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平浪靜;退一步路,海闊天空。」心地要寬廣,才能廣結善緣。佛法上說:「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。」不去造惡因,就不會有惡果,這叁世因果是的的確確的。
前面提到要作正正當當的人、正正當當的事,乃至于作大人、做大事;正事就是不違背法律、不違背道德,乃至于因公忘私,只爲公、不爲私;或是只爲別人、不爲自己,這就是大人。在佛法裏講,「衆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,要想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庇佑,就先要以慈悲心去關懷照顧大衆,這樣子就真正是作正人、做正事,就是真正的菩薩。
以前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講:要立志做大事,不要做大官。這就證明,大事不一定就是當大官。真正能夠做大事,就能夠作大人。佛法中講的大人有菩薩、聲聞、羅漢,佛是大大人,大人中的大人。世間上也有世間上的大人,過去認爲大人是官大人,現在不一定是認爲如此。心量廣大,就是大人;做事情是爲大衆而不是爲自己,只爲公而不爲私,這就是大人。佛經中有一部《八大人覺經》,如果能夠依據這八個方法、八個道理去了解、實踐,就是大人;在儒家而言是君子,在佛法來講就是大人。
真的徹底明白這些道理,在行爲上必定能夠做到;如果做不到,就是有些道理還沒有了解透徹,不能通達。怎麼說呢?如果是徹頭徹尾的明白,立刻就能夠做得到;所謂「真知」,是真的知道,真知就是要去「實踐」。以前王陽明先生也說「知行合一」,知、行是一致的,知的最高境界,就一定要去實行;行到最高境界,就是真知。這些都是作人做事的大綱和原則。
政府提倡心靈改革,這是一件好事,但是也有人反對,在報紙上發表:「心靈改革,是心靈上的控製,是法西斯主義,是新生活運動。」那是因爲他不知道心靈改革的真正含意是什麼?心靈改革就是從心理上革除自己不好的習慣。在佛法來講,修布施可以把貪心的念頭轉過來;修慈悲、忍辱,可以轉掉瞋心的習氣;用打坐修定的方法使心靈淨化,增長智慧。心靈改革無論是對個人、對家庭、對社會,都是一件善事、功德。可是硬要鑽牛角尖、往壞處想,認爲沒有自由、不民主,是心靈控製,就成了邪知邪見。作人要有原則,要往好的方面想,不要往壞的方面想,這就是正知正見。在佛法上,正知正見是非常重要的。
什麼是正知正見呢?如何做才能使作人、處事圓滿,進而作大人、做大事?這裏提供大衆四個原則,做爲通達人與事的橋梁。這四個原則是不受任何時間、空間的影響,現在如此,未來也是如此;臺灣如此,大陸也如此;東方如此,西方也如此;依據這四個原則去作人、做事,無論是士、農、工、商、學、兵,無論是世間、出世間,只要掌握這四個原則,這一生一定有所成就,研究學問的,學業有所成就;做事業的,事業有所成就;修行的,道業有所成就。這四個原則是: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;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。」
對上以敬
「敬」,是恭敬、尊重、禮遇。敬的相反就是我慢,我慢重就成爲倨傲、驕慢、輕視。我慢少一點就有不敬重、不重視的潛在意識。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的習氣。
就世間法而論:對于居上位者要有恭敬心。譬如,公司主管、政府首長;學校的校長、老師;家庭中較自己年長者;乃至于社會賢達,對社會、國家有貢獻的人,都要尊敬他們。以佛法來講,就是因果,儒家也是講:「愛人者,人恒愛之;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」我們對人尊敬,別人也會尊敬我們。用尊敬心、恭敬心,來除去自己心中我慢這個大障礙。
一般人不容易察覺到自己有我慢的毛病,總是自認高人一等;明明比別人差,卻認爲和別人一樣;和別人一樣,卻認爲自己比較強;時常有優越感,不承認別人比自己好,比自己強。
在社會上做事,有了我慢心,就會影響到言語、舉手投足、瞬目揚眉,容易流露出自大的個性,人緣就不是很好,人緣不好,事業想要成就恐怕就困難些;或是自覺懷才不遇,像一只大鳥棲在小樹上,很委屈,就想換工作。有了這些毛病,事業不容易成就。主管也不敢用你,一來怕你流動性太高,不願交付你長久性和重要性的工作,用你等于沒用;二來怕你造反,就不會提拔你。居上位的人有我慢心,則留不住優秀的人才。儒家說:「惟賢、惟德可以服人」,驕傲自大,人必遠之。
修行上有了慢心,道業就不能成就。因爲慢心會障蔽自己的智慧,見不到真相。有我慢習氣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自恃心和自負,有些人會形之于身口,即使未形之于外,潛藏在識心當中,都是大障礙;內執于「我」,外執「我所」,總覺得他人不如我;「我」善解第一義谛、善說法要......凡我所有、所會,皆比他人高、上,于自性中起了動相。更嚴重的是增上慢,對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徹悟,還有無始無明未破,卻起了高傲自大的心,自認已證,亡失本性,而入到偏邪;乃至于對于良師益友生不敬心,也不尊師重道;這個時候若不知道回頭,在自心當中已經有了邪知邪見,入了魔道自己還不曉得,這個魔也就是心魔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要養成恭敬心的習慣。
佛法講,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業障,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業障;消一分業障,就能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,消十分業障,就能增長十分福德和智慧,今生馬上就能有這個善報,不用等到來世。
覺照到自己有慢心,就趕快忏悔。我們禅宗有個公案,在宋朝,有位高峰妙禅師,他爲了對治自己的昏沈,于是在峭壁上的妙高臺打坐,妙高臺很小,只有一個人的位置那麼大,如果昏沈、打瞌睡,很容易就從峭壁上摔下來。起初很有效,日子久了,高峰妙禅師又開始昏沈。有一天打坐時竟然睡著了,一不留神,人就栽了下去。掉到半山腰時,忽然覺得有雙手接住他,又把他送到妙高臺上。禅師就問:「是誰?」空中有個聲音回答:「我是護法韋陀!」禅師一聽,哦!連韋陀菩薩都來護持我,就有一絲絲的我慢心生起來了。于是問:「世間像我這樣用功的人有多少?」韋陀護法回答:「像你這樣的人比恒河沙還多。你現在起了我慢心,我二十世不再護持你。」禅師聽了很慚愧,也很難過,立刻自己至誠忏悔,心想:「如今韋陀菩薩已不再護我了,但是我不能因爲他不護持就不修行啊。爲了出離生死,縱然是摔死,我也不下座。」就又開始精進用功。不久,又不自覺的昏沈,又摔了下去,在半空中驚醒過來,心想,「這次是必死無疑。」在快落到地面時,又被一雙手接住,把他捧送回座。禅師又問:「是誰
」空中有個聲音回答:「護法韋陀!」「你不是說二十世不再護我的嗎?」「因爲你真誠忏悔的一念心,已經超過二十世!」禅師聽了,豁然開悟。原來,就在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的當下一念!這一念心是超過二十世,也超過無量劫。所謂「十世古今不離當念,微塵剎土不隔毫端。」用功就在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處處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長的那念心上用功。(注:站,保持之意)
從高峰妙禅師這個公案,我們知道修行只要有少許我慢,護法菩薩就不來護持了,所以,在日常生活上要常常檢討、反省,警惕自己。
佛經上講,有一位常不輕菩薩,這位菩薩無論是見到出家衆、在家衆都是恭敬、禮拜、贊歎,說:「我深深的尊敬您,不敢有絲毫的輕慢心。您是在行菩薩道,將來能成就無上菩提!」有些人聽了會生氣,就用石頭、瓦片、木杖丟過去打他。可是常不輕菩薩依然是很恭敬的對待大衆,即使是遠遠的看見四衆,也是恭敬的禮拜,大家就稱他爲「常不輕」。常不輕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身。所以,恭敬心是成就道業的助道因緣。
世間的恭敬心,例如對父母、長者、上司、政府官員要尊敬。在出世法方面,對佛法僧叁寶--佛像、佛經、僧衆,也要有恭敬心。僧寶有菩薩僧,例如觀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菩薩,乃至于十方諸大菩薩都是菩薩僧;聖賢僧如聲聞僧、緣覺僧,目連尊者、十八羅漢、五百羅漢等,乃至于現在出家的清淨福田僧,都是僧寶。
有人會問,現在的出家衆大多是凡夫,爲什麼還要恭敬他們?雖然是凡夫,但是在凡夫當中還是有各種不同的差別,出家和在家是截然不同的。
第一、在家衆從早到晚,不外乎是名利財色、事業、物質享受…等等,始終是爲個人、爲家庭、爲私人事業在忙忙碌碌、計較、打算,這當中所用的心是私心較重。俗話裏說:「人不爲己,天誅地滅。」這個觀點是錯誤的,它助長自私心,是禍亂之源,也是團體、社會、國家發展的阻力和障礙,是不正確的。有私心,就有我執;有我執,就有貪;貪不到或不如意,瞋心就來了,跟著就産生一些不正確的想法、做法;身、口、意叁業不清淨。
出家衆雖然還是凡夫僧,但是他們從早到晚不是爲個人的家庭、事業,他們放下小我的情愛,以慈悲心的大愛及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,不分親疏彼此,不計較名利得失,建設道場、弘揚佛法、爲大衆闡述人生的真理,身、口、意叁業清淨,心量廣大。
第二、出家衆舍棄世俗的享受、愛好,將世間的家庭、兒女、財色、地位......,通通放下,在世間法來說是犧牲,是難舍能舍、難忍能忍、難行能行;但在出世間法而言,就不是犧牲;這些本來就是夢幻泡影,是無常之相,是一時擁有,是生滅法,因緣盡了就沒有了,只留下情識、業種,以至于生死輪回不休。出家衆雖然是凡夫僧相,但是,一方面于四威儀不違、不犯,以無爲心爲社會大衆來貢獻心力。另一方面,在日常精進用功、努力不懈,希望早成道業,好來度化衆生出離生死苦海,是把衆生放在前面。
第叁、出家衆一年四…
《中臺四箴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