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活確實很有意義。
中谛之介說(十)
于自由時報91.11.26(二)刊載
這念心性含生本具,真空妙有。孔子曾說:「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有鄙夫問于我,空空如也;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」一般人解釋此句爲,孔子自謙自己其實什麼都不知道。就佛法中來講,孔子是很有智慧的聖人,「空空如也」,聖人之心至誠無妄,這一念心什麼念頭都沒有,無念即是真空,真空中又能隨緣而生妙有。
「有鄙夫問于我,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」假使有人有事來詢問孔子意見,孔子只問他事情的開始與結果,對于過程中的發展,便能了然于胸,因爲這念心安住在定慧上,對事情能有透徹的洞悉力,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儒家《中庸》裏將中道诠釋的非常清楚。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」,心當中有喜、怒、哀、樂,這一念心就不平靜了。這一念心不平靜,就失去原本清淨的智慧,所以要時刻使心保持平靜、甯靜,使我們這一念心靜像一潭止水,不能有一點波浪。所謂波浪就是是非、得失、恩怨,患得患失,始終沒有終止,心當中的人我是非就是波浪。如果心水能保持風平浪靜,自然看任何事就能看的清楚、透徹,不僅能不犯過失,更能高瞻遠矚,如此無論是在世間法或出世間法上,都能有所成就。
中谛之介說(十一)
于自由時報91.11.28(四)刊載
我們這一念心像一片明鏡,可以照天照地,照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萬事萬物,但是由于這一片明鏡蒙塵,塵就是塵勞、就是煩惱。在日常生活上,我們這一念心因爲攀緣外面的種種境界,産生了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;貪色、貪吃、貪睡、貪名,這些染汙的心念,使我們心當中産生許多煩惱,蒙蔽了原本清明的智慧,無法了知過去、未來,也無法看清眼前的人、事、物的變化,往往因循自己的煩惱習氣而做出錯誤的判斷,影響自己的生活、生命與人生。
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來除去我們心中八萬四千個煩惱,目的就是使我們這一念心要像一面鏡子,不沾染任何一點塵垢,這樣子就能做到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」。這個就是中道,這個便是真理,確確實實把這種道理,應用到日常生活上,不但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,心當中就能産生定力與智慧,無論順境、逆境,皆能不爲所動,也能更快速、明確地找出圓滿解決事情的方法,所以中道思想對每個人而言,都是很有意義與價值的。
中谛之介說(十二)
于自由時報91.11.30(六)刊載
儒家《中庸》提到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,人不可能完全沒有喜怒哀樂,要表現情感,必須「發而皆中節」。什麼時候該喜?什麼時候該怒?把握適當的時節因緣表現感情,進退合宜,言行便能合于節度、禮法。如此,適度的情感表現不但沒有過失,配合適當的因緣,便能成就善法。
儒家說:「文王一怒,而安天下之民」。平時如果隨意亂發脾氣,身體健康都會爲憤怒的情緒所影響,可是文王是爲了國家、社會與大衆而發脾氣,借這一怒的激勵,使天下民衆都能夠得到安樂。例如孫中山先生一怒,能夠推翻滿清,建立民國。這一怒,便掌握了適當的時節因緣,發揮力量成就大事。
什麼時候該哀呢
平時不要多愁善感,無事生惱。但是如果父母至親逝去時,我們可以舉辦一場佛事以竭盡孝道,這時便可以表示哀情。所以,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感情要視時節因緣表現,應用得宜,就是和,和就是太和,心當中能夠平靜、作主,情感表現得宜,就能産生功德。
中谛之介說(十叁)
于自由時報91.12.03(二)刊載
喜怒哀樂能依時節因緣而表現,就代表我們這念心動也動得、靜也靜得;動的時候,就是心的作用;靜的時候,是心之體相。
我們的心可以依體、相、用叁個方面來解釋。心之體就好比水的源頭一般,像我們喝水,要把水的源頭找到,便可以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。心之用,是指一個人在世間,從生到死,做了很多的事情有功德、善法,也有許多的過失,種種作爲都是我們心當中的「用」;而身語意的作用都是從心的源頭──心之「體」所産生。「體」就是儒家所說「喜怒哀樂之未發」,在佛法來講就是這念心一念不生時;同《六祖壇經》提到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即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」,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。
心的源頭就是大衆能看、能聽的這念心,人人本具,每一個人都有。能夠時時作主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保持當下這一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,即是中道第一義谛。
中谛之介說(十四)
于自由時報91.12.05(四)刊載
悟到能看能聽的這一念心,就是道,就是開悟了。禅宗講「心即是佛」,這個心所指的是覺悟、清淨、不動、無染著的心,所以在《金剛經》中提到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心真正達到無念、無住,就是不生不滅、不去不來,這一念心廣大猶如虛空。
佛法中有念佛法門,用佛號來喚醒靈知靈覺的這念心,所謂念佛有一個自性佛,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喚醒我們自己的佛性,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、這個覺性本自具足、本不生滅,所以有無窮的智慧、有無盡的生命。只要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落昏沈、不攀緣顛倒、不感覺無聊,時時安住正念,這念心風平浪靜,回歸清淨本源,如同沒有塵垢的寶鏡,能夠映澈十方,這個就是道。
這念靈知靈覺的心性,人人本具,非從外得。好比嬰兒一生下來,沒有人教他,就知道哭、知道笑,由此可知這一念心父母未生時即存在,生下來仍存在,從過去、現在到未來,始終存在。因此只要能契悟到這一念心,就能體悟到無窮盡的生命。
中谛之介說(十五)
于自由時報91.12.07(六)刊載
中國唐代有一位詩人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之、無二字,這代表他前世曾熏習過這兩個字。由此可知,這一念心從過去到現在、從現在到未來,始終都存在,真正是不生不滅。
了解這個道理以後,就能肯定人人都能成佛,因爲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念心,這一念心就是佛性。真正悟到這一念心,才能夠作得了主;悟不到這一念心,心當中就是空虛、煩惱、無聊、顛倒妄想與生滅。衆生的心有叁大毛病:第一就是妄想、第二就是昏沈、第叁就是無聊。一般人如果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心中沒有緣慮的境界,馬上就會感覺無聊;如果不覺得無聊,馬上就落入昏沈。所以如果能轉化這叁種心境,心中保持平靜、甯靜、清楚明白、處處作主,當下就能契入如來的智慧。
儒家說:「克念則聖,枉念則狂」,只要能夠知道反省檢討,除去心當中的妄想、昏沈、無聊,當下就能與聖人法界相應,在凡在聖端看這一念心,所以這一念心是否能作主非常重要。
中谛之介說(十六)
于自由時報91.12.10(二)刊載
佛法強調中道,這一念心不動、清楚明白就是中道第一義谛。儒家對中道的解釋則是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」,又說:「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這念心有體、有用;在體的時候就是一念不生,在用的時候要觀察時節因緣而表現,時節因緣對了,就是善法;如果時節因緣不對,雖然是好的念頭也會産生不好的影響。
所以喜怒哀樂要透過智慧,才能有適當的表現,了解以後,就要時刻保持這一念心清楚、明白、能作主,才能看清時節因緣,作出正確的判斷,如此不僅能使個人與家庭蒙受利益,整個社會、國家都能朝向太平盛世的方向邁進。這些觀念,代表了儒家對中道思想的诠釋。
中谛之介說(十七)
于自由時報91.12.12(四)刊載
佛法初傳中國時,經典的數量、種類繁多,分爲大乘、中乘、小乘;說空、說有部類各別。天臺宗的祖師慧文大師,想要成就聖人的道業,但看到佛經那麼浩瀚廣大,不知從何著手,于是在桌上擺了很多經典,向叁寶禱告祈求:請叁寶慈悲加被,指引自己該修那一個法門?研讀那一部經?說完之後,眼睛閉著,隨手抽出桌上的經典,決定就以抽出的經典最先研讀。禱告之後順手一拿,拿到龍樹菩薩的《中論》,便開始用心研讀,看到《中論》所提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;是名爲假名,亦是中道義。」當下豁然開朗,悟到佛法中最高的道理──中道第一義谛。
中道第一義谛就是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、清楚明白、處處作主。悟到這念心後,還要保任,站得住、站得長,保任叁分鍾,就成叁分鍾的佛;保任十分鍾,就成十分鍾的佛。這個佛是智慧佛、是如如佛,所謂智慧佛,是指靈知靈覺這一念智慧心;如如佛指空性不動的這一念心,也就是佛法提到的中道第一義谛。孟子曾說「四十不動心」,也是講這念不動的心性,只不過沒有探討的如此微細。由此可知,佛法相較于儒家思想對于中道的闡述則更爲透澈、深入。
中谛之介說(十八)
于自由時報91.12.14(六)刊載
天臺宗祖師慧文大師看到《中論》所提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;是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豁然大悟,契入中道之理。此句意指世上一切法,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緣盡複滅。以演講爲例,因緣具足,演講便能舉行。時間一到,每個人都有要負責的工作,使得這場演講順利進行。等到因緣散掉,這場演講就結束了,這個就是緣起緣滅。
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緣所生。因,就是自己這念心,自己的智慧、健康與願力,這些都是因。有了這些因,事情才能成就。無論從事政治、學術,或任何行業,都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、適當的經濟環境、明達的智慧等條件,這些都是因;有了這些因,自己便可以開辟種種緣起。而外在的種種環境就是緣,因緣和合才…
《中谛之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