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法與教育

  佛法與教育(一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06(二)刊載

  佛法是一種真理,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不曾變異。

  

  所謂佛法,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教法。教導大衆能得解脫,超凡入聖,由壞人變成好人,由好人變成賢人,由賢人變成聖人。

  不論天上、地獄都是佛法教化之處,即使衆生墮入地獄,佛還是不舍一衆生,到地獄裏面去救度衆生。例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大願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衆生度盡方證菩提。」從這個角度來看,佛法是慈悲、平等、廣大無有邊際,佛的慈心廣大包容一切,什麼衆生都能夠接受佛陀的教化。

  佛法是一種真理,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不曾變異。研究佛陀的教法,能令衆生超凡入聖,離苦得樂,對于人生非常重要而有意義;就如同人間甘露,潤澤群生。從天文學、宇宙觀,乃至于文學、哲學、醫學、心理學……;範圍含蓋了各層面的廣度,及融攝真常不變真理的深度,所以佛法是教育中的教育。

  佛法與教育(二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08(四)刊載

  佛陀透過身教、言教、境教、製教,以教化人心。

  

  所謂教育:教,就是教化;育有生育、養育、教育、訓育之意。佛法教化大衆由良而善,由善而賢,由賢而聖;從這個角度來看,佛法和教育確實是息息相關的。

  教育又分爲:家庭教育、社會教育、學校教育及各類社團的教育。就教化的功能而言,佛法便涵蓋了以上的教育,而學校是培育人格發展之處,所以佛法更是和學校的教育不謀而和。談到佛法與教育,最明顯相關的便是學校教育。

  佛法有宗教的儀式、禮拜、供養、及信仰,表面上觀察佛教和一般宗教團體一樣,然而進一步的研究,便會發現,佛教除了這些宗教活動、宗教情操以外,還有佛法的內涵。這些內涵是轉化人的性格及心靈的教育,非單指心理學、醫學、或天文學等專門學術的範疇。

  佛陀透過身教、言教、境教、製教,以教化人心。運用佛法了解每件行爲、事情背後的真理,對于佛法信受奉行,進而親身體會佛法的利益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佛法和教育確實是息息相關的。

  佛法與教育(叁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10(六)刊載

  藉由行住坐臥四威儀的實踐,

  讓人人具足威儀,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內心,

  使身心皆莊重合宜,這也是一種教育。

  

  教育包含身教、言教、境教、製教;佛法當中的言教是指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法,累積起來而成的經、律、論叁藏。言教並非空泛的學說,而是將佛法的言論、思想付諸實行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不但將佛法的弘揚表現在說法上,而且以身作則落實佛法。所以佛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教義,蘊含無限的道理與智慧。

  儒家提到:「一言而爲天下法,一行而爲天下則。」聖人不隨便講話,每一句話,都值得每個人去遵行;一舉一動,值得每個人去學習。佛是聖中之聖,覺者不隨便亂語、亂行,所以佛的身教與言教,都值得每一個人學習。

  以身教的落實爲例,佛經中提到,佛的弟子,乃至于一切聖者,行住坐臥都具足四威儀。四威儀指的是:「行如風」:走路的時候,猶如清風徐拂,自在安詳;「坐如鍾」:坐時身體保持端正,不隨便東搖西擺、前彎後仰;「臥如弓」:睡覺時以右側臥姿睡覺,又稱爲吉祥臥,能令身心安穩、夜無惡夢;「站如松」,我們站要有站相,挺立不輕浮、搖擺或歪斜,就像松樹一般。

  藉由行住坐臥四威儀的實踐,讓人人具足威儀,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內心,使身心皆莊重合宜,這也是一種教育。

  佛法與教育(四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13(二)刊載

 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

  不僅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具足威儀,

  所說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實證體悟。

  

  佛法教導衆生,第一個就是告訴大衆,行、住、坐、臥要有四威儀。在學校裏,老師也會規勸學生,言行舉止要有一定的軌範。這些都是一種教化,佛法與學校教育就此點來觀察,方向是相同的,都是爲了教化大衆。

  學校老師要教化學生,不僅要教導道理,身行更要作學生的表率,言教與身教一致,教育才能成功。佛法也是如此的,不僅口說,身體更要力行,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實的體悟,才能教化大衆如何修行。如果佛陀、乃至一般法師,講是一回事、做又是一回事,表裏不一,如此必定無法度化衆生。老師上課會講,能說會道,可是平日的私生活並不如法,所教導的學生在品德學業上,可能也得不到好的成效。所以不但要說到,而且要做到。能夠做到就是身教。

 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不僅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具足威儀,所說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實證體悟。由于能以身作則,親身示範佛法的清淨妙用,因此能攝受衆生,使人改邪歸正,轉凡成聖,確實達到教育的最高目標。

  佛法與教育(五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13(二)刊載

 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

  不僅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具足威儀,

  所說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實證體悟。

  

  佛法教導衆生,第一個就是告訴大衆,行、住、坐、臥要有四威儀。在學校裏,老師也會規勸學生,言行舉止要有一定的軌範。這些都是一種教化,佛法與學校教育就此點來觀察,方向是相同的,都是爲了教化大衆。

  學校老師要教化學生,不僅要教導道理,身行更要作學生的表率,言教與身教一致,教育才能成功。佛法也是如此的,不僅口說,身體更要力行,才能在佛法中得到真實的體悟,才能教化大衆如何修行。如果佛陀、乃至一般法師,講是一回事、做又是一回事,表裏不一,如此必定無法度化衆生。老師上課會講,能說會道,可是平日的私生活並不如法,所教導的學生在品德學業上,可能也得不到好的成效。所以不但要說到,而且要做到。能夠做到就是身教。

 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不僅行、住、坐、臥皆具足威儀,所說的法也都是自己的實證體悟。由于能以身作則,親身示範佛法的清淨妙用,因此能攝受衆生,使人改邪歸正,轉凡成聖,確實達到教育的最高目標。

  佛法與教育(六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15(四)刊載

  教育的成功,

  除了教導者的言教與身教,

  環境的教育也是影響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。

  

  教育的成功,除了教導者的言教與身教,環境的教育也是影響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。

  在現代都市中,生活的空間愈來愈狹隘,多是水泥、鋼筋的建築。人在這樣的環境中久待,難免覺得身心煩躁,因此一到假日,就會有許多人到郊外踏青,呼吸新鮮空氣。由此可見,外在環境對身心有很大的影響。

  學校裏面有清淨、廣大,乃至于安定的環境,在道場中也是一樣。如果處于一個狹窄、骯髒、空氣汙染的環境中,身體一定會受影響,心中也會覺得煩躁不安,學習便會受到影響。如果道場不清淨、不莊嚴,心中也會起煩惱,身心無法安定,很難體會到佛法的真實受用。

  在廣大、安定的環境,心境會隨之開闊,感覺身心愉快、平靜,對于種種道理、學問更能思惟通達。學校、道場中對環境、綠地的規畫,都是爲了藉外在清淨的因緣,來啓發、養成健康的身心。由此可知,佛法與教育在施教的方式與目的上,是一致的。

  佛法與教育(七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20(二)刊載

  在僧團中思想也要一致,以佛的思想爲思想。

  佛法中提到八正道,首要爲正見。

  

  六和敬當中「戒和同修」、「見和同解」、「利和同均」。以「戒和同修」而言,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佛陀的教化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;沙彌、沙彌尼、比丘、比丘尼、居士都有該遵守的戒律。

  學校的校規也是如此,師生都有該遵守的規定。若不遵守校規,學校的秩序便會混亂。而佛法中有出家及在家四衆弟子,如果沒有戒法來規範,大衆的言行也會失去准則。所以每個人都能奉行戒律,道場才有紀律,才能樹立僧團的良好形象。

  其次,在僧團中思想也要一致,所謂「見和同解」,以佛的思想爲思想。佛法中提到八正道,首要爲正見。如果一個道場有邪知邪見,便會混亂難以管理。相對于學校,假使校園中有了邪知邪見,無論是老師或學生,都不能安定,所以一致的知見也非常重要。

  「利和同均」,是指對錢財的管理使用能均和,「十方來十方去」,道場中的財物都是十方大衆的供養,當歸常住與大衆統一運用。所有的衣食住行,不能有高低之分,等同于政府的社會政策及福利,是大衆所共同均享,這些規定都適合應用于現在的教育。

  佛法在叁千多年前,推行六和敬應用于僧團,這個製度本身即包含教育的道理。如果學校裏面,依據這些道理來實踐,學校一定會安定,而且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成效。

  佛法與教育(八)

  于自由時報91.08.22(四)刊載

  佛法中修學的方式,

  是運用聞、思、修叁慧,達到開悟的心境。

  

  佛法中修學的方式,是運用聞、思、修叁慧,達到開悟的心境。這叁種智慧,在學校或任何學習的因緣,都是一種不變的真理。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本著這叁個大原則來修行,一定能有所成就。

  聞慧;佛陀說法,弟子聽法,就是「聞」。聞要專注,不能東張西望、打妄想,人在那裏心在那裏。聽聞的道理,經過思考,想一遍、二遍、叁遍……,不斷的重慮緣真,歸納、分析,就是思慧。假使不經思惟,雖然當場聽得很有意義,經過一段時間,便會遺忘。所以聽聞的道理必需藉由思考,這些道理才能生根落實。

  修慧;佛陀教育弟子,應機施教,因修習的根器不同,分成上根、中根、下根。如果是善根利智之人在聽法的當下,便具足聞思修這叁種智慧,很快就能開悟證果;若是中下的根機,只要循序漸進,不斷將道理實踐落實,也一定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,最後終能成就道果。

  修行,落實聞思修叁慧以成就道業,學生在學習課業的過程中,能依據聞慧、思慧、修慧這叁個步驟,不…

《佛法與教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正信的佛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