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平浪静;退一步路,海阔天空。」心地要宽广,才能广结善缘。佛法上说:「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。」不去造恶因,就不会有恶果,这三世因果是的的确确的。
前面提到要作正正当当的人、正正当当的事,乃至于作大人、做大事;正事就是不违背法律、不违背道德,乃至于因公忘私,只为公、不为私;或是只为别人、不为自己,这就是大人。在佛法里讲,「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」,要想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庇佑,就先要以慈悲心去关怀照顾大众,这样子就真正是作正人、做正事,就是真正的菩萨。
以前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讲:要立志做大事,不要做大官。这就证明,大事不一定就是当大官。真正能够做大事,就能够作大人。佛法中讲的大人有菩萨、声闻、罗汉,佛是大大人,大人中的大人。世间上也有世间上的大人,过去认为大人是官大人,现在不一定是认为如此。心量广大,就是大人;做事情是为大众而不是为自己,只为公而不为私,这就是大人。佛经中有一部《八大人觉经》,如果能够依据这八个方法、八个道理去了解、实践,就是大人;在儒家而言是君子,在佛法来讲就是大人。
真的彻底明白这些道理,在行为上必定能够做到;如果做不到,就是有些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,不能通达。怎么说呢?如果是彻头彻尾的明白,立刻就能够做得到;所谓「真知」,是真的知道,真知就是要去「实践」。以前王阳明先生也说「知行合一」,知、行是一致的,知的最高境界,就一定要去实行;行到最高境界,就是真知。这些都是作人做事的大纲和原则。
政府提倡心灵改革,这是一件好事,但是也有人反对,在报纸上发表:「心灵改革,是心灵上的控制,是法西斯主义,是新生活运动。」那是因为他不知道心灵改革的真正含意是什么?心灵改革就是从心理上革除自己不好的习惯。在佛法来讲,修布施可以把贪心的念头转过来;修慈悲、忍辱,可以转掉瞋心的习气;用打坐修定的方法使心灵净化,增长智慧。心灵改革无论是对个人、对家庭、对社会,都是一件善事、功德。可是硬要钻牛角尖、往坏处想,认为没有自由、不民主,是心灵控制,就成了邪知邪见。作人要有原则,要往好的方面想,不要往坏的方面想,这就是正知正见。在佛法上,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。
什么是正知正见呢?如何做才能使作人、处事圆满,进而作大人、做大事?这里提供大众四个原则,做为通达人与事的桥梁。这四个原则是不受任何时间、空间的影响,现在如此,未来也是如此;台湾如此,大陆也如此;东方如此,西方也如此;依据这四个原则去作人、做事,无论是士、农、工、商、学、兵,无论是世间、出世间,只要掌握这四个原则,这一生一定有所成就,研究学问的,学业有所成就;做事业的,事业有所成就;修行的,道业有所成就。这四个原则是:「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;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。」
对上以敬
「敬」,是恭敬、尊重、礼遇。敬的相反就是我慢,我慢重就成为倨傲、骄慢、轻视。我慢少一点就有不敬重、不重视的潜在意识。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的习气。
就世间法而论:对于居上位者要有恭敬心。譬如,公司主管、政府首长;学校的校长、老师;家庭中较自己年长者;乃至于社会贤达,对社会、国家有贡献的人,都要尊敬他们。以佛法来讲,就是因果,儒家也是讲:「爱人者,人恒爱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」我们对人尊敬,别人也会尊敬我们。用尊敬心、恭敬心,来除去自己心中我慢这个大障碍。
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到自己有我慢的毛病,总是自认高人一等;明明比别人差,却认为和别人一样;和别人一样,却认为自己比较强;时常有优越感,不承认别人比自己好,比自己强。
在社会上做事,有了我慢心,就会影响到言语、举手投足、瞬目扬眉,容易流露出自大的个性,人缘就不是很好,人缘不好,事业想要成就恐怕就困难些;或是自觉怀才不遇,像一只大鸟栖在小树上,很委屈,就想换工作。有了这些毛病,事业不容易成就。主管也不敢用你,一来怕你流动性太高,不愿交付你长久性和重要性的工作,用你等于没用;二来怕你造反,就不会提拔你。居上位的人有我慢心,则留不住优秀的人才。儒家说:「惟贤、惟德可以服人」,骄傲自大,人必远之。
修行上有了慢心,道业就不能成就。因为慢心会障蔽自己的智慧,见不到真相。有我慢习气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自恃心和自负,有些人会形之于身口,即使未形之于外,潜藏在识心当中,都是大障碍;内执于「我」,外执「我所」,总觉得他人不如我;「我」善解第一义谛、善说法要......凡我所有、所会,皆比他人高、上,于自性中起了动相。更严重的是增上慢,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彻悟,还有无始无明未破,却起了高傲自大的心,自认已证,亡失本性,而入到偏邪;乃至于对于良师益友生不敬心,也不尊师重道;这个时候若不知道回头,在自心当中已经有了邪知邪见,入了魔道自己还不晓得,这个魔也就是心魔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要养成恭敬心的习惯。
佛法讲,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业障,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业障;消一分业障,就能增长一分福德和智慧,消十分业障,就能增长十分福德和智慧,今生马上就能有这个善报,不用等到来世。
觉照到自己有慢心,就赶快忏悔。我们禅宗有个公案,在宋朝,有位高峰妙禅师,他为了对治自己的昏沉,于是在峭壁上的妙高台打坐,妙高台很小,只有一个人的位置那么大,如果昏沉、打瞌睡,很容易就从峭壁上摔下来。起初很有效,日子久了,高峰妙禅师又开始昏沉。有一天打坐时竟然睡着了,一不留神,人就栽了下去。掉到半山腰时,忽然觉得有双手接住他,又把他送到妙高台上。禅师就问:「是谁?」空中有个声音回答:「我是护法韦陀!」禅师一听,哦!连韦陀菩萨都来护持我,就有一丝丝的我慢心生起来了。于是问:「世间像我这样用功的人有多少?」韦陀护法回答:「像你这样的人比恒河沙还多。你现在起了我慢心,我二十世不再护持你。」禅师听了很惭愧,也很难过,立刻自己至诚忏悔,心想:「如今韦陀菩萨已不再护我了,但是我不能因为他不护持就不修行啊。为了出离生死,纵然是摔死,我也不下座。」就又开始精进用功。不久,又不自觉的昏沉,又摔了下去,在半空中惊醒过来,心想,「这次是必死无疑。」在快落到地面时,又被一双手接住,把他捧送回座。禅师又问:「是谁
」空中有个声音回答:「护法韦陀!」「你不是说二十世不再护我的吗?」「因为你真诚忏悔的一念心,已经超过二十世!」禅师听了,豁然开悟。原来,就在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的当下一念!这一念心是超过二十世,也超过无量劫。所谓「十世古今不离当念,微尘剎土不隔毫端。」用功就在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处处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长的那念心上用功。(注:站,保持之意)
从高峰妙禅师这个公案,我们知道修行只要有少许我慢,护法菩萨就不来护持了,所以,在日常生活上要常常检讨、反省,警惕自己。
佛经上讲,有一位常不轻菩萨,这位菩萨无论是见到出家众、在家众都是恭敬、礼拜、赞叹,说:「我深深的尊敬您,不敢有丝毫的轻慢心。您是在行菩萨道,将来能成就无上菩提!」有些人听了会生气,就用石头、瓦片、木杖丢过去打他。可是常不轻菩萨依然是很恭敬的对待大众,即使是远远的看见四众,也是恭敬的礼拜,大家就称他为「常不轻」。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。所以,恭敬心是成就道业的助道因缘。
世间的恭敬心,例如对父母、长者、上司、政府官员要尊敬。在出世法方面,对佛法僧三宝--佛像、佛经、僧众,也要有恭敬心。僧宝有菩萨僧,例如观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地藏菩萨,乃至于十方诸大菩萨都是菩萨僧;圣贤僧如声闻僧、缘觉僧,目连尊者、十八罗汉、五百罗汉等,乃至于现在出家的清净福田僧,都是僧宝。
有人会问,现在的出家众大多是凡夫,为什么还要恭敬他们?虽然是凡夫,但是在凡夫当中还是有各种不同的差别,出家和在家是截然不同的。
第一、在家众从早到晚,不外乎是名利财色、事业、物质享受…等等,始终是为个人、为家庭、为私人事业在忙忙碌碌、计较、打算,这当中所用的心是私心较重。俗话里说:「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。」这个观点是错误的,它助长自私心,是祸乱之源,也是团体、社会、国家发展的阻力和障碍,是不正确的。有私心,就有我执;有我执,就有贪;贪不到或不如意,瞋心就来了,跟着就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、做法;身、口、意三业不清净。
出家众虽然还是凡夫僧,但是他们从早到晚不是为个人的家庭、事业,他们放下小我的情爱,以慈悲心的大爱及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,不分亲疏彼此,不计较名利得失,建设道场、弘扬佛法、为大众阐述人生的真理,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心量广大。
第二、出家众舍弃世俗的享受、爱好,将世间的家庭、儿女、财色、地位......,通通放下,在世间法来说是牺牲,是难舍能舍、难忍能忍、难行能行;但在出世间法而言,就不是牺牲;这些本来就是梦幻泡影,是无常之相,是一时拥有,是生灭法,因缘尽了就没有了,只留下情识、业种,以至于生死轮回不休。出家众虽然是凡夫僧相,但是,一方面于四威仪不违、不犯,以无为心为社会大众来贡献心力。另一方面,在日常精进用功、努力不懈,希望早成道业,好来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苦海,是把众生放在前面。
第三、出家众一年四…
《中台四箴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