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谛之介說

  中谛之介說(一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05(二)刊載

  在佛法的真理中,可分爲「俗谛」、「真谛」和「中道第一義谛」,在這當中,「中谛」是佛法最高的境界。所謂「谛」就是真實的意義和道理,世間上也有很多的道理:例如,在家庭有倫理道德,所謂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;在社會知長幼尊卑,敬老尊賢;在國家機關重視忠、敬的精神,屬下對于主管要敬重,主管對于部下也要慈悲;在學校則有尊師重道的道理,而宗教也有信仰的情操及遵循的軌則,這些都是一種道理。

  不論是世間法或出世法,都離不開俗谛。佛法中提到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這就屬于俗谛。所謂俗谛,就是做人處世的道理,圓滿人格、品行、操守,如果連基本的爲人處世之理都無法圓融,則很難超凡入聖。古人雲:「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想要把國家治理好,要先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,家庭和諧了,才有可能將國家治理好。無論家庭、國家、社會都離不開爲人處世的道理,這就是俗谛的重要性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二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07(四)刊載

  俗谛包含範圍很廣,工作、待人接物、應對進退等都屬于俗谛。爲人處世的道理一般人都了解,但要做到圓融、圓滿卻不容易。所謂做事容易做人難,做事情只要專注、負責,一定做得很好。然而,其實做任何事都離不開人,如果跟人相處不好,無法圓融溝通,要成就自己的學業、事業、功德與善法,也不容易。

  所以,佛法首先闡述俗谛的道理,如中臺四箴行──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是做人做事的道理,依此而行即是落實俗谛。俗谛做到了,自然福報增長,做任何事情都能左右逢源、易于成就。

  無論任何一個地方,俗谛做得再好,人際再圓融、事業再有成就,都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及貪瞋癡的煩惱。雖然人生充滿了苦惱,只要能體悟到苦的真理,真實地認知苦的根源,便能從苦當中解脫。

  所謂「天有不測風雲、人有旦夕禍福」,了知世間上的一切都是不長久、都是無常,人如果能真實體悟無常,便能遠離因執著而招感的苦。對身邊的人、事、物能看破、放下,便能進一步契悟永恒不變的真理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叁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09(六)刊載

  佛經中提到,這個世界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時節因緣到了,地球就會毀滅;同樣地,人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些變化來自于心念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。

  人的念頭從早到晚,一直持續不斷地生滅遷流,佛經中提及,一個人從早到晚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的念頭,始終沒有停歇。心念變化的過程可分爲生、住、異、滅四個階段:譬如現在想喝一杯茶,心念一起就是「生」;念頭生起之後,心中肯定一定要喝茶,便是「住」。

  再喝一口,可是第二口茶就不如第一口茶來的香、甜,乃至喝到第叁口茶,其中的味道又不如第二口,如此喝到第四口又不如第叁口,這就是「異」;直到喝到飽足不想再喝茶,如此「喝茶」這個念頭就滅掉了;接著看到下面的一盤餅幹,心中又想吃餅幹,「吃餅幹」這一個念頭又生起來了。人的念頭就是如此不斷地經曆著生、住、異、滅,四種微細的過程。

  世界的成、住、壞、空,人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及心念的生、住、異、滅,這些就是無常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四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12(二)刊載

  因爲有生即有死,所以人要想長命百歲是不可能的事情,無論天上、人間乃至畜生道,都有死亡;如果想要超越生死,就要悟到真谛的道理,體悟到一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。什麼是「法」?我們眼前所看到的,無論是動物、植物,乃至無生命的物體,都是「法」。如花瓶是一個法,花瓶中的一朵花也是一個法,而椅子又是一個法,總之在這個世界中,森羅萬象都是法。

  了解這個道理之後,進而體悟到一切法都是無常,沒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存在,因爲一切法都有生,有生就一定有滅。我們無論生到什麼地方,都會死亡,甚至連地球都一定會滅掉;無論是貧窮富貴,到最後都是黃土一壞;無論今生有多大財富或名氣,到最後卻什麼都帶不走,從這個角度來思維,會發現人實在是很渺小。

  羅漢、辟支佛就是悟到無常的道理,了解世間一切都會變異,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,所有一切法,大至星球,微細如生滅的妄念,都是虛妄不實,皆是空性的,唯有空性才是最真實的道理。體悟到空性的理體,心不執著萬法,便能從煩惱當中解脫,從生死當中解脫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五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14(四)刊載

  古人曾說:「有形皆歸壞,不滅爲真空」,羅漢、辟支佛就是悟到空性的道理,放下執著煩惱,從生死中解脫。

  以人爲例,人是由物質和精神組合而成,身體屬于物質,也就是所謂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假合;而心有受、想、行、識,是心念的活動,身與心都是因緣和合而有。緣盡還無,隨緣生滅,沒有自性、故非實有,這就是空性。

  由科學的角度來觀察,物質分析到最後,就是能與量的組合。能,屬于熱;量,屬于光。在佛法來講,光也不要執著,因爲光還是屬于有相、還是屬于物質的層面。光也不執著,體悟到空性,這一念心安住在真空當中,就稱爲了生死,這就是小聖聖者悟到真空的境界。

  聲聞聖者,悟到真空的道理,這一念心安住真空當中;舍離了執著,就能斷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這六個根本煩惱,最後入涅槃,出離輪回之苦,永不再來叁界受生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六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16(六)刊載

  羅漢、辟支佛小乘聖者體悟空性的道理,出離生死煩惱,而菩薩要上求下化,不著空、不著有,進一步體會中道第一義谛的道理。

  菩薩有大慈悲心,知道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一切衆生都有佛性;所以菩薩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以大慈悲隨其願力來住在這個世界,以種種的方便法門來度化衆生。

  衆生都是在迷,迷了以後就會造惡業,造了惡業就會墮落,墮入地獄、畜生、惡鬼道,受無量的苦。而菩薩有般若智慧與悲心,希望人人都能得解脫,希望人人都能夠成菩薩、成佛,希望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人間的淨土。所以佛經裏講,菩薩是無緣大慈、佛祖是同體大悲,使每個人的這一念心都要能覺悟,覺悟了就是始覺,也就是開始覺悟的意思。

  因此菩薩以大慈悲心,行自利利他的法門,來弘揚佛法中俗谛、真谛及中道第一義谛的真理,使所有有情皆能從迷至悟,遠離煩惱、生死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七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19(二)刊載

  道有很多不同的層次,在佛法裏面講,受五戒者得生人道;十善持守圓滿,得生天道;聲聞道是修四谛、緣覺道是修十二因緣,大乘菩薩道是修六波羅蜜。而佛道是最高的境界、是佛的智慧,就是指每個人當下這一念心。我們這一念心如果依靠在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就成了衆生境界、煩惱境界;如果依靠在邪見的思想,就墮入了邪魔外道。

  現今社會上的宗教很多,每一個宗教的思想觀念都不一樣。在佛教界認爲是善法,在其他宗教不一定認爲是善法;在臺灣認爲是善法,到了大陸或許就不覺得是善法;在過去認爲是善法,到了現在,對善法認知的觀念或許又改變了;在現在認爲是善法,在未來也不一定認爲是善法;因爲這世界上的道理都是相對的。

  相對的道理,會隨著時間、空間轉變。而中道第一義谛是絕對的真理,不隨時間空間而改變,能契悟到人生絕對的真理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所以佛經中稱中道實相爲無上大道、菩提大道,能依著此法門修行,必能通往光明、解脫的遠景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八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21(四)刊載

  佛經中稱中道實相爲無上大道、菩提大道,這個道即是本具之佛性,人人都有。只要能確實依著中道的觀念及思想而修行,一定能夠使心靈得到升華,生命必然是無窮盡的。

  人的壽命最多不過百歲,終究還是要老死。在中國曆史上有一位彭祖活了八百歲,他有九十多個兒子、五十多位妻子,到最後,仍覺得壽命很短暫,還要想上天祈求延長壽命。其實,一切都是無常的,人活到八百歲要死,一千歲、一萬歲還是要死亡,因爲有生必有死,真正要到達不死的境界,就是要在精神上提升。肉體有生有滅,所謂不生是指心念的無生,心中不打妄想,念頭無生,心安住在中道實相上。能夠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,這一念心就契入如來妙明真心,超越時間與空間,生命便是無窮盡的。

  佛法的思想、理論,並非是形而上的學問,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真理。是精神的陶冶與提升,若能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上,必能體會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

  

  中谛之介說(九)

  于自由時報91.11.23(六)刊載

  中道的道理不僅在佛法中有,中國的儒家思想也非常重視此理。例如儒家《中庸》所講述的「中庸之道」,中庸的道理雖好,可是,一般人不容易契入,正如孔子所說:「智者過之,愚者不及也。」。

  有些人,自視甚高,賣弄聰明,處處找機會鑽漏洞,投機取巧。佛法中稱此種人爲「世智辯聰」,因爲把心思用在鑽營上,妄想遷流、分別取舍,心始終無法定下來、靜下來,不能與中道相應,此即「智者過之」。愚昧的人,凡事缺乏思考及判斷的能力,容易流于無知無解。對于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義谛、講空、講有,等心性的道理,不容易領受了解,所以說「愚者不及」。

  然而,若能將中道思想運用于生活中,對于人生便能産生很大的助益。例如做人做事,要爲他人留余地,也爲自己留退路,不要過之,也不要不及,這就是中道思想的實踐。明白這些道理了,在做人做事上,就能知進退。假使沒有這種智慧,該進不進就失去良機,該退不退就會大禍臨頭,由此觀察中道思想,對我們的生命與…

《中谛之介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與教育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