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斷的學習、實踐,學業也一定能有所成就。
佛法與教育(九)
于自由時報91.08.24(六)刊載
聞、思、修叁慧中的修慧,
是指依著佛陀所說的道理思惟落實。
聞、思、修叁慧中的修慧,是指依著佛陀所說的道理思惟落實。
舉例而言,人的煩惱痛苦,源自于「我執」,所以佛就講「空」的道理來破除衆生的執著,思惟空的道理,即是在落實修證。
思惟身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;心由受、想、行、識所組成。一般人不了解,把四大假合的身體、變化無常的心念當作「我」,妄想分別,成了我執、我所;始終在顛倒執著當中,見不到本具的心性,因此無法契悟人生的真理。
佛陀教導大衆用分析的方法破除我執。頭發、指甲、骨頭等堅硬的部份屬于地大,地大就歸地,不再起執著。體內的眼淚、汗水、血液等,屬于液態,歸于水大;身上的體溫、熱量,歸于火大;而我們的出入息屬于風大,與外在的空氣性質相同,風大就歸風。
外面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。以樹木爲例,樹的表皮、枝幹、花果等,屬于地大;樹裏的水份屬水大;另外,樹木早上釋放氧氣、晚上釋放二氧化碳,此即樹的光合作用,這個就屬于風大。樹裏面也有熱量,所以才能藉由鑽木來取火,熱量就屬火大。透過歸類分析,樹也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假合組成。地歸地、水歸水、火歸火、風歸風,最後,外面所有一切,皆是假名、假相、假有,體性本空。
聽法時,依此道理歸類思惟便是思慧。常如是思惟,能想這念心和所想這個四大假合之理相應。就能破除我執,證得空性,得清涼、解脫自在便是修證。
佛法與教育(十)
于自由時報91.08.27(二)刊載
佛法的道理是可以運用在生活中,
和教育的確是密不可分。
佛法提到啓發智慧的方法很多,目的都是爲了破除衆生的執著,例如靜坐思惟四大假合的道理,一旦心與理相應,便能破除執著開啓智慧。分析身體與外面的物質,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,一但契悟此理,破除我執,悟到諸法空性,智慧自能開顯。所以聞思修叁慧能幫助我們契悟道理,明悟心性,在修行及學習上確實非常重要。
要增強記憶,同樣要運用聞思修的道理。上課的時候,心要專注、不打妄想,對老師說的道理不僅要聽聞,聽聞了以後還要想一想,回想今天老師上課的內容,將它分析歸類。想一遍、二遍、叁遍……,這樣經過思惟以後,這些道理就能融會于心中,內化爲自己的觀念。否則,心歸心、書歸書、理歸理,始終是南猿北轍,沒有辦法契入道理。
明白此理,徹底實踐聞、思、修叁慧,在思的時候就能豁然貫通,馬上就能了解書上的道理。將道理明白了,便始終不會遺忘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道理是可以運用在生活中,和教育的確是密不可分。
佛法與教育(十一)
于自由時報91.08.29(四)刊載
賢人、聖人與凡夫,僅在于心性迷悟的差別。
賢人、聖人與凡夫,僅在于心性迷悟的差別。契悟到諸法性空的道理,心與這個道理相應了,就稱之爲入理聖人,所以理的明悟與否非常重要。
直接從悟理入門是一種修習的法門,但一般人的心念較粗、根機較淺;道理很微細,心太粗,便無法直接契悟理。要慢慢地經過聞慧、思慧,不斷的思慮把道理運用到生活中,經過持續的加功用行,靜坐思惟,時節因緣具足便能豁然貫通。一次、二次、叁次、四次……,經過聞慧、思慧、修慧不斷的熏習,最後一定能有所收獲。明白此理,便要運用我們這念心,落實道理的熏習與修行。
佛法,一是要明白我們的心在那裏,契悟能聽、能看的這念覺知。第二是要運用我們的心,運用了以後還要把心歸回原點,安住在不動、清楚明白的這念心。歸回原點,要時時保持正念,人在那裏、心在那裏。由此可知佛法和教育一樣,在學習上都是有脈絡可循、是貫通一至的學習觀念。
佛法與教育(十二)
于自由時報91.08.31(六)刊載
佛陀教我們要透過聞、思、修叁慧來修習佛法,
修行才能有所成就。
佛陀教我們要透過聞、思、修叁慧來修習佛法,修行才能有所成就。儒家中孔子也是這麼講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一個是學、一個是思。假使我們只知道學,不明白當中的道理,就是死記、硬記,這樣子是不能融通的,對于道理始終不明白,自然也不清楚落實的方向。如果只思惟而不學習,眼高手低,空有滿腹道理,沒有辦法把這個真理,運用到日常生活中,淪爲空談,也是不圓滿。
就如同開車一樣,只知道車子的性能、原理,始終不去學如何開、不去操作,就永遠無法上路。學開車也有程度之分,只要學會駕駛的話,幾個鍾頭也許就學會。如果在駕駛技術上要更了解,就要更上一層樓。不僅會駕駛,又了解車子的性能、原理,相信駕駛的技術,一定能百尺竿頭再進步。所以不僅要學會原理,也要學習技術,事理兼具,學習才能專精,這正說明事理圓融的重要性。
佛法與教育(十叁)
于自由時報91.09.02(二)刊載
佛法的道理,恒久不變,真實不虛,所以稱之爲真理。
佛法是一種真理。梁啓超先生曾說:「佛法的真理,上智的人不得不信,因爲上等智慧的人,就是要追求真理,佛法所說的就是人生的真理。」
人生的真理很多,家庭有家庭的道理;學校當中,老師和學生也有要遵循的道理;社會有社會的倫理道德,也有一些真理;國家有法律、製度,這也是真理,但是這一些道理並非絕對。因爲這些道理,會隨著時節因緣的不同而改變,製度會改變、家庭的倫理與道德也會改變。
佛法的道理,恒久不變,真實不虛,所以稱之爲真理。佛法,可分爲叁類: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義谛,任何一法皆不離俗谛、真谛與中道第一義谛。佛法當中提到「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」,俗谛是隨順時節因緣的不同,而有所變化;但在變化當中,真谛的道理,如緣起性空之理,並不隨因緣變化而改變;中道第一義谛,本具不動的心性之理更是絕對不變。
每一個事情都有它的真相,真相就是它的真理,這些都要靠我們在實踐佛法中,去契悟、領會。
佛法與教育(十四)
于自由時報91.09.05(四)刊載
佛陀教化弟子會依根機、因緣時節而有不同的教法。
佛陀教化弟子會依根機、因緣時節而有不同的教法。而弟子們常因佛陀啓發式的教育而有所體悟,放下執著與習氣,因此成道證果。例如佛陀的弟子羅〔目*侯〕羅尊者,在沒有成道以前,常說謊騙人。有些居士想去禮拜供養佛、向佛請法,問羅〔目*侯〕羅佛陀現在在那裏?佛陀若是在竹林精舍,羅〔目*侯〕羅便會故意說佛現在在靈鹫山,讓這些居士東奔西跑,汗流浃背,卻無法見到佛陀。
佛陀知道了羅
羅愛說謊的行爲,想要教化他。一次托缽回來,佛就到精舍去教化羅
羅。羅
羅一見到佛就幫佛打了一盆洗腳水。在印度那個時代,佛和出家衆都是打赤足,一到精舍裏面一定要洗腳。佛洗完腳就問羅〔目*侯〕羅:「這盆洗腳水可不可以喝?」羅〔目*侯〕羅回答:「世尊,洗腳水這麼髒,怎麼可以喝?」佛借著這個機會說:「羅〔目*侯〕羅,你心中充滿了愚癡、邪見,沒有誠信,就和洗腳水一樣,又混又濁。」
佛又叫羅〔目*侯〕羅把洗腳水倒掉。倒掉以後,佛又問:「這個洗腳盆可不可以裝湯、裝飯?」羅〔目*侯〕羅講:「世尊,這個洗腳盆又髒又臭,是不能拿來裝湯、裝飯的。」釋迦牟尼佛接著開示:「羅〔目*侯〕羅,你的心中充滿欺瞞妄語,就如同這個洗腳盆一樣,裏面又髒又臭,沒有戒、定、慧,無法接受出家衆的善法。」羅〔目*侯〕羅聽到佛這麼說,心中真是慚愧忏悔,馬上就能領悟佛陀所說的道理。
佛法與教育(十五)
于自由時報91.09.07(六)刊載
佛陀的智慧圓融,其教化都是深具啓發性的。
經過佛陀的教導,羅〔目*侯〕羅心中充滿了慚愧,佛陀看羅〔目*侯〕羅懂得悔過,馬上進一步教導。用腳踢這個洗腳盆,使水盆傾覆。借著這個機會問羅〔目*侯〕羅:「你看這個腳盆,現在快壞掉了,該如何是好?」羅〔目*侯〕羅說道:「世尊,這洗腳盆是洗腳的用具,沒有什麼價值,就算是破掉、爛掉了,也不會令人不舍痛心。」佛陀說道:「羅〔目*侯〕羅,你的心中沒有善法、都是惡法,缺乏誠信到處騙人。這種行爲,就像壞掉的盆子,不會有人肯定你、關心你、護念你;現在謊言妄語的因,將來一定是墮落的果。」羅〔目*侯〕羅一聽感到驚慌恐怖,立刻跪下來請佛慈悲開示。
佛便教誡他要修戒、定、慧,要修十善:不挑撥離間、不惡口、绮語、妄言;心中和諧、平靜,無貪、瞋、癡;身不做殺、盜、淫等惡業。經常靜坐思惟,檢討反省。改過之後的羅〔目*侯〕羅,依佛所教誨的法門用功,不久,便證得阿羅漢果。
由此可知,佛陀的智慧圓融,其教化都是深具啓發性的。佛法是一種教化,這就是一種教育。如果明白這些道理,把佛法的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,一定可以達到教育的成果。
佛法與教育(十六)
于自由時報91.09.10(二)刊載
佛陀善用啓發式的教育,
藉由種種言喻,使弟子們了解做人處事的道理。
佛陀善用啓發式的教育,藉由種種言喻,使弟子們了解做人處事的道理。如有一位善生長者生了大病,臨終時跟兒子說:「我死了以後,你除了繼承我的財産以外,還必須要禮拜六方。每天早上要穿幹淨的衣服,到房屋外面去拜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六方。」善生長者往生以後,他的兒子善生子,每天早上一早起來,就向六方各叁拜。
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經過這個地方,看到善生子在拜六方,就問他拜六方是什麼意思?善生子說:「我父親往生前教我要每天拜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六方,我只…
《佛法與教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