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断的学习、实践,学业也一定能有所成就。
佛法与教育(九)
于自由时报91.08.24(六)刊载
闻、思、修三慧中的修慧,
是指依着佛陀所说的道理思惟落实。
闻、思、修三慧中的修慧,是指依着佛陀所说的道理思惟落实。
举例而言,人的烦恼痛苦,源自于「我执」,所以佛就讲「空」的道理来破除众生的执着,思惟空的道理,即是在落实修证。
思惟身体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;心由受、想、行、识所组成。一般人不了解,把四大假合的身体、变化无常的心念当作「我」,妄想分别,成了我执、我所;始终在颠倒执着当中,见不到本具的心性,因此无法契悟人生的真理。
佛陀教导大众用分析的方法破除我执。头发、指甲、骨头等坚硬的部份属于地大,地大就归地,不再起执着。体内的眼泪、汗水、血液等,属于液态,归于水大;身上的体温、热量,归于火大;而我们的出入息属于风大,与外在的空气性质相同,风大就归风。
外面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。以树木为例,树的表皮、枝干、花果等,属于地大;树里的水份属水大;另外,树木早上释放氧气、晚上释放二氧化碳,此即树的光合作用,这个就属于风大。树里面也有热量,所以才能藉由钻木来取火,热量就属火大。透过归类分析,树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组成。地归地、水归水、火归火、风归风,最后,外面所有一切,皆是假名、假相、假有,体性本空。
听法时,依此道理归类思惟便是思慧。常如是思惟,能想这念心和所想这个四大假合之理相应。就能破除我执,证得空性,得清凉、解脱自在便是修证。
佛法与教育(十)
于自由时报91.08.27(二)刊载
佛法的道理是可以运用在生活中,
和教育的确是密不可分。
佛法提到启发智慧的方法很多,目的都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,例如静坐思惟四大假合的道理,一旦心与理相应,便能破除执着开启智慧。分析身体与外面的物质,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,一但契悟此理,破除我执,悟到诸法空性,智慧自能开显。所以闻思修三慧能帮助我们契悟道理,明悟心性,在修行及学习上确实非常重要。
要增强记忆,同样要运用闻思修的道理。上课的时候,心要专注、不打妄想,对老师说的道理不仅要听闻,听闻了以后还要想一想,回想今天老师上课的内容,将它分析归类。想一遍、二遍、三遍……,这样经过思惟以后,这些道理就能融会于心中,内化为自己的观念。否则,心归心、书归书、理归理,始终是南猿北辙,没有办法契入道理。
明白此理,彻底实践闻、思、修三慧,在思的时候就能豁然贯通,马上就能了解书上的道理。将道理明白了,便始终不会遗忘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道理是可以运用在生活中,和教育的确是密不可分。
佛法与教育(十一)
于自由时报91.08.29(四)刊载
贤人、圣人与凡夫,仅在于心性迷悟的差别。
贤人、圣人与凡夫,仅在于心性迷悟的差别。契悟到诸法性空的道理,心与这个道理相应了,就称之为入理圣人,所以理的明悟与否非常重要。
直接从悟理入门是一种修习的法门,但一般人的心念较粗、根机较浅;道理很微细,心太粗,便无法直接契悟理。要慢慢地经过闻慧、思慧,不断的思虑把道理运用到生活中,经过持续的加功用行,静坐思惟,时节因缘具足便能豁然贯通。一次、二次、三次、四次……,经过闻慧、思慧、修慧不断的熏习,最后一定能有所收获。明白此理,便要运用我们这念心,落实道理的熏习与修行。
佛法,一是要明白我们的心在那里,契悟能听、能看的这念觉知。第二是要运用我们的心,运用了以后还要把心归回原点,安住在不动、清楚明白的这念心。归回原点,要时时保持正念,人在那里、心在那里。由此可知佛法和教育一样,在学习上都是有脉络可循、是贯通一至的学习观念。
佛法与教育(十二)
于自由时报91.08.31(六)刊载
佛陀教我们要透过闻、思、修三慧来修习佛法,
修行才能有所成就。
佛陀教我们要透过闻、思、修三慧来修习佛法,修行才能有所成就。儒家中孔子也是这么讲:「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」一个是学、一个是思。假使我们只知道学,不明白当中的道理,就是死记、硬记,这样子是不能融通的,对于道理始终不明白,自然也不清楚落实的方向。如果只思惟而不学习,眼高手低,空有满腹道理,没有办法把这个真理,运用到日常生活中,沦为空谈,也是不圆满。
就如同开车一样,只知道车子的性能、原理,始终不去学如何开、不去操作,就永远无法上路。学开车也有程度之分,只要学会驾驶的话,几个钟头也许就学会。如果在驾驶技术上要更了解,就要更上一层楼。不仅会驾驶,又了解车子的性能、原理,相信驾驶的技术,一定能百尺竿头再进步。所以不仅要学会原理,也要学习技术,事理兼具,学习才能专精,这正说明事理圆融的重要性。
佛法与教育(十三)
于自由时报91.09.02(二)刊载
佛法的道理,恒久不变,真实不虚,所以称之为真理。
佛法是一种真理。梁启超先生曾说:「佛法的真理,上智的人不得不信,因为上等智慧的人,就是要追求真理,佛法所说的就是人生的真理。」
人生的真理很多,家庭有家庭的道理;学校当中,老师和学生也有要遵循的道理;社会有社会的伦理道德,也有一些真理;国家有法律、制度,这也是真理,但是这一些道理并非绝对。因为这些道理,会随着时节因缘的不同而改变,制度会改变、家庭的伦理与道德也会改变。
佛法的道理,恒久不变,真实不虚,所以称之为真理。佛法,可分为三类: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义谛,任何一法皆不离俗谛、真谛与中道第一义谛。佛法当中提到「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」,俗谛是随顺时节因缘的不同,而有所变化;但在变化当中,真谛的道理,如缘起性空之理,并不随因缘变化而改变;中道第一义谛,本具不动的心性之理更是绝对不变。
每一个事情都有它的真相,真相就是它的真理,这些都要靠我们在实践佛法中,去契悟、领会。
佛法与教育(十四)
于自由时报91.09.05(四)刊载
佛陀教化弟子会依根机、因缘时节而有不同的教法。
佛陀教化弟子会依根机、因缘时节而有不同的教法。而弟子们常因佛陀启发式的教育而有所体悟,放下执着与习气,因此成道证果。例如佛陀的弟子罗〔目*侯〕罗尊者,在没有成道以前,常说谎骗人。有些居士想去礼拜供养佛、向佛请法,问罗〔目*侯〕罗佛陀现在在那里?佛陀若是在竹林精舍,罗〔目*侯〕罗便会故意说佛现在在灵鹫山,让这些居士东奔西跑,汗流浃背,却无法见到佛陀。
佛陀知道了罗
罗爱说谎的行为,想要教化他。一次托钵回来,佛就到精舍去教化罗
罗。罗
罗一见到佛就帮佛打了一盆洗脚水。在印度那个时代,佛和出家众都是打赤足,一到精舍里面一定要洗脚。佛洗完脚就问罗〔目*侯〕罗:「这盆洗脚水可不可以喝?」罗〔目*侯〕罗回答:「世尊,洗脚水这么脏,怎么可以喝?」佛借着这个机会说:「罗〔目*侯〕罗,你心中充满了愚痴、邪见,没有诚信,就和洗脚水一样,又混又浊。」
佛又叫罗〔目*侯〕罗把洗脚水倒掉。倒掉以后,佛又问:「这个洗脚盆可不可以装汤、装饭?」罗〔目*侯〕罗讲:「世尊,这个洗脚盆又脏又臭,是不能拿来装汤、装饭的。」释迦牟尼佛接着开示:「罗〔目*侯〕罗,你的心中充满欺瞒妄语,就如同这个洗脚盆一样,里面又脏又臭,没有戒、定、慧,无法接受出家众的善法。」罗〔目*侯〕罗听到佛这么说,心中真是惭愧忏悔,马上就能领悟佛陀所说的道理。
佛法与教育(十五)
于自由时报91.09.07(六)刊载
佛陀的智慧圆融,其教化都是深具启发性的。
经过佛陀的教导,罗〔目*侯〕罗心中充满了惭愧,佛陀看罗〔目*侯〕罗懂得悔过,马上进一步教导。用脚踢这个洗脚盆,使水盆倾覆。借着这个机会问罗〔目*侯〕罗:「你看这个脚盆,现在快坏掉了,该如何是好?」罗〔目*侯〕罗说道:「世尊,这洗脚盆是洗脚的用具,没有什么价值,就算是破掉、烂掉了,也不会令人不舍痛心。」佛陀说道:「罗〔目*侯〕罗,你的心中没有善法、都是恶法,缺乏诚信到处骗人。这种行为,就像坏掉的盆子,不会有人肯定你、关心你、护念你;现在谎言妄语的因,将来一定是堕落的果。」罗〔目*侯〕罗一听感到惊慌恐怖,立刻跪下来请佛慈悲开示。
佛便教诫他要修戒、定、慧,要修十善:不挑拨离间、不恶口、绮语、妄言;心中和谐、平静,无贪、瞋、痴;身不做杀、盗、淫等恶业。经常静坐思惟,检讨反省。改过之后的罗〔目*侯〕罗,依佛所教诲的法门用功,不久,便证得阿罗汉果。
由此可知,佛陀的智慧圆融,其教化都是深具启发性的。佛法是一种教化,这就是一种教育。如果明白这些道理,把佛法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,一定可以达到教育的成果。
佛法与教育(十六)
于自由时报91.09.10(二)刊载
佛陀善用启发式的教育,
藉由种种言喻,使弟子们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。
佛陀善用启发式的教育,藉由种种言喻,使弟子们了解做人处事的道理。如有一位善生长者生了大病,临终时跟儿子说:「我死了以后,你除了继承我的财产以外,还必须要礼拜六方。每天早上要穿干净的衣服,到房屋外面去拜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六方。」善生长者往生以后,他的儿子善生子,每天早上一早起来,就向六方各三拜。
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经过这个地方,看到善生子在拜六方,就问他拜六方是什么意思?善生子说:「我父亲往生前教我要每天拜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六方,我只…
《佛法与教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