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与教育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声音很难听,而且弦会断掉。」佛就讲:「修行也是如此,如果把自己绷得太紧,过度精进,没有办法悟道,心中起烦恼、生无明,就会退失菩提心,如同琴弦会断掉一般。」佛接着又问:「如果你弹琴,弦太松声音好不好听?」二十亿耳就讲:「弦如果太松,声音不仅不好听,而且也弹不出声音。」佛就告诉他:「修行也是如此的,心里面太懈怠、太放逸,就如同琴弦太松一般,也会退失菩提心。我们修行就等于弹琴一样,要合于中道、不松不紧。」

  我们这念心,太紧或太松都不好。所谓平常心是道,保持中道、祥和愉快,心中能够平静,一定能与无为法相应。佛所说的这番道理,不但修行人适用,一般人做任何事情,本着这个原则来做人做事,也一样能够成功。专心努力,不缓不急、不快不慢,时时刻刻在定慧当中。身体健康,心中平静,什么事情都会看的清楚,更能够为人生做出最好的决定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十二)

  于自由时报91.10.19(六)刊载

  佛法的教育,是透过佛法的熏习,

  希望每位修行人能成为法门龙象,

  为贤为圣,利益无数众生。

  

  在二十亿耳的公案中,佛陀藉由二十亿耳弹琴的经验,让他了解身心对修行的重要,身心调适得当自能与佛法相应;由此来看,所以佛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。

  世间上的教育,透过技能与知识的学习,希望每个人成为社会的精英、国家的栋梁;家庭的教育,一般人都是以「望子成龙」、「望女成凤」的期望教育子女,希望儿女将来事业有成。而佛法的教育,是透过佛法的熏习,希望每位修行人能成为法门龙象,为贤为圣,利益无数众生。是具足清净、慈悲、智慧的教育,也是一种平等的教育。因为佛性本具,每个人透过佛法熏习都可以转凡成圣,这念心性在圣不增、在凡不减;所以平等无二。常常发愿救护一切有情,更是一种愿心的教育,所以佛法实是教育中的教育。

  如果我们本着慈悲、智慧、平等、愿心这几个方向去努力,实践佛法的教育,相信我们的道业,一定能够成功。就如同学校里面的学生,在老师上课的时候,运用闻慧、思慧、修慧专心的学习,学业、事业一定能够成就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十三)

  于自由时报91.10.22(二)刊载

  「众生欢喜、诸佛欢喜」,

  若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使每一个人都欢喜且增长善法,

  诸佛菩萨一定很欢喜。

  

  佛法的教育有其脉络性。一般的宗教,也具有教育的特质,但佛法的教育却更为精辟、高深且广泛。所以,学佛除了学习宗教的情操、佛法的仪式外,更进一步要向佛学习广大无边的智慧,如此一定能得到佛法当中的利益。

  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无论世间法、出世法,离开了社会及广大的群众,想要成就个人的功德,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。在佛经中记载,每一尊佛都是在这个世间成无上正等正觉的,佛经中提到:「众生欢喜、诸佛欢喜」,若能以慈悲心、平等心,使每一个人都欢喜且增长善法,诸佛菩萨一定很欢喜。相反地,如果只知道供养、布施、修福报,而不知道以慈悲心、平等心来对待大众,仍是不圆满。

  从以上这些方面来检讨反省,并将这些道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相信每个人的福报、功德都能增长,事业、学业及道业也会有所成就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十四)

  于自由时报91.10.24(四)刊载

  佛法当中提到,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一分业障;

  消除一分业障,就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。

  

  中台禅寺以中台四箴行,为修行的方针,把佛法高深、广大的道理,取其精华,简化成四个实践的方向。四箴行指的是「对上以敬」、「对下以慈」、「对人以和」、「对事以真」,如果本着这四个原则来做人做事、修习学问及佛法,一定有所成就。

  所谓「对上以敬」,「上」指的是辈份、社会地位、学识涵养,乃至于修行德行,较自己有成就者。在下对上的关系中,例如子女对父母、学生对老师、部属对主管,都要保持恭敬的心念及态度。

  佛法当中提到,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一分业障;消除一分业障,就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消除十分业障;消除十分业障,就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。因为至诚恭敬的态度,为人处事自然知进退、守礼仪,与人相处圆融谦恭,就是在提升自己的福德,智慧,人生更加充实、有意义,生活与事业自能左右逢源,愈来愈光明、吉祥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十五)

  于自由时报91.10.26(六)刊载

  做善事时,以恭敬心、慈悲心而行,

  成就广大、不可思议的功德,这样才是「真」。

  

  中台四箴行中的第二项是「对下以慈」。佛法中对慈悲心的探讨非常彻底,所谓「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」,不仅要慈悲对待与自己有缘的人,进一步还要慈悲对待一切动物及有情众生,乃至于一草一木都要爱惜,不随意伤害。当慈悲心具足时,就能化除瞋心,使人心情平和。所以在上位的人,例如父母、师长、主管,对于子女、学生、部属要有慈悲心,实践仁民爱物的精神。

  第三是「对人以和」,对任何人都要客气、和谐。现今社会因为缺乏和合,所以有怨气、嫉妒、排斥。一般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、和气能生财。若能以和合的心对待他人,心中平和,身体也能健康、长寿,所以「和」对于我们的人生非常重要。

  第四是「对事以真」。无论是上班、家庭,为公、为私,乃至于学习功课都要认真负责。如果在学校时只知以小抄方式应付考试,等到毕业真正要学以致用时,便会有「书到用时方恨少」的悔恨。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「真」,修行也是一样要真,打坐时,不打瞌睡、妄想,时时安住正念,绵绵密密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如此持续努力用功,一定能成就三昧、成就道业。做善事时,以恭敬心、慈悲心而行,成就广大、不可思议的功德,这样才是「真」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十六)

  于自由时报91.10.29(二)刊载

  佛法博大精深,要想道业成就、超凡入圣,

  必须要从日常生活上开始学习、开始用功。

  

  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对上以敬」,用恭敬心去除我慢;「对下以慈」,用慈悲心去除瞋恚;「对人以和」,用和合的心去除粗暴;「对事以真」,用真诚之心去除虚伪。依此四个方向在生活中落实,便是一种教育。以此为原则反省检讨,不断改进,提升自己,便能增长无量的智慧和福报,人生肯定会有所收获。

  佛法博大精深,要想道业成就、超凡入圣,必须要从日常生活上开始学习、开始用功。如同儒家所说:「登高必自卑,行远必自迩。」一切都要脚踏实地,一步一脚印地努力,如此无论为人处世、学业、事业、道业,都能有所成就;由世间法来看,绝对可以广结善缘。以佛法的角度来看,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菩萨行,进一步超凡入圣,圆满如来万德庄严、福慧具足的果位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十七)

  于自由时报91.10.31(四)刊载

  「当下即是」、「动念乖真」,

  一切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,

  唯有觉性始终不生灭、是真实的。

  

  中国有一位庞蕴,是一位已开悟的在家居士,他曾说过一首诗偈,「无我复无人,作么有疏亲,劝君休历坐,不似直求真。」前两句话的意思是,既然没有我、没有自己的存在,就没有对方,如此,自然没有相对的境界。然而若不能通达此理,念念在分别中,生活上便处处都是相对的境界:人我、是非、彼此、美丑、善恶等,此时我们的心和外面的境界,就产生了对立。既然没有人相、我相,那内外都不可得了,哪里还有远近、亲疏之分。明白此理,平时与人的恩怨、是非得失,就能够化解。

  「劝君休历坐,不似直求真。」,历坐是指离开当下能知能觉的这念心。一般人以为,心里面有烦恼,要把烦恼舍掉,另外去找一个清净心、菩提心,其实要另外去求一个真心,是求不到的。「当下即是」、「动念乖真」,一切万法都是虚妄不实的,唯有觉性始终不生灭、是真实的,只要安住当下这念觉性,菩提心、清净心就现前了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十八)

  于自由时报91.11.02(六)刊载

  如果真能做到不想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

  当下这念心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,

  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无住生心」。

  

  一般人从早到晚,念头始终没有停过。如早上起床时,是一个心念,起床后,穿衣服的心念现前,起床的心念又过去了。穿袜子、鞋子的心念生起时,穿衣服的心念又过去了。始终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,念起念灭,究竟那个心念才是真正的自己?因此《金刚经》云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

  想到过去美好的境界,只是空欢喜一场,因为不论好事、坏事,都是生灭的现像,都会过去,如同作梦一样,虚妄不实。而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,对于未来做种种的虚妄像想,也没有必要。

  所谓「现在心不可得」,例如,没有看到茶杯的时候,不会升起茶杯这个念头;现在看到了,心中才会出现这个念头。所以茶杯这个念头,也是遇缘而生,剎那生灭,像水泡一样虚妄不实。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三心了不可得,以对治我们的无明妄想。

  如果真能做到不想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当下这念心,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,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无住生心」。悟到此理,便是在理上开悟,进一步在事上保任,保持能知的这念心,知而不着,始终做主,长期保持下去,就能真正的自在解脱。

  

  

《佛法与教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正信的佛法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