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與教育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依從他的遺囑而做罷了!」,佛就講:「其實你父親叫你拜六方,是有道理的。你現在不懂這個道理,拜六方有什麼用?」于是善生子就請世尊開示禮拜六方的道理。

  佛回答:「東方屬于父母,要禮拜、孝順、尊重自己的父母,對于父母要盡孝道、有責任;相反地,父母對于子女也是一樣,也要盡義務,有責任心。做到這些,就等于是在禮拜東方。」

  善生子又問:「那拜南方是什麼意思?」佛就說:「師生屬于南方。所以要尊師重道:對于自己的師長要尊敬,向師長學習,並且要恭敬、供養、關心。而爲人師長也要關心弟子,關心他的健康、學業,這是禮拜南方的道理。」

  佛法與教育(十七)

  于自由時報91.09.12(四)刊載

  佛法是一種教化,

  不僅事上要行,理上也要清楚明白,

  落實事與理,除去我們的執著煩惱,

  使每一個人的慈悲及智慧開顯。

  

  經過佛陀的開示,善生子學到拜東方及南方,代表著要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。更進一步問佛陀:「西方是什麼意思?」佛回答:「西方屬于夫妻,夫妻之間要和合。互相尊重、互相關懷,就是在拜西方。」

  善生子接著又問北方所代表的意思?佛告訴他:「北方屬于親朋,對你的親戚朋友,也要有誠信,要關心、關懷,就是在拜北方。」

  善生子又問:「那拜下方又是什麼意思?」「下方屬于主人和仆人,做主人的對屬下要有慈悲心,關心他的生活、工作;同時做仆人對于主人,也要順從、恭敬,有責任感,這就是拜下方的道理。」

  善生子最後問道:「世尊,拜上方是什麼意思?」佛就告訴他:「上方就屬于沙門、出家衆。對于叁寶要恭敬、布施;相對地,叁寶對于一般人民的教化,要具足慈悲、智慧,使在家的居士能夠知因識果、了生脫死,成就福德、智慧,做一個賢人、聖人。」當佛開示完,善生子明白禮拜六方的道理,更能了解該如何藉由禮拜六方,在生活中落實禮敬一切。

  由上述公案可知,佛法確實是一種教化,不僅事上要行,理上也要清楚明白,落實事與理,除去我們的執著煩惱,使每一個人的慈悲及智慧開顯。

  佛法與教育(十八)

  于自由時報91.09.14(六)刊載

  釋迦牟尼佛不僅是宗教家、教育家;

  也是提倡人權、平等,開民主的先驅。

  

  宗教的儀式是「事」,「事」當中還有「理」。修行學佛如果只有「事」而沒有「理」,雖然有種種禮儀形式,心當中還是容易起煩惱、生無明;如果只有「理」沒有「事」,就會流于空談,而不去實踐。佛法中具含事理、因果的道理,所以是一種啓發性的教育。

  目前是民主的時代,講求人權、平等、尊嚴。不僅是臺灣,乃至全世界的人,都朝這個方向去努力、去追求。而早在叁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就談到這個問題。當時印度有四大階級

  即婆羅門(僧侶、貴族)、剎帝利(武士)、吠舍(農民和工商業者)和首陀羅(無技術的勞動者),其中首陀羅是最低賤的。這四種階級,不通婚嫁,所受待遇及生活文化,各不相同,且爲世襲製,沒辦法改變自己的身份及地位。

  釋迦牟尼佛爲改革此製度,就倡導平等,但不是用武力抗爭的方法。佛以圓融的智慧,倡導人人都有佛性,凡有心者皆當成佛。佛經中記載:「四流入海同一鹹性,四姓出家同一釋姓。」當時印度有四大河流,每一河流的性質及源頭都不一樣,但一流入海裏就都是海水,同一鹹性。無論是那一種階級的人來出家,就都是釋姓,人人佛性平等,人人都能成佛。因爲佛性平等的角度,自然而然打破印度四姓階級的製度。

  因此,釋迦牟尼佛不僅是宗教家、教育家;也是提倡人權、平等,開民主的先驅。

  佛法與教育(十九)

  于自由時報91.09.19(四)刊載

  「人人都有佛性」,

  說明佛有能知能覺的這念心,我們也有,這就是佛性,

  由此而言,人人都是平等的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自叁千多年前,提倡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都能成佛,以此觀念打破印度四大種姓的不平等製度,實是開民主的先河。但是有些人錯解了當中的義理,把「人人都能成佛」這句話,當成是口號。或者認爲既然「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」,佛也有心、我也有心,大家平等無差,就不恭敬叁寶,也不禮佛了,如此又偏到一邊了。

  「人人都有佛性」,說明佛有能知能覺的這念心,我們也有,這就是佛性,由此而言,人人都是平等的。但佛的覺性所産生的用,遠離貪、瞋、癡、顛倒、邪見,心當中有無量的光明和神通智慧;一般人的佛性被執著、妄想所覆蓋,顯現出來的作用多是貪、瞋、癡,而非清淨利他之行。由佛性的作用而言,佛是已覺悟的聖者,衆生則是不知不覺,所以我們仍要向佛學習,雖然人人都有佛性,但不經過事上的學習改進,衆生仍無法提升成佛的境界。

  明白了這些道理,確實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上,一定可以顯發佛性的作用,提升自己的心靈。真正體悟到佛性本自清淨、本自具足的道理,人生就會有源源不絕的自信與力量,愈走愈光明。

  佛法與教育(二十)

  于自由時報91.09.21(六)刊載

  佛經告訴我們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

  思惟種種的感受並非永久存在,

  即使得到也很快會失去,種種感受都是不實在、虛妄的。

  

  人是物質和精神的組合。物質屬于色法,就是指我們的身體;精神是指受、想、行、識。《心經》中提及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所謂五蘊,即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若能破除對此五法的執著,就能得解脫、自在。

  一般人執著身體爲實有,其實身體不過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組合而成,經由分析的方法,地大歸地、水大歸水、火大歸火、風大歸風,了知因緣和合的身體本爲幻有,本性即空,就破除了對身體、對色法的執著。

  而我們的心也是由受、想、行、識所組成的。受就是感受,每個人都有感受,卻認爲快樂的感受是實在的,爲了要追求種種感受,許多人不擇手段拼命去享受。看到別人擁有富貴、權勢,高高在上、很威風,自己沒有,就拼命去追求,不擇手段巧取豪奪,乃至去偷、去搶、綁票勒索,只希望滿足享樂的欲望。就是因爲不知道感受是虛妄的,所以爲此造下種種惡業。

  佛經告訴我們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思惟種種的感受並非永久存在,即使得到也很快會失去,種種感受都是不實在、虛妄的。了解這個道理,時時刻刻回光反照,便不爲感受所牽製,遠離所有苦厄,得到究竟解脫。所以透過佛法的教育,改變價值觀,自然能放下煩惱與執著,使人生處處光明、自在。

  佛法與教育(二十一)

  于自由時報91.09.24(二)刊載

  了解諸法虛妄不實,

  就不會執著,就能看破、放下,

  不再追求不實的假相,生命就能更踏實。

  

  所謂「法」就是諸法。例如茶幾、茶杯是一種法;男衆、女衆也是一種法。宇宙中凡是有名有相者皆稱爲「法」,佛法中提到萬法的觀念,即是含攝宇宙諸法。

  一般人因爲不了解法是空性、是假有,所以拼命巧取豪奪,拼命想占有,貪求不到,彼此之間因而産生嫉妒、排斥、仇恨,甚至引發戰爭,造成全世界的不安及混亂。佛法告訴我們,世間一切法離不開因成、相續、對待的假相,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。}

  所謂因成假,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。例如辦一場演講即是因緣和合,發起單位就是因,請法師來開示,還有講堂及來聽開示的大衆,這都是緣。等到時間過去,因緣散掉了,這個演講、開示就不存在了。所以一場演講是假有,其他一切法也都是因緣和合所組成的,相是假有,性是空性。

  了解諸法虛妄不實,就不會執著,就能看破、放下,不再追求不實的假相,生命就能更踏實。

  佛法與教育(二十二)

  于自由時報91.09.26(四)刊載

  明暗是相對的,

  相對的也就是假有,是虛妄不實的假相。

  

  從因成假、相續假、對待假叁方面來分析萬法,便能徹底了解萬法不實的道理;了解因成假,進一步要了解相續及對待假。

  相續假,世間一切法皆是相續的假相,以時間爲例,因爲有過去才有現在、有現在才有未來,這就是相續。例如:每天吃的稻米,因爲有過去的稻谷,才有現在的稻榖;因爲有現在的稻谷,才有未來的稻谷;而過去的稻榖也不是現在的稻榖,現在的稻榖也不是未來的稻榖,它只是相續的假相。

  對待假,如男、女,就是一種對待,假使這個世界通通是男衆,字典裏絕對找不出一個女字;相反地,如果這個世界通通是女衆,字典裏絕對找不出一個男字,因爲這是相對的。再舉例來說,白天、晚上也是一種相對。如臺灣現在是晚上,但美國現在就是白天;我們人類看到是晚上,能見度低,但有很多動物晚上看得一清二楚,對它們而言,人類的晚上等于是它們的白天,所以明暗也是虛妄不實的。現在把電燈一開,所處的地方就是很明亮;把電燈一關,馬上就黑漆漆的,所以明暗是相對的,相對的也就是假有,是虛妄不實的假相。

  佛法與教育(二十叁)

  于自由時報91.09.28(六)刊載

  所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

  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緣、淨因淨緣才能成就,

  這都要靠自己在每個當下努力。

  

  明白因成假、相續假、對待假這些道理,知道世間一切法都是假名、假相、假有,當下就能看破,看破就能放下,對于是非、善惡、名利、財色不再計較,心念不再追隨外境起伏,煩惱銷融;如此就能成就如來佛的智慧。

  一方面了知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因成假、對待假、相續假,能夠不執著。一方面悟到,既然是因成假,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,所以一切都要從因當中去努力,所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緣、淨因淨緣才能成就,這都要靠自己在每個當下努力。世間上絕對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,因爲…

《佛法與教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正信的佛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