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谛之介说(一)
于自由时报91.11.05(二)刊载
在佛法的真理中,可分为「俗谛」、「真谛」和「中道第一义谛」,在这当中,「中谛」是佛法最高的境界。所谓「谛」就是真实的意义和道理,世间上也有很多的道理:例如,在家庭有伦理道德,所谓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;在社会知长幼尊卑,敬老尊贤;在国家机关重视忠、敬的精神,属下对于主管要敬重,主管对于部下也要慈悲;在学校则有尊师重道的道理,而宗教也有信仰的情操及遵循的轨则,这些都是一种道理。
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法,都离不开俗谛。佛法中提到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,这就属于俗谛。所谓俗谛,就是做人处世的道理,圆满人格、品行、操守,如果连基本的为人处世之理都无法圆融,则很难超凡入圣。古人云: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,想要把国家治理好,要先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家庭和谐了,才有可能将国家治理好。无论家庭、国家、社会都离不开为人处世的道理,这就是俗谛的重要性。
中谛之介说(二)
于自由时报91.11.07(四)刊载
俗谛包含范围很广,工作、待人接物、应对进退等都属于俗谛。为人处世的道理一般人都了解,但要做到圆融、圆满却不容易。所谓做事容易做人难,做事情只要专注、负责,一定做得很好。然而,其实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人,如果跟人相处不好,无法圆融沟通,要成就自己的学业、事业、功德与善法,也不容易。
所以,佛法首先阐述俗谛的道理,如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」,是做人做事的道理,依此而行即是落实俗谛。俗谛做到了,自然福报增长,做任何事情都能左右逢源、易于成就。
无论任何一个地方,俗谛做得再好,人际再圆融、事业再有成就,都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及贪瞋痴的烦恼。虽然人生充满了苦恼,只要能体悟到苦的真理,真实地认知苦的根源,便能从苦当中解脱。
所谓「天有不测风云、人有旦夕祸福」,了知世间上的一切都是不长久、都是无常,人如果能真实体悟无常,便能远离因执着而招感的苦。对身边的人、事、物能看破、放下,便能进一步契悟永恒不变的真理。
中谛之介说(三)
于自由时报91.11.09(六)刊载
佛经中提到,这个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,时节因缘到了,地球就会毁灭;同样地,人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这些变化来自于心念有生、住、异、灭四相。
人的念头从早到晚,一直持续不断地生灭迁流,佛经中提及,一个人从早到晚有八亿四千万个生灭的念头,始终没有停歇。心念变化的过程可分为生、住、异、灭四个阶段:譬如现在想喝一杯茶,心念一起就是「生」;念头生起之后,心中肯定一定要喝茶,便是「住」。
再喝一口,可是第二口茶就不如第一口茶来的香、甜,乃至喝到第三口茶,其中的味道又不如第二口,如此喝到第四口又不如第三口,这就是「异」;直到喝到饱足不想再喝茶,如此「喝茶」这个念头就灭掉了;接着看到下面的一盘饼干,心中又想吃饼干,「吃饼干」这一个念头又生起来了。人的念头就是如此不断地经历着生、住、异、灭,四种微细的过程。
世界的成、住、坏、空,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及心念的生、住、异、灭,这些就是无常。
中谛之介说(四)
于自由时报91.11.12(二)刊载
因为有生即有死,所以人要想长命百岁是不可能的事情,无论天上、人间乃至畜生道,都有死亡;如果想要超越生死,就要悟到真谛的道理,体悟到一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。什么是「法」?我们眼前所看到的,无论是动物、植物,乃至无生命的物体,都是「法」。如花瓶是一个法,花瓶中的一朵花也是一个法,而椅子又是一个法,总之在这个世界中,森罗万象都是法。
了解这个道理之后,进而体悟到一切法都是无常,没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存在,因为一切法都有生,有生就一定有灭。我们无论生到什么地方,都会死亡,甚至连地球都一定会灭掉;无论是贫穷富贵,到最后都是黄土一坏;无论今生有多大财富或名气,到最后却什么都带不走,从这个角度来思维,会发现人实在是很渺小。
罗汉、辟支佛就是悟到无常的道理,了解世间一切都会变异,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,所有一切法,大至星球,微细如生灭的妄念,都是虚妄不实,皆是空性的,唯有空性才是最真实的道理。体悟到空性的理体,心不执着万法,便能从烦恼当中解脱,从生死当中解脱。
中谛之介说(五)
于自由时报91.11.14(四)刊载
古人曾说:「有形皆归坏,不灭为真空」,罗汉、辟支佛就是悟到空性的道理,放下执着烦恼,从生死中解脱。
以人为例,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合而成,身体属于物质,也就是所谓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;而心有受、想、行、识,是心念的活动,身与心都是因缘和合而有。缘尽还无,随缘生灭,没有自性、故非实有,这就是空性。
由科学的角度来观察,物质分析到最后,就是能与量的组合。能,属于热;量,属于光。在佛法来讲,光也不要执着,因为光还是属于有相、还是属于物质的层面。光也不执着,体悟到空性,这一念心安住在真空当中,就称为了生死,这就是小圣圣者悟到真空的境界。
声闻圣者,悟到真空的道理,这一念心安住真空当中;舍离了执着,就能断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这六个根本烦恼,最后入涅槃,出离轮回之苦,永不再来三界受生。
中谛之介说(六)
于自由时报91.11.16(六)刊载
罗汉、辟支佛小乘圣者体悟空性的道理,出离生死烦恼,而菩萨要上求下化,不着空、不着有,进一步体会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。
菩萨有大慈悲心,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;所以菩萨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以大慈悲随其愿力来住在这个世界,以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度化众生。
众生都是在迷,迷了以后就会造恶业,造了恶业就会堕落,堕入地狱、畜生、恶鬼道,受无量的苦。而菩萨有般若智慧与悲心,希望人人都能得解脱,希望人人都能够成菩萨、成佛,希望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人间的净土。所以佛经里讲,菩萨是无缘大慈、佛祖是同体大悲,使每个人的这一念心都要能觉悟,觉悟了就是始觉,也就是开始觉悟的意思。
因此菩萨以大慈悲心,行自利利他的法门,来弘扬佛法中俗谛、真谛及中道第一义谛的真理,使所有有情皆能从迷至悟,远离烦恼、生死。
中谛之介说(七)
于自由时报91.11.19(二)刊载
道有很多不同的层次,在佛法里面讲,受五戒者得生人道;十善持守圆满,得生天道;声闻道是修四谛、缘觉道是修十二因缘,大乘菩萨道是修六波罗蜜。而佛道是最高的境界、是佛的智慧,就是指每个人当下这一念心。我们这一念心如果依靠在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就成了众生境界、烦恼境界;如果依靠在邪见的思想,就堕入了邪魔外道。
现今社会上的宗教很多,每一个宗教的思想观念都不一样。在佛教界认为是善法,在其他宗教不一定认为是善法;在台湾认为是善法,到了大陆或许就不觉得是善法;在过去认为是善法,到了现在,对善法认知的观念或许又改变了;在现在认为是善法,在未来也不一定认为是善法;因为这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对的。
相对的道理,会随着时间、空间转变。而中道第一义谛是绝对的真理,不随时间空间而改变,能契悟到人生绝对的真理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。所以佛经中称中道实相为无上大道、菩提大道,能依着此法门修行,必能通往光明、解脱的远景。
中谛之介说(八)
于自由时报91.11.21(四)刊载
佛经中称中道实相为无上大道、菩提大道,这个道即是本具之佛性,人人都有。只要能确实依着中道的观念及思想而修行,一定能够使心灵得到升华,生命必然是无穷尽的。
人的寿命最多不过百岁,终究还是要老死。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彭祖活了八百岁,他有九十多个儿子、五十多位妻子,到最后,仍觉得寿命很短暂,还要想上天祈求延长寿命。其实,一切都是无常的,人活到八百岁要死,一千岁、一万岁还是要死亡,因为有生必有死,真正要到达不死的境界,就是要在精神上提升。肉体有生有灭,所谓不生是指心念的无生,心中不打妄想,念头无生,心安住在中道实相上。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,这一念心就契入如来妙明真心,超越时间与空间,生命便是无穷尽的。
佛法的思想、理论,并非是形而上的学问,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的真理。是精神的陶冶与提升,若能将佛法的道理落实在生活上,必能体会到佛法真实的利益。
中谛之介说(九)
于自由时报91.11.23(六)刊载
中道的道理不仅在佛法中有,中国的儒家思想也非常重视此理。例如儒家《中庸》所讲述的「中庸之道」,中庸的道理虽好,可是,一般人不容易契入,正如孔子所说:「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」。
有些人,自视甚高,卖弄聪明,处处找机会钻漏洞,投机取巧。佛法中称此种人为「世智辩聪」,因为把心思用在钻营上,妄想迁流、分别取舍,心始终无法定下来、静下来,不能与中道相应,此即「智者过之」。愚昧的人,凡事缺乏思考及判断的能力,容易流于无知无解。对于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义谛、讲空、讲有,等心性的道理,不容易领受了解,所以说「愚者不及」。
然而,若能将中道思想运用于生活中,对于人生便能产生很大的助益。例如做人做事,要为他人留余地,也为自己留退路,不要过之,也不要不及,这就是中道思想的实践。明白这些道理了,在做人做事上,就能知进退。假使没有这种智慧,该进不进就失去良机,该退不退就会大祸临头,由此观察中道思想,对我们的生命与…
《中谛之介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