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谛之介说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活确实很有意义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)

  于自由时报91.11.26(二)刊载

  这念心性含生本具,真空妙有。孔子曾说:「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;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」一般人解释此句为,孔子自谦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。就佛法中来讲,孔子是很有智慧的圣人,「空空如也」,圣人之心至诚无妄,这一念心什么念头都没有,无念即是真空,真空中又能随缘而生妙有。

  「有鄙夫问于我,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」假使有人有事来询问孔子意见,孔子只问他事情的开始与结果,对于过程中的发展,便能了然于胸,因为这念心安住在定慧上,对事情能有透彻的洞悉力,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
  儒家《中庸》里将中道诠释的非常清楚。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」,心当中有喜、怒、哀、乐,这一念心就不平静了。这一念心不平静,就失去原本清净的智慧,所以要时刻使心保持平静、宁静,使我们这一念心静像一潭止水,不能有一点波浪。所谓波浪就是是非、得失、恩怨,患得患失,始终没有终止,心当中的人我是非就是波浪。如果心水能保持风平浪静,自然看任何事就能看的清楚、透彻,不仅能不犯过失,更能高瞻远瞩,如此无论是在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上,都能有所成就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一)

  于自由时报91.11.28(四)刊载

  我们这一念心像一片明镜,可以照天照地,照见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一切万事万物,但是由于这一片明镜蒙尘,尘就是尘劳、就是烦恼。在日常生活上,我们这一念心因为攀缘外面的种种境界,产生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;贪色、贪吃、贪睡、贪名,这些染污的心念,使我们心当中产生许多烦恼,蒙蔽了原本清明的智慧,无法了知过去、未来,也无法看清眼前的人、事、物的变化,往往因循自己的烦恼习气而做出错误的判断,影响自己的生活、生命与人生。

 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,来除去我们心中八万四千个烦恼,目的就是使我们这一念心要像一面镜子,不沾染任何一点尘垢,这样子就能做到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」。这个就是中道,这个便是真理,确确实实把这种道理,应用到日常生活上,不但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,心当中就能产生定力与智慧,无论顺境、逆境,皆能不为所动,也能更快速、明确地找出圆满解决事情的方法,所以中道思想对每个人而言,都是很有意义与价值的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二)

  于自由时报91.11.30(六)刊载

  儒家《中庸》提到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」,人不可能完全没有喜怒哀乐,要表现情感,必须「发而皆中节」。什么时候该喜?什么时候该怒?把握适当的时节因缘表现感情,进退合宜,言行便能合于节度、礼法。如此,适度的情感表现不但没有过失,配合适当的因缘,便能成就善法。

  儒家说:「文王一怒,而安天下之民」。平时如果随意乱发脾气,身体健康都会为愤怒的情绪所影响,可是文王是为了国家、社会与大众而发脾气,借这一怒的激励,使天下民众都能够得到安乐。例如孙中山先生一怒,能够推翻满清,建立民国。这一怒,便掌握了适当的时节因缘,发挥力量成就大事。

  什么时候该哀呢

  平时不要多愁善感,无事生恼。但是如果父母至亲逝去时,我们可以举办一场佛事以竭尽孝道,这时便可以表示哀情。所以,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」感情要视时节因缘表现,应用得宜,就是和,和就是太和,心当中能够平静、作主,情感表现得宜,就能产生功德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三)

  于自由时报91.12.03(二)刊载

  喜怒哀乐能依时节因缘而表现,就代表我们这念心动也动得、静也静得;动的时候,就是心的作用;静的时候,是心之体相。

  我们的心可以依体、相、用三个方面来解释。心之体就好比水的源头一般,像我们喝水,要把水的源头找到,便可以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心之用,是指一个人在世间,从生到死,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功德、善法,也有许多的过失,种种作为都是我们心当中的「用」;而身语意的作用都是从心的源头──心之「体」所产生。「体」就是儒家所说「喜怒哀乐之未发」,在佛法来讲就是这念心一念不生时;同《六祖坛经》提到「不思善、不思恶,即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」,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。

  心的源头就是大众能看、能听的这念心,人人本具,每一个人都有。能够时时作主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保持当下这一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动,即是中道第一义谛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四)

  于自由时报91.12.05(四)刊载

  悟到能看能听的这一念心,就是道,就是开悟了。禅宗讲「心即是佛」,这个心所指的是觉悟、清净、不动、无染着的心,所以在《金刚经》中提到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心真正达到无念、无住,就是不生不灭、不去不来,这一念心广大犹如虚空。

  佛法中有念佛法门,用佛号来唤醒灵知灵觉的这念心,所谓念佛有一个自性佛,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来唤醒我们自己的佛性,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寿、无量光,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、这个觉性本自具足、本不生灭,所以有无穷的智慧、有无尽的生命。只要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不落昏沉、不攀缘颠倒、不感觉无聊,时时安住正念,这念心风平浪静,回归清净本源,如同没有尘垢的宝镜,能够映澈十方,这个就是道。

  这念灵知灵觉的心性,人人本具,非从外得。好比婴儿一生下来,没有人教他,就知道哭、知道笑,由此可知这一念心父母未生时即存在,生下来仍存在,从过去、现在到未来,始终存在。因此只要能契悟到这一念心,就能体悟到无穷尽的生命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五)

  于自由时报91.12.07(六)刊载

  中国唐代有一位诗人白居易,一生下来就认识之、无二字,这代表他前世曾熏习过这两个字。由此可知,这一念心从过去到现在、从现在到未来,始终都存在,真正是不生不灭。

  了解这个道理以后,就能肯定人人都能成佛,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,这一念心就是佛性。真正悟到这一念心,才能够作得了主;悟不到这一念心,心当中就是空虚、烦恼、无聊、颠倒妄想与生灭。众生的心有三大毛病:第一就是妄想、第二就是昏沉、第三就是无聊。一般人如果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心中没有缘虑的境界,马上就会感觉无聊;如果不觉得无聊,马上就落入昏沉。所以如果能转化这三种心境,心中保持平静、宁静、清楚明白、处处作主,当下就能契入如来的智慧。

  儒家说:「克念则圣,枉念则狂」,只要能够知道反省检讨,除去心当中的妄想、昏沉、无聊,当下就能与圣人法界相应,在凡在圣端看这一念心,所以这一念心是否能作主非常重要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六)

  于自由时报91.12.10(二)刊载

  佛法强调中道,这一念心不动、清楚明白就是中道第一义谛。儒家对中道的解释则是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」,又说:「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」这念心有体、有用;在体的时候就是一念不生,在用的时候要观察时节因缘而表现,时节因缘对了,就是善法;如果时节因缘不对,虽然是好的念头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。

  所以喜怒哀乐要透过智慧,才能有适当的表现,了解以后,就要时刻保持这一念心清楚、明白、能作主,才能看清时节因缘,作出正确的判断,如此不仅能使个人与家庭蒙受利益,整个社会、国家都能朝向太平盛世的方向迈进。这些观念,代表了儒家对中道思想的诠释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七)

  于自由时报91.12.12(四)刊载

  佛法初传中国时,经典的数量、种类繁多,分为大乘、中乘、小乘;说空、说有部类各别。天台宗的祖师慧文大师,想要成就圣人的道业,但看到佛经那么浩瀚广大,不知从何着手,于是在桌上摆了很多经典,向三宝祷告祈求:请三宝慈悲加被,指引自己该修那一个法门?研读那一部经?说完之后,眼睛闭着,随手抽出桌上的经典,决定就以抽出的经典最先研读。祷告之后顺手一拿,拿到龙树菩萨的《中论》,便开始用心研读,看到《中论》所提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;是名为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」当下豁然开朗,悟到佛法中最高的道理──中道第一义谛。

  中道第一义谛就是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、清楚明白、处处作主。悟到这念心后,还要保任,站得住、站得长,保任三分钟,就成三分钟的佛;保任十分钟,就成十分钟的佛。这个佛是智慧佛、是如如佛,所谓智慧佛,是指灵知灵觉这一念智慧心;如如佛指空性不动的这一念心,也就是佛法提到的中道第一义谛。孟子曾说「四十不动心」,也是讲这念不动的心性,只不过没有探讨的如此微细。由此可知,佛法相较于儒家思想对于中道的阐述则更为透澈、深入。

  

  中谛之介说(十八)

  于自由时报91.12.14(六)刊载

  天台宗祖师慧文大师看到《中论》所提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;是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」豁然大悟,契入中道之理。此句意指世上一切法,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缘尽复灭。以演讲为例,因缘具足,演讲便能举行。时间一到,每个人都有要负责的工作,使得这场演讲顺利进行。等到因缘散掉,这场演讲就结束了,这个就是缘起缘灭。

  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缘所生。因,就是自己这念心,自己的智慧、健康与愿力,这些都是因。有了这些因,事情才能成就。无论从事政治、学术,或任何行业,都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、适当的经济环境、明达的智慧等条件,这些都是因;有了这些因,自己便可以开辟种种缘起。而外在的种种环境就是缘,因缘和合才…

《中谛之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与教育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