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法与教育

  佛法与教育(一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06(二)刊载

  佛法是一种真理,从过去、现在到未来不曾变异。

  

  所谓佛法,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法。教导大众能得解脱,超凡入圣,由坏人变成好人,由好人变成贤人,由贤人变成圣人。

  不论天上、地狱都是佛法教化之处,即使众生堕入地狱,佛还是不舍一众生,到地狱里面去救度众生。例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方证菩提。」从这个角度来看,佛法是慈悲、平等、广大无有边际,佛的慈心广大包容一切,什么众生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化。

  佛法是一种真理,从过去、现在到未来不曾变异。研究佛陀的教法,能令众生超凡入圣,离苦得乐,对于人生非常重要而有意义;就如同人间甘露,润泽群生。从天文学、宇宙观,乃至于文学、哲学、医学、心理学……;范围含盖了各层面的广度,及融摄真常不变真理的深度,所以佛法是教育中的教育。

  佛法与教育(二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08(四)刊载

  佛陀透过身教、言教、境教、制教,以教化人心。

  

  所谓教育:教,就是教化;育有生育、养育、教育、训育之意。佛法教化大众由良而善,由善而贤,由贤而圣;从这个角度来看,佛法和教育确实是息息相关的。

  教育又分为: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、学校教育及各类社团的教育。就教化的功能而言,佛法便涵盖了以上的教育,而学校是培育人格发展之处,所以佛法更是和学校的教育不谋而和。谈到佛法与教育,最明显相关的便是学校教育。

  佛法有宗教的仪式、礼拜、供养、及信仰,表面上观察佛教和一般宗教团体一样,然而进一步的研究,便会发现,佛教除了这些宗教活动、宗教情操以外,还有佛法的内涵。这些内涵是转化人的性格及心灵的教育,非单指心理学、医学、或天文学等专门学术的范畴。

  佛陀透过身教、言教、境教、制教,以教化人心。运用佛法了解每件行为、事情背后的真理,对于佛法信受奉行,进而亲身体会佛法的利益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佛法和教育确实是息息相关的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三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10(六)刊载

  藉由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实践,

  让人人具足威仪,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内心,

  使身心皆庄重合宜,这也是一种教育。

  

  教育包含身教、言教、境教、制教;佛法当中的言教是指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,累积起来而成的经、律、论三藏。言教并非空泛的学说,而是将佛法的言论、思想付诸实行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不但将佛法的弘扬表现在说法上,而且以身作则落实佛法。所以佛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教义,蕴含无限的道理与智慧。

  儒家提到:「一言而为天下法,一行而为天下则。」圣人不随便讲话,每一句话,都值得每个人去遵行;一举一动,值得每个人去学习。佛是圣中之圣,觉者不随便乱语、乱行,所以佛的身教与言教,都值得每一个人学习。

  以身教的落实为例,佛经中提到,佛的弟子,乃至于一切圣者,行住坐卧都具足四威仪。四威仪指的是:「行如风」:走路的时候,犹如清风徐拂,自在安详;「坐如钟」:坐时身体保持端正,不随便东摇西摆、前弯后仰;「卧如弓」:睡觉时以右侧卧姿睡觉,又称为吉祥卧,能令身心安稳、夜无恶梦;「站如松」,我们站要有站相,挺立不轻浮、摇摆或歪斜,就像松树一般。

  藉由行住坐卧四威仪的实践,让人人具足威仪,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内心,使身心皆庄重合宜,这也是一种教育。

  佛法与教育(四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13(二)刊载

 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

  不仅行、住、坐、卧皆具足威仪,

  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。

  

  佛法教导众生,第一个就是告诉大众,行、住、坐、卧要有四威仪。在学校里,老师也会规劝学生,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轨范。这些都是一种教化,佛法与学校教育就此点来观察,方向是相同的,都是为了教化大众。

  学校老师要教化学生,不仅要教导道理,身行更要作学生的表率,言教与身教一致,教育才能成功。佛法也是如此的,不仅口说,身体更要力行,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体悟,才能教化大众如何修行。如果佛陀、乃至一般法师,讲是一回事、做又是一回事,表里不一,如此必定无法度化众生。老师上课会讲,能说会道,可是平日的私生活并不如法,所教导的学生在品德学业上,可能也得不到好的成效。所以不但要说到,而且要做到。能够做到就是身教。

 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不仅行、住、坐、卧皆具足威仪,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。由于能以身作则,亲身示范佛法的清净妙用,因此能摄受众生,使人改邪归正,转凡成圣,确实达到教育的最高目标。

  佛法与教育(五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13(二)刊载

 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

  不仅行、住、坐、卧皆具足威仪,

  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。

  

  佛法教导众生,第一个就是告诉大众,行、住、坐、卧要有四威仪。在学校里,老师也会规劝学生,言行举止要有一定的轨范。这些都是一种教化,佛法与学校教育就此点来观察,方向是相同的,都是为了教化大众。

  学校老师要教化学生,不仅要教导道理,身行更要作学生的表率,言教与身教一致,教育才能成功。佛法也是如此的,不仅口说,身体更要力行,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实的体悟,才能教化大众如何修行。如果佛陀、乃至一般法师,讲是一回事、做又是一回事,表里不一,如此必定无法度化众生。老师上课会讲,能说会道,可是平日的私生活并不如法,所教导的学生在品德学业上,可能也得不到好的成效。所以不但要说到,而且要做到。能够做到就是身教。

 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不仅行、住、坐、卧皆具足威仪,所说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实证体悟。由于能以身作则,亲身示范佛法的清净妙用,因此能摄受众生,使人改邪归正,转凡成圣,确实达到教育的最高目标。

  佛法与教育(六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15(四)刊载

  教育的成功,

  除了教导者的言教与身教,

  环境的教育也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。

  

  教育的成功,除了教导者的言教与身教,环境的教育也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。

  在现代都市中,生活的空间愈来愈狭隘,多是水泥、钢筋的建筑。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久待,难免觉得身心烦躁,因此一到假日,就会有许多人到郊外踏青,呼吸新鲜空气。由此可见,外在环境对身心有很大的影响。

  学校里面有清净、广大,乃至于安定的环境,在道场中也是一样。如果处于一个狭窄、骯脏、空气污染的环境中,身体一定会受影响,心中也会觉得烦躁不安,学习便会受到影响。如果道场不清净、不庄严,心中也会起烦恼,身心无法安定,很难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受用。

  在广大、安定的环境,心境会随之开阔,感觉身心愉快、平静,对于种种道理、学问更能思惟通达。学校、道场中对环境、绿地的规画,都是为了藉外在清净的因缘,来启发、养成健康的身心。由此可知,佛法与教育在施教的方式与目的上,是一致的。

  佛法与教育(七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20(二)刊载

  在僧团中思想也要一致,以佛的思想为思想。

  佛法中提到八正道,首要为正见。

  

  六和敬当中「戒和同修」、「见和同解」、「利和同均」。以「戒和同修」而言,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佛陀的教化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;沙弥、沙弥尼、比丘、比丘尼、居士都有该遵守的戒律。

  学校的校规也是如此,师生都有该遵守的规定。若不遵守校规,学校的秩序便会混乱。而佛法中有出家及在家四众弟子,如果没有戒法来规范,大众的言行也会失去准则。所以每个人都能奉行戒律,道场才有纪律,才能树立僧团的良好形象。

  其次,在僧团中思想也要一致,所谓「见和同解」,以佛的思想为思想。佛法中提到八正道,首要为正见。如果一个道场有邪知邪见,便会混乱难以管理。相对于学校,假使校园中有了邪知邪见,无论是老师或学生,都不能安定,所以一致的知见也非常重要。

  「利和同均」,是指对钱财的管理使用能均和,「十方来十方去」,道场中的财物都是十方大众的供养,当归常住与大众统一运用。所有的衣食住行,不能有高低之分,等同于政府的社会政策及福利,是大众所共同均享,这些规定都适合应用于现在的教育。

  佛法在三千多年前,推行六和敬应用于僧团,这个制度本身即包含教育的道理。如果学校里面,依据这些道理来实践,学校一定会安定,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成效。

  佛法与教育(八)

  于自由时报91.08.22(四)刊载

  佛法中修学的方式,

  是运用闻、思、修三慧,达到开悟的心境。

  

  佛法中修学的方式,是运用闻、思、修三慧,达到开悟的心境。这三种智慧,在学校或任何学习的因缘,都是一种不变的真理。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本着这三个大原则来修行,一定能有所成就。

  闻慧;佛陀说法,弟子听法,就是「闻」。闻要专注,不能东张西望、打妄想,人在那里心在那里。听闻的道理,经过思考,想一遍、二遍、三遍……,不断的重虑缘真,归纳、分析,就是思慧。假使不经思惟,虽然当场听得很有意义,经过一段时间,便会遗忘。所以听闻的道理必需藉由思考,这些道理才能生根落实。

  修慧;佛陀教育弟子,应机施教,因修习的根器不同,分成上根、中根、下根。如果是善根利智之人在听法的当下,便具足闻思修这三种智慧,很快就能开悟证果;若是中下的根机,只要循序渐进,不断将道理实践落实,也一定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,最后终能成就道果。

  修行,落实闻思修三慧以成就道业,学生在学习课业的过程中,能依据闻慧、思慧、修慧这三个步骤,不…

《佛法与教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正信的佛法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