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缘、仗因托缘所产生出来的。
这些都是佛所说的道理,以此教化每一个人,从这些道理去看破、放下,去建立、去努力,将这些道理,确实落实在生活中,自己的福德、功德能成就,事业、道业就能有所成就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四)
于自由时报91.10.01(二)刊载
明白能听能闻的这念心始终都存在,
对于修行便有坚定的信心,
始终在这念觉性当中用功,
由迷转悟,成就自己的道业。
人人都有佛性,灵知灵觉的这念心就是佛性,虽然人人本具,但迷悟有别,必须靠每个人自己去契悟。
首先在道理上要了解「佛性空」和「法性空」的不同;所谓诸法皆空,这「空」指的是法性空,把世间所有一切法分析到最后,都是没有自性的空相。以现今科学而言,把所有的物质分析到最后,就是能和量的组合。所谓能就是热量,量就是光。佛法认为能量也是虚妄的,所以说万法皆空。
法性空,是随因缘而成的假有,在因缘变化中不断的经历生灭变异,没有真实的自性,所以说是空性。而佛性空是指有情所具有的觉性,这念觉性本性是空,但空中又能生妙有,例如觉性无形无相,但我们又能写字、又能说话,这些都是觉性的作用。例如我们听声音,如果能听的是耳朵,耳朵坏掉了,换一个人造耳,我们依然能听,这就代表能听的其实不是耳朵,耳朵是四大假合的物质,真正能听闻的是我们的觉性,不论耳朵是否存在,能听的这念心始终存在。
正确的认知这念灵知灵觉的心性,明白能听能闻的这念心始终都存在,对于修行便有坚定的信心,始终在这念觉性当中用功,由迷转悟,成就自己的道业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五)
于自由时报91.10.03(四)刊载
能听、能知痛痒这念心,就是我们的觉性。
每个人都有觉性,如果契悟到这个觉性,就是始觉,代表现在已经开始觉悟了。从开始觉悟到对心性的体悟达到究竟,佛法将觉悟的过程分为本觉、始觉、分证觉、无上正等正觉。
能听、能知痛痒这念心,就是我们的觉性。依这念觉性来返照,照见万法皆空,除去心当中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。从始觉到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,都离不开能知的这念心。这念觉性虽然人人本具,如果不知觉悟,不知觉察反省,从早到晚都在生无明、起烦恼,心猿意马没有安定过,虽然有这念心,但无法作主,有就如同失去一般。如果觉悟了这念心,保持平静、宁静;这念心就是无始终、无有边际。
大家都知道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;意喻每个人这念心无始终、无有边际。只要懂得依觉性返照,转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由染为净,就是阿弥陀佛。所谓「念佛有个自性佛,诵经有部无字经」,念佛就是始觉,始觉照本觉,到一念相应了,就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了。藉念佛,体悟当下这念自性;藉诵经,体悟这念言语道断、不立文字的心性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六)
于自由时报91.10.05(六)刊载
佛法中提到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因果的道理,
就是在证明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。
现今社会型态的变迁,使得有些人对自己,乃至对社会没有信心,更失去对未来的希望。人如果对生命失去信心与希望,终日迷迷糊糊,如同行尸走肉一般,只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与时间。
佛法中提到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因果的道理,就是在证明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。而我们这念心当中,更有无量的智慧、功德与神通妙用。每个人只要努力,都能契悟这念心性,成就佛菩萨的果德。透过佛法,了解佛性平等的道理,就能建立我们的信心与希望。
明白这些道理,就知道人活在这世界上是非常宝贵的,一定要爱惜生命、尊重自己。既然懂得爱惜生命,尊重自己,就绝对能够尊重所有的人,乃至所有一切有情生物。如此不仅自己的人生愈走愈光明,社会也能祥和、有朝气,国家就会日益兴盛、充满活力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七)
于自由时报91.10.08(二)刊载
这念心性在圣不增、在凡不减,心性平等,本自具足。
这念心性在圣不增、在凡不减,心性平等,本自具足;佛经中记载无论男女老少,人人都可以成道。如佛陀所度的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,年纪有一百二十岁,原本修习外道,一天当他听到释迦牟尼佛要入涅槃的消息,深知佛住世是稀有难得的,因此不辞辛劳地赶到佛陀面前,请佛开示法要。当佛陀开示完之后,须跋陀罗心中豁然开朗,立即证得阿罗汉的果位。
另外,佛经里提到均提沙弥七岁就证阿罗汉果;三昧水忏里也记载悟达国师十岁时,唐宪宗就拜他为国师,对他相当礼遇、敬重。著名诗人李商隐,曾经写一首诗赞叹悟达国师:「十岁沙弥解讲经,似师年纪祇携瓶;沙弥说法沙门听,不在年高在性灵。」。悟达国师十岁就能讲解经论,连出家很久的沙门比丘都来听他说法。一般在僧团中,十岁的小沙弥只能为师父拿瓶子、端茶递水;而悟达国师却已能通达经中的道理,并在大众当中讲经说法,可见他的智慧必有过人之处,所以说「不在年高在性灵」。
佛法是以道为根本,悟道不限年纪大小;小沙弥也能悟道,这就是佛性平等的道理。只要能体悟自性,了解人生的真生命,生命就会有源源不绝的信心和力量,人生也会愈走愈踏实、光明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八)
于自由时报91.10.10(四)刊载
佛性平等,因此不分贫穷贵贱,人人都可以成道。
佛性平等,因此不分贫穷贵贱,人人都可以成道。富贵如一国之尊,如清朝顺治皇帝、梁武帝及等,都发心修行学佛,乃至于出家追求人生的真理。而莲花色比丘尼出家之前操持贱业,后来体悟无常,于是舍弃世间的一切出家修行,最后也成道证果。
无论贫穷富贵、男女老幼,都可以修行,所契悟的心性平等无二。且不仅是出家众,在家居士也可以成道;不但是人,而且连畜生闻道也可以开悟、也可以成佛,如佛经中所记载,龙王之女虽年仅八岁,因其宿世善根及愿心,发菩提心时,顿悟自性,直了成佛,这些都证明佛性是平等的。
佛性平等就是一种真理,这种真理不论时间、空间如何转变,都绝对不会变动,就等于儒家所说:「放之四海而皆准,百试于圣人而不惑」,所以佛法不但是宗教的情操、宗教的仪式,而且是无上的真理,具有平等性与教育性,的确是「教育中的教育」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九)
于自由时报91.10.12(六)刊载
佛法教育不但有完整的制度,
更有应机施教的内容,如同教科书一样分门别类。
佛性虽然本具、平等,仍须假修证而体悟。佛陀说法前,会先观察众生的根机,有方法、有步骤的宣说佛法,应机施教,令众生体悟自性落实修行,进而开悟证果。
学校依学生的程度分小学、中学、高中、大学;佛法也是如此,依众生根机分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由开始学习佛法,落实修证到最后成道证果,不同的修证成就不同的果德。在家居士初学佛法,先受三皈、五戒,五戒持守好了,来世就能成就为人的福德。求生天福的人,佛就劝修十善;宿世熏习佛法善根利智者,佛就为说四谛──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的道理,得证声闻果位,如根机再更上一层者,就修十二因缘,证缘觉果位。
若是菩萨的根机,佛就宣说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罗蜜,六波罗蜜功德圆满便能成就佛果。佛法教育不但有完整的制度,更有应机施教的内容,如同教科书一样分门别类。佛法中三藏十二部经,分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每一乘要理解的道理及内容皆有层次的不同,由此观察佛法与学校的教育制度确实是不谋而合。
佛法与教育(三十)
于自由时报91.10.15(二)刊载
佛法中注重善调身心,身体健康,心情会平稳;
相同的心灵安定,身体才会健康,身心调适好,道业就能增进。
佛法中注重善调身心,身体健康,心情会平稳;相同的心灵安定,身体才会健康,身心调适好,道业就能增进。世间学校里有庭园及种种设施,使学生能够安心读书,增长体能、智慧与技能。佛法也是如此,道场和学校一样,有种种设施:禅堂、讲堂、斋堂、图书馆、藏经楼,也有经行的环境与庭园,让每个人调身调心,如此住在道场中,既能身体健康、心也能够安定、平静。
佛经中提到「饭食经行」;中国也有一句谚语,「饭后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。」,刚吃饱饭,借着走路经行,一方面定心,一方面帮助消化,对身心健康都很有助益。所以佛法不仅着重心灵的启发,更着重身体的调适。
以科学的观点来看身心的健康,就是要动静调和。静中有动、动中有静,如此调适,身心才会平衡、健康。道场里的环境,就是让每一个人能够调身调心,看到道场的清净、庄严,心中便获得宁静。我们的心,尚未超凡入圣、没有禅定,无法保持随遇而安,忍心不动的心境,就必须靠外境来调适身心,身心善调道业就能够增进。同样的学校的环境清净、宁静,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适,对课业的学习一定能有所助益。
佛法与教育(三十一)
于自由时报91.10.17(四)刊载
我们这念心,太紧或太松都不好。
所谓平常心是道,保持中道、祥和愉快,
心中能够平静,一定能与无为法相应。
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,名字叫做「二十亿耳」。二十亿耳为了要成道证果,十分精进,白天晚上不眠不休。打坐时若遇昏沉、妄想,就拼命经行,脚走到皮破血流,也不愿休息。二十亿耳如此精进,却始终没有开悟成道,心中因此产生退悔,想要舍戒还俗。
这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二十亿耳的心念,便问他:「你还没出家以前,喜欢做什么?」二十亿耳回答:「世尊,我以前喜欢弹琴。」佛就问:「琴弦如果太紧,声音好不好听?」二十亿回答:「琴弦太紧,…
《佛法与教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