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成就法。如果因緣不和合,縱使有因,有種種智慧、才能,身體也很健康,可是外緣不具足,時節因緣未到,什麼事都無法成就。所以一個是因,一個是緣,凡事都要因緣具足,因緣成熟,才能成就。
中谛之介說(十九)
于自由時報91.12.17(二)刊載
人人都有佛性,但要想成道、成佛,還是必須自己發心修行,這念發心即是「因」。以出家衆來說,修行首先要跟隨一位正知正見的師父,還要依止一個道場,這個道場不僅能提供修行人吃的、住的、穿的,基本生活所需;也有正知正見的同參道友,這就是具足了「緣」,善因善緣具足,個人道業便能成就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的師父及同參道友,生活也很匮乏、不安穩,要想修行有所成就,便很困難。
修行需要因緣具足,世間上做任何事也是一樣。譬如,學生希望學業成就,將來能大學畢業、讀博士,自己有了這個願心,即是具足了因。雖然因具足,可是緣不好,家庭經濟不好,而且學校校風、環境、老師都很差,學業便難有所成,此即是因緣不具足。相反的,對于學業有很大的願心,家庭經濟不錯,學校裏面的學風、老師、同學都很好,一切因緣具足,便能學有所成。
所以,佛法中強調「未成佛道、先結人緣」,明白了這些道理,將真理應用于生活中,廣結善緣,以自己的願心爲因,配合外在的善緣,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就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)
于自由時報91.12.19(四)刊載
《中論》中提到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所有一切法,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是因緣和合、仗因托緣所生。「我說即是空」,既是因緣所生,代表世間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獨立存在,所有一切法都是空、都是假,只是一種假名、假相而已,不但人的色身如此,連動物、植物,都離不開這個空性的真理。
舉例而言:譬如在氣候好、雨水少、土質肥沃的甲鄉鎮種木瓜,一棵樹可以長出七、八十個又香又甜的果實。如果把木瓜樹種移到乙鄉鎮,雖然是同一批品種,但假設這個鄉鎮多雨,木瓜樹在潮濕的地方不容易生長,又恰巧土地較貧瘠,氣候也不好,因緣不和合,外緣不具足,結的果實少、品質也不好。同一品種的木瓜樹,在甲鄉鎮産量多又好,在乙鄉鎮卻不好,這正說明所有一切法皆是仗因托緣所生。
所以,世間上沒有任何一樣事物是獨立存在的,我們這個世界,人與人之間、人與物之間、物與物之間,都是仗因托緣。因此,要成就任何事情,都必須因緣和合,能夠具足善因善緣,無論事業或道業都一定能成就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一)
于自由時報91.12.21(六)刊載
世間上所有事物,都是仗因托緣而成;有生必有滅,因緣和合而生,緣盡複滅。一切法皆是緣起緣滅、生滅的假相,只有名稱、形相,而無實體,所以是空性,既是空性便不要執著。佛法中提到叁假觀──因成假、對待假、相續假,運用叁假觀來分析萬法,便可了解空性、假有的真理。
因成假,是指一切事物皆爲因緣和合所生,無法獨立存在,因此皆是假相。
對待假,是指相對待的假相;譬如有晚上,才有白天,有明才有暗;如果沒有晚上,白天這個名詞也不能成立。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明暗、內外、正邪、善惡,都是相對的境界,既是相對,也是假有、假相。
相續假,指世間萬法都是相續而成的假相。例如,時間是由過去、現在和未來所構成,無論是一天、一個月或一年,都是每分每秒相續所組成的,仔細分析起來,並沒有任何一段時間是永遠停留、不會消逝的,也都是假有、假相。
天臺宗祖師慧文大師見《中論》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的道理而開悟,就是悟到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,萬事萬物,體是空性、相是假有。最後不執著空、不執著假,契入中道實相,契悟當下不生不滅、清清楚楚、無量壽、無量光的這念心,悟到如來的智慧、如來的妙心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二)
于自由時報91.12.24(二)刊載
中道是思想,也是實相;思想是屬于理論的部分,實相是屬于修證的部分。我們不僅要了解中道的道理,還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,能動、能靜,靜中養成,動中磨練,這就是中道的修證。
了解中道思想,進一步要體悟中道實相,落實修證。中道不僅是一個名詞、理論、思想,還必須在生活中實踐,體會到這念心人人本俱,都有良知良能,把這些道理明白了,心自然而然能安定下來。能夠能夠作主照顧自己的心,便能照顧大衆。實現中道,生命一定很有意義與價值。
反之,如果無法體會中道,心便很難安定下來,總是想要往外攀求。物質生活很有限,人的妄想與欲望卻無有窮盡,以有限的物質要滿足無窮盡的欲望,是很困難的事。中國有一句俗話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」,如果不懂得善調這一念心,追隨著欲望與妄想,將會把我們帶入煩惱當中,帶到地獄、惡鬼、畜生叁塗惡道中;相反的,如果能夠主宰自己這念心,心能作主,不隨順妄想與欲望,就能得到智慧、光明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叁)
于自由時報91.12.26(四)刊載
俗語說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。水是一個譬喻,指我們的心水,譬如一條載滿寶物的船開到海裏,准備要到達對岸,如果海面風平浪靜,沒有波濤洶湧,水就能載舟,我們的生命、財産,就能達到最安全的地方。相反的,這艘船開到海中,忽然狂風大作,波浪大起,馬上就會翻船,生命財産就會被海水覆滅,這便是水能覆舟。這一念心,如同海水,如果是善念,就能夠通往光明的地方;如果是惡念,將來就會愈來愈黑暗。
在佛法當中,把善分成「假觀善」、「真空善」、「中道第一義善」叁種層次,其中「中道第一義善」是最高的善。世間的善法屬于「假觀善」,因爲世間法會隨著民情風俗、時間、因緣的不同,對善有不同的解釋。譬如有一些風俗習慣在本國認爲是善法,在國外不一定是善法;在國外是善法,在本國卻可能行不通。世間的善法會隨時間、空間的變化而改變,善法的定義無法恒久不變,所以是假相。雖然是假相,還是要去做,因爲修善能利益許多人,藉種種因緣廣修善法,修善而不執著一切善,就能契入中道實相的境界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四)
于自由時報91.12.28(六)刊載
「真空善」是指悟到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隨緣變異,本無實有,體是空性的道理,就能放下執著得到解脫,成就聲聞緣覺聖者的果報。然而這種果報只能自利,很難利益衆生,因爲心住在真空中,沒有出來度衆的願心。菩薩了解這個道理,以大慈悲心度化衆生,建立因緣、運用因緣、不住因緣;觀空不住空,便能契入中道實相。中道實相是指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一念心,不著空、有;不礙空、有;在空、有當中來去自在。安住當下這一念心,這念心能作主不動,當下即是清淨心、智慧心;就能自在于空、有。
佛法有理、有事;理就是理體,即是真空妙有的這念心性;事就是要作主,要清楚明白。能具足理和事,就能契入中道,中道是佛法中最高的層次,是如來的智慧;從假觀善、真空善到中道第一義善,了解善法的層次,修行便有依循的方向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五)
于自由時報91.12.31(二)刊載
佛法的道理廣大淵博,然而皆不離空、假、中叁觀,用空、假、中,體現萬法真實的義理,有其絕對的意義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所謂假觀成就一切法,要在世間上成就一切善法,必須運用假有,創造緣起,如果離開假有,便無法成就度化衆生的因緣,也無法弘揚佛法,這便是俗谛。所以中道第一義谛,也不能離開假有、俗谛。
任何事都是衆緣和合而成,必須要靠大衆協助共同完成,單靠個人是無法成功的。如果錯解成功是自己獨力所創,雖然成就一切法,卻已在假有中産生了執著,做了功德,卻始終落入功德相,永遠也得不到解脫。譬如一個主管,沒有底下的員工,也沒有辦法建功立業,所以個人的成就也是大衆的成就,要把功德、好事歸大衆,功德讓大衆來分享,壞事要懂得反躬自省。如此不僅廣結善緣,而且透過不斷檢討反省,自己的品德道業才能得到提升。
一般人所說不居功、不诿過,就是不執著。如果能本著這道理來做人做事,成一切法,而不執一切法,一定能得到大衆的肯定,成就功德道業,人生就能愈走愈光明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六)
于自由時報92.01.02(四)刊載
俗谛,成一切法。真谛,泯一切法,觀一切法皆空性,即是真空。了解一切法,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緣盡即滅,時刻變異,並非永恒,體是空性的道理,就能不執著、不我慢。觀空是一個方便的法,「觀」便是透過思惟、分析,體達一切法皆是空性,便能破除衆生的執著。然而,這念心本是空性,不要另外再觀想一個空,再觀一個空相,就是空上加空、重床疊架,永遠不能體悟心性的真空。
體悟到空性,這念心更進一步要不住空、也不住假有,保持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,就是中道第一義谛,就是中道善,這是最高的善法。因爲中道不著空、不著有,運用萬法而不執著萬法,不論空、有,都不離當下這念心。
這念心本自具足神通智慧、功德與妙有,一旦執著假有,就障礙我們發揮這念心的妙用。所以中谛,就是不執著空、不執著有,這念心始終作主、清楚明白,便能顯發本具的性德,體現無量無邊的智慧與慈悲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七)
于自由時報92.01.04(六)刊載
這念心具足一切神通智慧、功德妙用,所謂「放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退藏于密。」這念心無遠弗屆、沒有障礙,不論遠近都能産生感應。只因衆生有種種執著、妄想,因而産生障礙,使本具的智慧、功德無法顯現。
舉例來講,譬如說有親人離開家鄉,到外地去,在家鄉的親人心裏始終放不下,每天都在挂念對方的身體健康、衣食住行,甚至于他的學業、事業。想念久了,忽然一天夢到對方生病了。第二天電話聯系確認,對方果真身體不適。由此便可印證我們這念心,確實是無遠弗屆,只要心念專注,沒有煩惱妄想便能有所感通。衆生只因有種種的執著、煩惱,所以産生了障礙。
因此,佛法教導大衆要化除心當中的執著煩惱,沒有執著,心中便沒有障礙,自性的功德顯現,就能契悟到中道實相之理。
中谛之介說(二十八)
于自由時報92.01.11(六)刊載
了解中道第一義谛的思想後,更進一步就是要去實踐。將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確實做到人在哪裏、心在哪裏;即說即了、即做即了,心中無有挂礙。如同釋迦牟尼佛說了無量無邊的佛法,到最後說自己沒有說一句佛法;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,卻說自己沒有度一個衆生。這正啓示大衆,最後所有一切都要歸于無言無說,不可思、不可議這一念心,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人的一生從生至死,到了臨終的時候甚麼也帶不走,假使平時能夠安住在正念,安住在中道這一念心上,到什麼地方都能夠逢凶化吉,遇難呈祥。佛經當中提到「心淨國土淨」,這一念心清淨了,所處的這一個地方就是淨土;「心安國土安」,心安定了,整個社會自然就會安定;「心平世界平」,心達到平等一如的境界,全世界便充滿了和平,沒有戰亂。
所以佛法的道理,確確實實是人生的真理,可以救人、也可以救世,可以自利又可以利他。每一位修行學佛的人,如果能肯定聽聞佛法是一個福報,是一件大功德,便能繼續發長遠心、發精進心,契悟到人生中至高無上的真理。
《中谛之介說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