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依从他的遗嘱而做罢了!」,佛就讲:「其实你父亲叫你拜六方,是有道理的。你现在不懂这个道理,拜六方有什么用?」于是善生子就请世尊开示礼拜六方的道理。
佛回答:「东方属于父母,要礼拜、孝顺、尊重自己的父母,对于父母要尽孝道、有责任;相反地,父母对于子女也是一样,也要尽义务,有责任心。做到这些,就等于是在礼拜东方。」
善生子又问:「那拜南方是什么意思?」佛就说:「师生属于南方。所以要尊师重道:对于自己的师长要尊敬,向师长学习,并且要恭敬、供养、关心。而为人师长也要关心弟子,关心他的健康、学业,这是礼拜南方的道理。」
佛法与教育(十七)
于自由时报91.09.12(四)刊载
佛法是一种教化,
不仅事上要行,理上也要清楚明白,
落实事与理,除去我们的执着烦恼,
使每一个人的慈悲及智慧开显。
经过佛陀的开示,善生子学到拜东方及南方,代表着要孝顺父母、尊敬师长。更进一步问佛陀:「西方是什么意思?」佛回答:「西方属于夫妻,夫妻之间要和合。互相尊重、互相关怀,就是在拜西方。」
善生子接着又问北方所代表的意思?佛告诉他:「北方属于亲朋,对你的亲戚朋友,也要有诚信,要关心、关怀,就是在拜北方。」
善生子又问:「那拜下方又是什么意思?」「下方属于主人和仆人,做主人的对属下要有慈悲心,关心他的生活、工作;同时做仆人对于主人,也要顺从、恭敬,有责任感,这就是拜下方的道理。」
善生子最后问道:「世尊,拜上方是什么意思?」佛就告诉他:「上方就属于沙门、出家众。对于三宝要恭敬、布施;相对地,三宝对于一般人民的教化,要具足慈悲、智慧,使在家的居士能够知因识果、了生脱死,成就福德、智慧,做一个贤人、圣人。」当佛开示完,善生子明白礼拜六方的道理,更能了解该如何藉由礼拜六方,在生活中落实礼敬一切。
由上述公案可知,佛法确实是一种教化,不仅事上要行,理上也要清楚明白,落实事与理,除去我们的执着烦恼,使每一个人的慈悲及智慧开显。
佛法与教育(十八)
于自由时报91.09.14(六)刊载
释迦牟尼佛不仅是宗教家、教育家;
也是提倡人权、平等,开民主的先驱。
宗教的仪式是「事」,「事」当中还有「理」。修行学佛如果只有「事」而没有「理」,虽然有种种礼仪形式,心当中还是容易起烦恼、生无明;如果只有「理」没有「事」,就会流于空谈,而不去实践。佛法中具含事理、因果的道理,所以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。
目前是民主的时代,讲求人权、平等、尊严。不仅是台湾,乃至全世界的人,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、去追求。而早在三千多年前,释迦牟尼佛就谈到这个问题。当时印度有四大阶级
即婆罗门(僧侣、贵族)、剎帝利(武士)、吠舍(农民和工商业者)和首陀罗(无技术的劳动者),其中首陀罗是最低贱的。这四种阶级,不通婚嫁,所受待遇及生活文化,各不相同,且为世袭制,没办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及地位。
释迦牟尼佛为改革此制度,就倡导平等,但不是用武力抗争的方法。佛以圆融的智慧,倡导人人都有佛性,凡有心者皆当成佛。佛经中记载:「四流入海同一咸性,四姓出家同一释姓。」当时印度有四大河流,每一河流的性质及源头都不一样,但一流入海里就都是海水,同一咸性。无论是那一种阶级的人来出家,就都是释姓,人人佛性平等,人人都能成佛。因为佛性平等的角度,自然而然打破印度四姓阶级的制度。
因此,释迦牟尼佛不仅是宗教家、教育家;也是提倡人权、平等,开民主的先驱。
佛法与教育(十九)
于自由时报91.09.19(四)刊载
「人人都有佛性」,
说明佛有能知能觉的这念心,我们也有,这就是佛性,
由此而言,人人都是平等的。
释迦牟尼佛自三千多年前,提倡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都能成佛,以此观念打破印度四大种姓的不平等制度,实是开民主的先河。但是有些人错解了当中的义理,把「人人都能成佛」这句话,当成是口号。或者认为既然「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」,佛也有心、我也有心,大家平等无差,就不恭敬三宝,也不礼佛了,如此又偏到一边了。
「人人都有佛性」,说明佛有能知能觉的这念心,我们也有,这就是佛性,由此而言,人人都是平等的。但佛的觉性所产生的用,远离贪、瞋、痴、颠倒、邪见,心当中有无量的光明和神通智慧;一般人的佛性被执着、妄想所覆盖,显现出来的作用多是贪、瞋、痴,而非清净利他之行。由佛性的作用而言,佛是已觉悟的圣者,众生则是不知不觉,所以我们仍要向佛学习,虽然人人都有佛性,但不经过事上的学习改进,众生仍无法提升成佛的境界。
明白了这些道理,确实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上,一定可以显发佛性的作用,提升自己的心灵。真正体悟到佛性本自清净、本自具足的道理,人生就会有源源不绝的自信与力量,愈走愈光明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)
于自由时报91.09.21(六)刊载
佛经告诉我们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
思惟种种的感受并非永久存在,
即使得到也很快会失去,种种感受都是不实在、虚妄的。
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。物质属于色法,就是指我们的身体;精神是指受、想、行、识。《心经》中提及: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所谓五蕴,即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若能破除对此五法的执着,就能得解脱、自在。
一般人执着身体为实有,其实身体不过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组合而成,经由分析的方法,地大归地、水大归水、火大归火、风大归风,了知因缘和合的身体本为幻有,本性即空,就破除了对身体、对色法的执着。
而我们的心也是由受、想、行、识所组成的。受就是感受,每个人都有感受,却认为快乐的感受是实在的,为了要追求种种感受,许多人不择手段拼命去享受。看到别人拥有富贵、权势,高高在上、很威风,自己没有,就拼命去追求,不择手段巧取豪夺,乃至去偷、去抢、绑票勒索,只希望满足享乐的欲望。就是因为不知道感受是虚妄的,所以为此造下种种恶业。
佛经告诉我们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思惟种种的感受并非永久存在,即使得到也很快会失去,种种感受都是不实在、虚妄的。了解这个道理,时时刻刻回光反照,便不为感受所牵制,远离所有苦厄,得到究竟解脱。所以透过佛法的教育,改变价值观,自然能放下烦恼与执着,使人生处处光明、自在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一)
于自由时报91.09.24(二)刊载
了解诸法虚妄不实,
就不会执着,就能看破、放下,
不再追求不实的假相,生命就能更踏实。
所谓「法」就是诸法。例如茶几、茶杯是一种法;男众、女众也是一种法。宇宙中凡是有名有相者皆称为「法」,佛法中提到万法的观念,即是含摄宇宙诸法。
一般人因为不了解法是空性、是假有,所以拼命巧取豪夺,拼命想占有,贪求不到,彼此之间因而产生嫉妒、排斥、仇恨,甚至引发战争,造成全世界的不安及混乱。佛法告诉我们,世间一切法离不开因成、相续、对待的假相,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。}
所谓因成假,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。例如办一场演讲即是因缘和合,发起单位就是因,请法师来开示,还有讲堂及来听开示的大众,这都是缘。等到时间过去,因缘散掉了,这个演讲、开示就不存在了。所以一场演讲是假有,其他一切法也都是因缘和合所组成的,相是假有,性是空性。
了解诸法虚妄不实,就不会执着,就能看破、放下,不再追求不实的假相,生命就能更踏实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二)
于自由时报91.09.26(四)刊载
明暗是相对的,
相对的也就是假有,是虚妄不实的假相。
从因成假、相续假、对待假三方面来分析万法,便能彻底了解万法不实的道理;了解因成假,进一步要了解相续及对待假。
相续假,世间一切法皆是相续的假相,以时间为例,因为有过去才有现在、有现在才有未来,这就是相续。例如:每天吃的稻米,因为有过去的稻谷,才有现在的稻榖;因为有现在的稻谷,才有未来的稻谷;而过去的稻榖也不是现在的稻榖,现在的稻榖也不是未来的稻榖,它只是相续的假相。
对待假,如男、女,就是一种对待,假使这个世界通通是男众,字典里绝对找不出一个女字;相反地,如果这个世界通通是女众,字典里绝对找不出一个男字,因为这是相对的。再举例来说,白天、晚上也是一种相对。如台湾现在是晚上,但美国现在就是白天;我们人类看到是晚上,能见度低,但有很多动物晚上看得一清二楚,对它们而言,人类的晚上等于是它们的白天,所以明暗也是虚妄不实的。现在把电灯一开,所处的地方就是很明亮;把电灯一关,马上就黑漆漆的,所以明暗是相对的,相对的也就是假有,是虚妄不实的假相。
佛法与教育(二十三)
于自由时报91.09.28(六)刊载
所谓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
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缘、净因净缘才能成就,
这都要靠自己在每个当下努力。
明白因成假、相续假、对待假这些道理,知道世间一切法都是假名、假相、假有,当下就能看破,看破就能放下,对于是非、善恶、名利、财色不再计较,心念不再追随外境起伏,烦恼销融;如此就能成就如来佛的智慧。
一方面了知世间上所有一切都是因成假、对待假、相续假,能够不执着。一方面悟到,既然是因成假,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,所以一切都要从因当中去努力,所谓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缘、净因净缘才能成就,这都要靠自己在每个当下努力。世间上绝对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,因为…
《佛法与教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