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中台四箴行

  中台四箴行

  

  老和尚开示于台南市政府/86年8月25日  

  

  今天的主题是「中台四箴行」——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 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。

  

  人生在世,一个是作人、一个是做事,怎样才能将人作好、将事做好?

  

  每个人都希望做一番大事业,都希望出人头地,可是「得意者十之一二,不如意者十之八九」。所以我们必须思考,在这个纷纭扰攘、接触频繁的社会,如何将事做好,不但做得好,而且做得圆满;这当中有很深的道理。

  

  在目前这个社会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复杂,人与事的接触更频繁,人、事之间,有密切的关系。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,令人有「荣华瞬息间」的感觉。又由于资讯发达、交通快捷,所谓「天涯若比邻」,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了一点事情,很快就传遍各地;所以必须审慎考量作人做事的准则。所谓「万变不离其宗」,这个「宗」就是指这念心。在世间法来讲,心要正、心要开阔、要有包容的涵养,才能成就大的事业。

  

  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:作人,就要作好人、作善人,再进一步,作一个正正当当的人;更上一层,作堂堂正正的人,就是作正人;在佛法上来说,更要作大人。做事,就要做好事、做善事、做正正当当的事、乃至于做大事;要知道那些事情该做?那些事情不该做?每个人作人做事的原则,就是他个人的人格表征。

  

  好人、善人,好事、善事,会因为区域、环境、风俗、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和认定。在社会上,这些判别原本就是属于比较的、相对的。甚至于同样的人或事,东、西方社会还会有相反的看法,或是因为立场不同、时间不同,也会有相反的观点。在过去认为是好事,现在未必就认为是好事;现在认为是好事,将来未必就是好事;你认为是好事,他未必认为是对的。举个例子来讲,譬如魏征是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,是一位贤良耿直的人。但是,一些小人却上了很多奏疏给唐太宗,毁谤、诬告、想陷害魏征,说魏征是个欺世盗名的人。有一天,唐太宗特别召见魏征说:「你作人没有私心,做事很负责任,一心为了国家,我是相信你的贤能;可是为什么还有人说你不好,这是什么道理呢?」魏征回答:「春雨如膏,农夫喜之,而行人恶其淋漓;秋月似镜,佳人喜之,而盗贼恶其光辉。」意思是说:春天的雨水,使农作物发芽、成长,农夫心里很欢喜,认为雨水就是甘霖。但是,下雨使地面到处泥泞,行人的鞋子沾满泥浆,行人就讨厌下雨。秋天,明月如镜子一般明亮,佳人才子月下吟诗作对,赞赏秋月美好。可是,盗贼因为藏身不易,不能偷窃,反而讨厌明月的光亮。所以,这雨水和明月,究竟是好?是不好?又如,以前民间有所谓的侠盗,明明在做强盗的事,被偷、被抢的人告到官府,官府到处追缉;他却认为自己很好,是在劫富济贫,替天行道。

  

  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,企业界的老板给员工调整薪水,调得满意的人就认为老板很好,调得很公平。对薪水不满意的人就认为老板不公平。政治界也是这样,有人赞叹,有人毁谤。无论是世间法、出世法,都有这种现象。释迦牟尼佛成就了佛道,有人赞叹他,也有人毁谤他、反对他。世间上的事就是如此,作好人,未必所有的人都赞叹;做坏人,也不一定大家都讨厌。修菩萨行也是一件难事,譬如:观音菩萨、妈祖或是土地公…,警察祈求菩萨帮忙尽速破案,小偷也求菩萨慈悲加被,不要被警察抓到。菩萨行真是不容易的。

  

  这个社会是相对的,遇到事情,应该采取什么态度?什么做法?须视情况而定,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很久以前在大陆,土匪来了要逃命,遇到江河,就得赶快找船逃到对岸,船上有行脚僧、有道士、有军人、商人、老百姓…挤满一船。大家都催着快开船,船夫也急,结果在浅滩上压死了好几只青蛙,有人看见了就说:「你这个开船的,这么不小心,压死了好几只青蛙,你这是杀生…」船上的人,你一句、我一句的争论起来。这时,土匪也追到了。这个人还执拗的问船上的老和尚:「师父,船夫把青蛙压死,犯了杀生罪,对不对?」另一个人说:「你不搭船,船夫就不需要开船,是谁犯杀生罪?」于是老和尚回答:「这些都是多嘴多舌的错,如果不说,船早就离岸,就没有事了。」

  

  世间的灾祸很多都是从多嘴多说中产生的,儒家讲「祸从口出」,佛法上说「众生口业如山」,十善、十恶当中,口业就占了十分之四。

  

  佛法是圆融的,处理事情要看轻重缓急,更要看当时的情形,做适当的考量,当做的就要直下承担。一般人心中总是患得患失,做事又拿捏不稳,怕人家说闲话;既不敢做,做了又不敢担当。

  

  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,就应该朝正确的方向去做。至少,要做到作好人、好事,作善人、善事;再进一步是正人、正事;最后是作大人、做大事。先要把这种观念建立起来。为什么?因为人有三世因果,三世,不是指投胎三次,也不是指三个世纪,是指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这未来世,也许是今世的未来,也许是后世的未来,后后世的未来。自己造作的所有一切善业、恶业是如影随形,即使现世没有呈现,后世还是自己受报。

  

  在佛陀的时代,弗加沙王因为读了十二因缘,反复思惟就契悟了,觉得自己应该修行。于是将国事传给太子,就去出家了。佛陀知道弗加沙因为业力的缘故,第二天将被牛触死。于是,佛就为弗加沙演说微妙的法义,弗加沙摄心入定就证到阿那含果。第二天,弗加沙被一只母牛触死了,死后转生到天界。那只触死人的牛的主人因为骇怕,就把牛卖了。买了这只牛的人牵着牛去喝水,又被这只牛从后面触死。买主的儿子很生气,就把牛杀了,牛肉拿到市场卖。有一位买了牛头的人,在回家的路上把牛头挂在树枝上,他坐在树下休息片刻。不巧的是,树枝断掉,牛头掉下来,牛角正刺中这个人,他立刻死了。

  

  于是有人就去请问佛,是什么缘故?一只牛在短短的时间内让三个人丧命?

  

  佛回答:「罪报是有原因的,不能用今生的事来解释。在过去世,有三个商人,旅途中寄住在一位老妇人家里。他们看见老妇人孤苦无依,就打算房租和伙食费都赖帐不付,而且一齐说已经付过了。老妇人无论怎么举证,这三个人就是说已经付过了。老妇人很气愤的说:『我已经这么穷,你们居然还欺诈我!我发誓!来生若和你们相遇,一定要杀死你们才甘心!』那时的老妇就是今世的牛;那三个商人就是被牛触死的三个人。」

  

  因为有三世因果,所以,作人要时时保持善念、正念,不要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做事也是一样的。起恶念、做恶事,果报就在三涂恶道--畜生道、地狱道、饿鬼道。做善事、做正事、做了大事,将来的果报就是在净土,或是在天上、或是在人道、或是为圣为贤,名留千古。

  

  从世间法来看,在历史上,世人所崇拜的圣君贤相、忠臣孝子、科学家、哲学家,到现在仍然受大众尊敬,甚至塑雕像来礼拜、歌颂、赞扬,乃至于他的后代,也受到尊敬。相反地,一些贪官污吏、作奸犯科、大奸大恶之徒,不但是现世就要受法律的制裁,恶名昭彰,家人也都抬不起头,虽然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,但却是遗臭万年,子子孙孙都被牵累,将来还要受恶报。儒家也说:「积善之家必昌;昌未至,是有余殃,殃去则昌。积不善之家必殃;殃未至,是有余昌,昌去则殃。」道家也讲:「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」佛法上说: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;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因果的道理的确是世间、出世间的真理。

  

  很多人以为人就这一生,死了就结束了,其实不然。

  

  在唐朝,有位知玄法师,俗姓陈,四川眉州人。从小就喜欢看佛菩萨像,他五岁时,祖父叫他作一首咏花诗,他很快就吟诵出来:「花开满树红,花落万枝空;唯余一朵在,明日定随风。」祖父一听,就知道这孩子将来会出家。他七岁听讲《涅槃经》,就觉得很契机,后来十一岁出家,十三岁被丞相请去在大慈寺升座说法,来听法的大众有上万人。在一般人来看,他年龄很小,但是从智慧上来看他却是如同大人一般。唐宣宗时,知玄法师被皇帝请去讲经,又赐他紫袈裟。知玄法师历经唐宣宗、懿宗、僖宗三位皇帝的礼遇。皇帝因为听知玄法师讲《法华经》,而悟入法华宗旨:于是皇帝亲自书文:「悟者,一剎那;不悟,恒沙劫。悟者真乘,了然成佛之义。今特赐『悟达』二字为号。虽曰强名,用表朕意。」所以后人都称知玄法师为悟达国师。有一次,皇帝送国师一座名贵的沉香椅,法师一时生起了贡高我慢心,不多时,在他的膝盖上长了一个人面疮,非常痛。人面疮的眉目口齿具备,用饮食喂这个疮,还会像人一样吞食。召遍名医都医治无效,在绝望之余,悟达国师忽然想起从前一位僧人曾告诉他,他将来会有难,如果不能解决时就到西蜀彭州去找他。于是悟达国师就启程往西蜀找到当年的僧人。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带他去岩下的清泉旁准备用水洗疮,这时膝盖上的人面疮居然开口讲话,说出十世之前所结的怨仇。

  

  原来,在西汉文帝时,袁盎是谏言官。到了景帝时,与晁错结冤。后来晁错主张削除诸侯的封地,而演成七国之乱。为了抚平诸侯的愤怒,袁盎建议斩晁错以平息诸乱,晁错于是被诛。袁盎死后,十世都是戒律精严的高僧,晁错完全没有机会报仇;这一世,因为国师起了一点点贡高我慢的心而损到德行,冤业立刻乘机而入。由于迦诺迦尊者以三昧水来化解,两个人就此解怨释结,这也就是佛法上「三昧水忏」的由来。

  

  由这件事来看,人不是一死就完毕了。在作人、处事时结了冤仇,以后总是彼此看不顺眼,生生世世成了敌对的,别人跟你唱反调,你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呢?俗话说:「忍一口气,风…

《中台四箴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皈依三宝的介说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