叁是「對人以和」,對任何人都要客氣、和諧。現今社會因爲缺乏和合,所以有怨氣、嫉妒、排斥。一般人都知道家和萬事興、和氣能生財。若能以和合的心對待他人,心中平和,身體也能健康、長壽,所以「和」對于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。
第四是「對事以真」。無論是上班、家庭,爲公、爲私,乃至于學習功課都要認真負責。如果在學校時只知以小抄方式應付考試,等到畢業真正要學以致用時,便會有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」的悔恨。所以做什麼事情都要「真」,修行也是一樣要真,打坐時,不打瞌睡、妄想,時時安住正念,綿綿密密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如此持續努力用功,一定能成就叁昧、成就道業。做善事時,以恭敬心、慈悲心而行,成就廣大、不可思議的功德,這樣才是「真」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六)
于自由時報91.10.29(二)刊載
佛法博大精深,要想道業成就、超凡入聖,
必須要從日常生活上開始學習、開始用功。
中臺四箴行──「對上以敬」,用恭敬心去除我慢;「對下以慈」,用慈悲心去除瞋恚;「對人以和」,用和合的心去除粗暴;「對事以真」,用真誠之心去除虛僞。依此四個方向在生活中落實,便是一種教育。以此爲原則反省檢討,不斷改進,提升自己,便能增長無量的智慧和福報,人生肯定會有所收獲。
佛法博大精深,要想道業成就、超凡入聖,必須要從日常生活上開始學習、開始用功。如同儒家所說: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迩。」一切都要腳踏實地,一步一腳印地努力,如此無論爲人處世、學業、事業、道業,都能有所成就;由世間法來看,絕對可以廣結善緣。以佛法的角度來看,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進一步超凡入聖,圓滿如來萬德莊嚴、福慧具足的果位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七)
于自由時報91.10.31(四)刊載
「當下即是」、「動念乖真」,
一切萬法都是虛妄不實的,
唯有覺性始終不生滅、是真實的。
中國有一位龐蘊,是一位已開悟的在家居士,他曾說過一首詩偈,「無我複無人,作麼有疏親,勸君休曆坐,不似直求真。」前兩句話的意思是,既然沒有我、沒有自己的存在,就沒有對方,如此,自然沒有相對的境界。然而若不能通達此理,念念在分別中,生活上便處處都是相對的境界:人我、是非、彼此、美醜、善惡等,此時我們的心和外面的境界,就産生了對立。既然沒有人相、我相,那內外都不可得了,哪裏還有遠近、親疏之分。明白此理,平時與人的恩怨、是非得失,就能夠化解。
「勸君休曆坐,不似直求真。」,曆坐是指離開當下能知能覺的這念心。一般人以爲,心裏面有煩惱,要把煩惱舍掉,另外去找一個清淨心、菩提心,其實要另外去求一個真心,是求不到的。「當下即是」、「動念乖真」,一切萬法都是虛妄不實的,唯有覺性始終不生滅、是真實的,只要安住當下這念覺性,菩提心、清淨心就現前了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八)
于自由時報91.11.02(六)刊載
如果真能做到不想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
當下這念心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,
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。
一般人從早到晚,念頭始終沒有停過。如早上起床時,是一個心念,起床後,穿衣服的心念現前,起床的心念又過去了。穿襪子、鞋子的心念生起時,穿衣服的心念又過去了。始終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,念起念滅,究竟那個心念才是真正的自己?因此《金剛經》雲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
想到過去美好的境界,只是空歡喜一場,因爲不論好事、壞事,都是生滅的現像,都會過去,如同作夢一樣,虛妄不實。而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,對于未來做種種的虛妄像想,也沒有必要。
所謂「現在心不可得」,例如,沒有看到茶杯的時候,不會升起茶杯這個念頭;現在看到了,心中才會出現這個念頭。所以茶杯這個念頭,也是遇緣而生,剎那生滅,像水泡一樣虛妄不實。因此佛陀告訴我們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叁心了不可得,以對治我們的無明妄想。
如果真能做到不想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當下這念心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。悟到此理,便是在理上開悟,進一步在事上保任,保持能知的這念心,知而不著,始終做主,長期保持下去,就能真正的自在解脫。
《佛法與教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