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緣、仗因托緣所産生出來的。
這些都是佛所說的道理,以此教化每一個人,從這些道理去看破、放下,去建立、去努力,將這些道理,確實落實在生活中,自己的福德、功德能成就,事業、道業就能有所成就。
佛法與教育(二十四)
于自由時報91.10.01(二)刊載
明白能聽能聞的這念心始終都存在,
對于修行便有堅定的信心,
始終在這念覺性當中用功,
由迷轉悟,成就自己的道業。
人人都有佛性,靈知靈覺的這念心就是佛性,雖然人人本具,但迷悟有別,必須靠每個人自己去契悟。
首先在道理上要了解「佛性空」和「法性空」的不同;所謂諸法皆空,這「空」指的是法性空,把世間所有一切法分析到最後,都是沒有自性的空相。以現今科學而言,把所有的物質分析到最後,就是能和量的組合。所謂能就是熱量,量就是光。佛法認爲能量也是虛妄的,所以說萬法皆空。
法性空,是隨因緣而成的假有,在因緣變化中不斷的經曆生滅變異,沒有真實的自性,所以說是空性。而佛性空是指有情所具有的覺性,這念覺性本性是空,但空中又能生妙有,例如覺性無形無相,但我們又能寫字、又能說話,這些都是覺性的作用。例如我們聽聲音,如果能聽的是耳朵,耳朵壞掉了,換一個人造耳,我們依然能聽,這就代表能聽的其實不是耳朵,耳朵是四大假合的物質,真正能聽聞的是我們的覺性,不論耳朵是否存在,能聽的這念心始終存在。
正確的認知這念靈知靈覺的心性,明白能聽能聞的這念心始終都存在,對于修行便有堅定的信心,始終在這念覺性當中用功,由迷轉悟,成就自己的道業。
佛法與教育(二十五)
于自由時報91.10.03(四)刊載
能聽、能知痛癢這念心,就是我們的覺性。
每個人都有覺性,如果契悟到這個覺性,就是始覺,代表現在已經開始覺悟了。從開始覺悟到對心性的體悟達到究竟,佛法將覺悟的過程分爲本覺、始覺、分證覺、無上正等正覺。
能聽、能知痛癢這念心,就是我們的覺性。依這念覺性來返照,照見萬法皆空,除去心當中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從始覺到究竟的無上正等正覺,都離不開能知的這念心。這念覺性雖然人人本具,如果不知覺悟,不知覺察反省,從早到晚都在生無明、起煩惱,心猿意馬沒有安定過,雖然有這念心,但無法作主,有就如同失去一般。如果覺悟了這念心,保持平靜、甯靜;這念心就是無始終、無有邊際。
大家都知道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、無量壽;意喻每個人這念心無始終、無有邊際。只要懂得依覺性返照,轉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二入、十八界由染爲淨,就是阿彌陀佛。所謂「念佛有個自性佛,誦經有部無字經」,念佛就是始覺,始覺照本覺,到一念相應了,就見到自己本具的佛性了。藉念佛,體悟當下這念自性;藉誦經,體悟這念言語道斷、不立文字的心性。
佛法與教育(二十六)
于自由時報91.10.05(六)刊載
佛法中提到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因果的道理,
就是在證明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。
現今社會型態的變遷,使得有些人對自己,乃至對社會沒有信心,更失去對未來的希望。人如果對生命失去信心與希望,終日迷迷糊糊,如同行屍走肉一般,只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與時間。
佛法中提到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叁世因果的道理,就是在證明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。而我們這念心當中,更有無量的智慧、功德與神通妙用。每個人只要努力,都能契悟這念心性,成就佛菩薩的果德。透過佛法,了解佛性平等的道理,就能建立我們的信心與希望。
明白這些道理,就知道人活在這世界上是非常寶貴的,一定要愛惜生命、尊重自己。既然懂得愛惜生命,尊重自己,就絕對能夠尊重所有的人,乃至所有一切有情生物。如此不僅自己的人生愈走愈光明,社會也能祥和、有朝氣,國家就會日益興盛、充滿活力。
佛法與教育(二十七)
于自由時報91.10.08(二)刊載
這念心性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,心性平等,本自具足。
這念心性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,心性平等,本自具足;佛經中記載無論男女老少,人人都可以成道。如佛陀所度的最後一個弟子須跋陀羅,年紀有一百二十歲,原本修習外道,一天當他聽到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的消息,深知佛住世是稀有難得的,因此不辭辛勞地趕到佛陀面前,請佛開示法要。當佛陀開示完之後,須跋陀羅心中豁然開朗,立即證得阿羅漢的果位。
另外,佛經裏提到均提沙彌七歲就證阿羅漢果;叁昧水忏裏也記載悟達國師十歲時,唐憲宗就拜他爲國師,對他相當禮遇、敬重。著名詩人李商隱,曾經寫一首詩贊歎悟達國師:「十歲沙彌解講經,似師年紀祇攜瓶;沙彌說法沙門聽,不在年高在性靈。」。悟達國師十歲就能講解經論,連出家很久的沙門比丘都來聽他說法。一般在僧團中,十歲的小沙彌只能爲師父拿瓶子、端茶遞水;而悟達國師卻已能通達經中的道理,並在大衆當中講經說法,可見他的智慧必有過人之處,所以說「不在年高在性靈」。
佛法是以道爲根本,悟道不限年紀大小;小沙彌也能悟道,這就是佛性平等的道理。只要能體悟自性,了解人生的真生命,生命就會有源源不絕的信心和力量,人生也會愈走愈踏實、光明。
佛法與教育(二十八)
于自由時報91.10.10(四)刊載
佛性平等,因此不分貧窮貴賤,人人都可以成道。
佛性平等,因此不分貧窮貴賤,人人都可以成道。富貴如一國之尊,如清朝順治皇帝、梁武帝及等,都發心修行學佛,乃至于出家追求人生的真理。而蓮花色比丘尼出家之前操持賤業,後來體悟無常,于是舍棄世間的一切出家修行,最後也成道證果。
無論貧窮富貴、男女老幼,都可以修行,所契悟的心性平等無二。且不僅是出家衆,在家居士也可以成道;不但是人,而且連畜生聞道也可以開悟、也可以成佛,如佛經中所記載,龍王之女雖年僅八歲,因其宿世善根及願心,發菩提心時,頓悟自性,直了成佛,這些都證明佛性是平等的。
佛性平等就是一種真理,這種真理不論時間、空間如何轉變,都絕對不會變動,就等于儒家所說:「放之四海而皆准,百試于聖人而不惑」,所以佛法不但是宗教的情操、宗教的儀式,而且是無上的真理,具有平等性與教育性,的確是「教育中的教育」。
佛法與教育(二十九)
于自由時報91.10.12(六)刊載
佛法教育不但有完整的製度,
更有應機施教的內容,如同教科書一樣分門別類。
佛性雖然本具、平等,仍須假修證而體悟。佛陀說法前,會先觀察衆生的根機,有方法、有步驟的宣說佛法,應機施教,令衆生體悟自性落實修行,進而開悟證果。
學校依學生的程度分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;佛法也是如此,依衆生根機分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由開始學習佛法,落實修證到最後成道證果,不同的修證成就不同的果德。在家居士初學佛法,先受叁皈、五戒,五戒持守好了,來世就能成就爲人的福德。求生天福的人,佛就勸修十善;宿世熏習佛法善根利智者,佛就爲說四谛──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的道理,得證聲聞果位,如根機再更上一層者,就修十二因緣,證緣覺果位。
若是菩薩的根機,佛就宣說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功德圓滿便能成就佛果。佛法教育不但有完整的製度,更有應機施教的內容,如同教科書一樣分門別類。佛法中叁藏十二部經,分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每一乘要理解的道理及內容皆有層次的不同,由此觀察佛法與學校的教育製度確實是不謀而合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)
于自由時報91.10.15(二)刊載
佛法中注重善調身心,身體健康,心情會平穩;
相同的心靈安定,身體才會健康,身心調適好,道業就能增進。
佛法中注重善調身心,身體健康,心情會平穩;相同的心靈安定,身體才會健康,身心調適好,道業就能增進。世間學校裏有庭園及種種設施,使學生能夠安心讀書,增長體能、智慧與技能。佛法也是如此,道場和學校一樣,有種種設施:禅堂、講堂、齋堂、圖書館、藏經樓,也有經行的環境與庭園,讓每個人調身調心,如此住在道場中,既能身體健康、心也能夠安定、平靜。
佛經中提到「飯食經行」;中國也有一句諺語,「飯後走一走,活到九十九。」,剛吃飽飯,借著走路經行,一方面定心,一方面幫助消化,對身心健康都很有助益。所以佛法不僅著重心靈的啓發,更著重身體的調適。
以科學的觀點來看身心的健康,就是要動靜調和。靜中有動、動中有靜,如此調適,身心才會平衡、健康。道場裏的環境,就是讓每一個人能夠調身調心,看到道場的清淨、莊嚴,心中便獲得甯靜。我們的心,尚未超凡入聖、沒有禅定,無法保持隨遇而安,忍心不動的心境,就必須靠外境來調適身心,身心善調道業就能夠增進。同樣的學校的環境清淨、甯靜,學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調適,對課業的學習一定能有所助益。
佛法與教育(叁十一)
于自由時報91.10.17(四)刊載
我們這念心,太緊或太松都不好。
所謂平常心是道,保持中道、祥和愉快,
心中能夠平靜,一定能與無爲法相應。
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,名字叫做「二十億耳」。二十億耳爲了要成道證果,十分精進,白天晚上不眠不休。打坐時若遇昏沈、妄想,就拼命經行,腳走到皮破血流,也不願休息。二十億耳如此精進,卻始終沒有開悟成道,心中因此産生退悔,想要舍戒還俗。
這時候釋迦牟尼佛知道二十億耳的心念,便問他:「你還沒出家以前,喜歡做什麼?」二十億耳回答:「世尊,我以前喜歡彈琴。」佛就問:「琴弦如果太緊,聲音好不好聽?」二十億回答:「琴弦太緊,…
《佛法與教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