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中臺四箴行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季,不分寒暑、不分距離遠近,從朝至暮,都是爲大衆、爲社會發心。衆生在家庭、社會、事業,有了苦惱、憂愁、或是被病苦逼迫,出家衆真正是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心在幫助衆生,讓衆生心有所依靠,心能夠得到安定。

  

  第四、出家衆將佛法慈悲、平等的精神推廣到社會各個層面,使大衆明白善惡因果、人生的真理、實相,讓每個人認識自己,能夠安心、定心、淨心,真正是在做淨化社會的工作。一年四季這麼辛勞,雖然是沒有薪水,還是盡力去做,而且做得沒有怨言,心情是平和的。社會上的人,上班雖然有薪水,有些人還是不滿意。從這些角度來看,出家衆是值得恭敬的。

  

  「恭敬心」無論是世間法、出世法都很需要。居士來到道場,對佛、法、僧叁寶很恭敬,這種恭敬心養成了,進一步帶到家庭、社會,自然而然對任何人都能恭敬;如果對任何人都有恭敬心,家庭就能夠和諧,社會自然就能夠安定,人與人之間也能減少很多的煩惱和磨擦。這些道理大家都了解,但有時候卻忽略了。如果能夠常常省察自己的行爲,做到這些,作人一定會有成就;做事情的時候,就會有很多助緣,減少障礙,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上,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行爲,要常常存有恭敬他人的誠意,養成習慣了,自然就能做到「對上以敬」。

  

  

  

  對下以慈

  

  「慈」能去除自已的瞋恚心。佛法講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無緣大慈就是無論與自己有因緣或沒有因緣的人,都無條件的以慈悲心去對待,就如同儒家所說:「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」佛法是更進一步,講冤親平等、物我平等。不管他是我的仇人、或是冤家,我都不計較,以關愛自己子女的心去關愛他人的子女,以孝順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順他人的父母;對任何人都一樣,不分親疏,平等一如,這就是冤親平等。

  

  不但是對一切人一律平等,對動物也一樣以慈悲心去關心。不但是對人、對動物,更進一步,對一草一木都要愛護。

  

  佛經上記載,有一位出家比丘在外行腳,經過山林,遇到強盜,把他身上的衣物一掃而光,又用山上的草和樹藤把他的雙手、雙腳捆綁起來。這位比丘基于大慈悲心,動也不敢動,他怕自己一動,會把草和樹藤弄斷。後來大家就稱他爲「草系比丘」。

  

  把這種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精神,運用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而且推廣到社會各階層,這個社會一定是祥和的。如果兒童從小就培養這種大慈悲心,到了青少年,就不會打架、滋事。

  

  慈悲心要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去養成。首先,要做到不殺生。檢討看看自己能做到幾分?不殺人,一定做得到;不殺動物,可能就不簡單了。不殺豬、不殺雞,不殺大的動物容易做到,不殺小動物,可能就難了。譬如,擦桌子,上面的蟲子、螞蟻,一不注意,就被弄死了;在廚房裏煮飯或整理廚房,說不定一下就打死一只蟑螂。自己反省一下,馬上就能知道自己有多少慈悲心。擦桌子時,看到桌上有只螞蟻,可以用手敲一敲,請它趕快離開,跟它講幾句話,它自然就走了。要知道,這些動物在心靈上也是能感通的,我們的心無遠弗屆,心很慈悲,就能夠感通動物。

  

  隋朝時代,昙詢禅師有一天在山中行走,遇到兩只老虎在爭鬥,禅師站在兩只老虎當中開示:「彼此同住在山裏,各走各的,不要再鬥!」于是兩只老虎很聽話的各自走開了。又如,在趙州言下大悟的嚴陽尊者,他身邊經常有一虎一蛇跟隨,它們受了尊者的感化都知道不傷害人類。

  

 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佛法講叁世因果是確實的,對于墮在畜生道的生靈要同情它、尊重它、愛護他,怎麼忍心再傷害它呢?山上有位居士住在德國,他的小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時,每天早上上學經過鴿子廣場,鴿子在吃地上的食物,這個小孩因爲頑皮,就用腳去踢鴿子和鴿子的食物,有一天中午放學回來睡午覺,剛躺上床,就夢見很多鴿子來說:「我們以前也是人,這世做鴿子已經夠可憐了,我們每天吃早餐你還踢我們,你吃飯的時候別人踢你,你的感覺好嗎?請你以後不要再侵害我們。」這個小孩就把整個經過講給居士聽。現在這個小孩非常愛護所有的動物,他說他不要將來墮到畜生道被別人欺負。

  

  第二,要救生。不但不殺生,還要救生。這就是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的表現。看到動物受傷害,去幫助他,這就是救生。動物和人一樣也是有佛性、有思想的,只是人類不了解它的思想,就認爲動物是愚笨的。古今中外研究動物學的學者專家已經在這方面作了很多詳盡的報導,無論國內外都發現了很多動物救人的例子。在國外,有只金絲雀爲了救摔傷在屋子裏的老婦人,飛到老婦人的侄女家,來回的飛,一直等到老婦人的侄女弄明白發生什麼事情了,于是開車到老婦人家,發現老婦人流血過多,昏迷不醒,立刻急救才保住了一條命,可是這只小雀卻精疲力竭的死了。就連這只小雀也懂得慈悲救人,怎麼能輕乎它們的佛性呢?

  

  放生也是救生,買來放生是救生的一種,但是現在的因緣你去買來放生,間接的讓一些人去刻意捕捉也不對,因爲在特別爲了買放而捕捉當中,也會傷害到生靈,甚至于不正確的放生不但影響生態,而且造成生靈的速死,這還是殺生,有因果的;如果從口邊放生,就是大慈悲心了,口邊放生就是不吃一切有生命的動物的肉,也就是吃素。

  

  現在一般人也吃素,但不是基于慈悲,而是認爲動物的肉裏含有太多抗生素、荷爾蒙、生長激素、細菌、病毒,怕吃了容易致癌,或是血管硬化,得高血壓及其他慢性病,基于這種因素吃素也可以,但是心量不夠廣大,雖然是吃素,但是所得的福報較少,甚至沒有福報,什麼原因呢?因爲是爲自己的利益才吃素。

  

  佛知道人的習氣很重,吃肉成了習慣,一時要一個人吃素,可能不容易,所以開個方便,可以吃叁淨肉。所謂叁淨肉,第一,自己不殺,也不唆使別人殺。第二,不見殺。有很多家庭主婦到市場,看到魚、雞、鴨......等,剛剛才殺,認爲很新鮮,就趕快買,這就招罪過了。爲什麼?不但沒有見死不放,還認爲很新鮮,去買來吃,這那有慈悲心?第叁,不爲己殺。例如到親友家,他們爲了招待你而殺雞、殺魚,吃了也是招罪過。因爲你不去,它們就不會死!這正是「我不殺伯仁,伯仁卻因我而死。」這時候,要勸親友,不要殺,讓他們也培養慈悲爲懷的觀念。

  

  雖然,開個方便吃叁淨肉,但是要漸漸少吃,乃至于不吃。你不吃肉了,賣肉的就少殺了。買的人少,甚至沒人買,他自然就不殺,或是改換行業。日常生活中,不傷害一切有生命的萬物,心中就會很安然、和諧、光明。動物看到你會感受到你內心的光明、和諧,就不怕你,也不會害你。

  

  在唐朝有位不空法師,有次經過北邙山,山上有條巨蟒,非常大,上山的樵夫曾經看到過很多次。不空法師見到它,爲它授叁皈五戒,並且告訴這條蛇:「你因爲瞋心太重,今生才會受蟒蛇身的果報,如果不真心悔過,去掉瞋心,將來生生世世永不得脫離。你若至誠信受,那麼,此身必當即時舍離!」蟒蛇聽了,若有所悟,搖搖身體,作禮而去。不久,上山的樵夫見大蛇死在溪澗中,已經舍報超脫了。

  

  佛經上講,羅漢可以降龍伏虎,是什麼道理?因爲羅漢已經降伏了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以慈悲心看待一切生靈,所以一切動物看到他也就不會有恐懼心,反而有歡喜心。

  

  佛法不離世間法,修行學佛、作人處世,有深有淺,要想達到善人、正人、大人,也是有層次上的差別,應該盡力朝聖人的方向去努力。

  

  儒家講:「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」這在佛法來看,就是因果的道理;什麼樣的因心就有什麼樣的果報。古德說:「相由心生」,有慈悲心的人,面容看起來就令人覺得很溫和、很歡喜,大家都樂于與他親近。相反的,沒有慈悲心、瞋心大的人,面容看起來就令人害怕,甚至不敢接近。

  

  佛法中有一則公案: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和舍利弗一起到外面行腳,看到天上一只老鷹追趕著一只鴿子,這只鴿子被老鷹追得走投無路,突然看到佛陀在下面,就停在釋迦牟尼佛的身影當中,感覺到很安全、很自在。鴿子受到佛的光明、慈悲保護,老鷹在天上找了半天都找不到。這是因爲慈心可以産生很大的力量。

  

  這時,佛就跟舍利弗講:「舍利弗,你看這鴿子被老鷹追逐,現在躲到如來的影子上,覺得很安全,如果躲到你的影子上,可能這鴿子就會發抖。」舍利弗尊者有些懷疑,真正是如此嗎?于是就走過去,使自己的身影罩在鴿子身上;這時,鴿子就開始害怕發抖了。舍利弗覺得很奇怪,自己已經證到羅漢果,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、邪見都降伏了,爲什麼鴿子在如來的影子上,就感覺得很安穩、自在,在我的影子上就會發抖?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:「你雖然證到羅漢果,表面上看起來是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沒有這些業障、煩惱。可是你還有無明沒有破,只是把粗的瞋心斷了,細的瞋心還是存在的。」一般人不但粗的瞋心沒有降伏,而且還時時刻刻增長。

  

  瞋心是很危險的,譬如一個人到山林裏去,會害怕毒蛇、猛獸:因爲人有瞋心,毒蛇猛獸也有瞋心,瞋心和瞋心相應,就會發生事情、發生危險了。人的瞋心重將來會墮入畜生道爲蛇,所以蛇的瞋心也重,這是因果的關系。

  

  在漢朝的時代,有一位譯經的高僧安世高,曾經兩世是安息國(今伊朗)王子,他從小就聰敏、孝順、好學,通醫方異術,會聽鳥語,雖然是小孩子,就知道世間無常的道理,自己在家學佛持戒。他父親死後由他繼承王位,不久自己就將王位讓給叔父,自己出家了。後來遊方弘化到中國,將梵文的經典譯成漢文,前後…

《中臺四箴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皈依叁寶的介說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