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、離相是同時的。“應無所住”,離相;“而行布施”,即相。學佛沒有離開日常生活行爲,生活過得更美好,工作做得更積極。以前我們工作、生活只是爲自己,現在我們工作生活是爲一切衆生、爲社會造福、爲法界莊嚴、爲自性流露,現象不一樣。爲自己做,馬虎一點無所謂;爲大衆做,做不好對不起人,用心不一樣了。雖然盡心盡力做,並不著相。“應無所住”,心裏若無其事,即是“大慈大悲”,沒有任何條件。生活、工作,爲一切衆生,皆是無條件的,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與綱要,確實契入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境界。
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”,我們要佛法,但正在修學當中就不執著。不要聽到“法尚應舍”,佛法、世間法全都丟棄,那就錯解如來真實義,就變成消極且不負責任。佛法一定要學,一定要行,但是不能執著。佛法如是,世間法亦如是。我們的身體還生活在這個世間,每天需要穿衣、吃飯、工作、應酬,一樣也不能舍棄。尤其是大乘菩薩,若將這些事舍棄了,如何度衆生?菩薩度衆生,就要接觸大衆,與一切衆生和光同塵。
修行要真正下功夫,形式是提醒自己,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課;早課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,這樣做早晚課是真實的功德。決不是早晨把經咒念一遍給佛菩薩聽,晚上又念一遍給他聽,一點也不曉得課誦的意義,完全不能依教奉行。好比小朋友在父母面前背書一樣,早晨背了,功課交代了,晚上又背一遍。若這樣做早晚課,則有無量罪過。因爲你供奉的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薩,早晨騙他一次,晚上再騙他一次,還自以爲有功德。
我們在佛堂做功課,見到佛像如同見到真佛。早晨念的經咒是提醒自己,今天要照這樣去做。晚上做晚課反省檢點:這一天有沒有照佛菩薩教誨去做?若做到了,明天要繼續做;沒有做到的,明天要趕緊做。這才是朝警惕,暮反省。
“法”與“非法”同時,沒有先後。“無住”與“生心”同時,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。生大菩提心、利益一切衆生的心、行六度萬行之心。“無住”是不著相,與“生心”同時,不是分成兩個階段;看成兩截,那就錯了,那不是佛所說的。佛說法,有時說這一邊,我們要懂另一邊的意義。
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”,這就說明,佛法尚且不可執著,何況世間一切法。十法界是妄想所生,六道輪回是執著所生,有因有果。凡是因緣所生法,皆無自性,當體皆空,了不可得!
叁、離四相·信因果
1、廣結善緣法緣
《金剛經》的經文,義理很深廣,如果錯會了,不但得不到利益,可能反受其害。這也是般若經講解的難處,所以曆代講般若經的人就不多,可是又不能不講。講解時一定要講清楚、透徹,使聽者不致産生誤會,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。
“四攝法”是佛教菩薩攝受衆生的四個原則。第一就是“布施”,與一切衆生結法緣、結善緣。佛不度無緣之人:衆生見到你生歡喜心,願意聽你的教導,這就是“有緣”;如果你很樂意幫助他,而他拒絕,這就是緣沒有成熟。
2、佛是萬德萬能的
我在初學佛時,對于佛法疑惑之處非常多,一個較大的疑惑:“佛是不是真的有圓滿的智慧與能力?”我們常常贊歎佛是“萬德萬能”,此語只是贊歎,還是事實?我們也曾聽說佛亦“有所不能”,意思即說明“萬德萬能”是贊歎,不是真的。如果此贊歎與事實不相符,則這話就不可信;不能采信的言語,就屬于妄語的範圍。佛教導我們不打妄語,尤其《金剛經》上說“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”。從這個角度觀察,佛法中對佛的贊歎,決定是言行一致,沒有誇張才是。
假設有一衆生造五逆十惡之罪,命終決定墮阿鼻地獄,如此罪人,佛有沒有能力立刻教他成佛?如果佛有能力,佛的“萬德萬能”,我們肯定同意。如果這樣罪惡的人,佛能幫助他離開叁惡道,而生叁善道,這沒什麼了不起。試問:佛能不能教他立即成究竟圓滿佛?
《金剛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中皆有清晰明確的答案,佛確實有此能力。既然如此,造作一切罪業的衆生何以不能得度?這不能怪佛,要怪衆生不聽話,不肯接受。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徹底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”。“狂心”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狂心放下了,就是究竟圓滿佛。佛教導衆生,衆生卻不肯相信,不肯放下,所以責任不在佛,而在衆生自己。佛確實有圓滿的智慧,有圓滿的能力。《金剛經》上教我們信佛,這不是普通的信。前半部講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,是從理上說的;後半部說“信心不逆”,是從事上說的,理事是一不是二。“不逆”就是非依照佛所說的去做不可。信心不逆的人決定成就。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,第十八願說:十方一切衆生,臨終一念十念,皆能往生。不能往生的人總免不了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就是臨終最後一念作主宰,臨終一念善,往生叁善道:臨終一念惡,就墮叁惡道。臨終最後一念是關鍵。我們平常念佛用功是訓練,真正用力就在臨終一念,希望保持正念分明,信願求生極樂世界,見阿彌陀佛,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。
佛稱爲“二足尊”,“足”是圓滿的意思,“尊”是尊貴的意思;“二足”就是“智慧”、“福德”皆圓滿。佛教導我們福慧雙修,不可不修福。沒有福報的人,修行障礙重重;有福報的人,障礙就少,所以福慧同等重要。“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”,心裏沒有憂慮,沒有牽挂,一切都放下,心清淨;清淨心生智慧,所以“無住”是修慧,“生心”是修福。“而行布施”,布施是修福。享福是非常危險的事,所以佛在本經教菩薩“不受福德”。仔細觀察,行菩薩道的人修福,決定不享福。因爲享福最容易迷惑,迷惑沒有不造罪業的,所以福報要給一切衆生享。
佛爲一切衆生說法,沒有定法,法是緣生的。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,並沒有預備今天要講什麼,明天要講什麼。如果有准備,就是定法。師生共聚一堂,沒有問題時,大家就靜坐;有問題時,佛隨時爲大家解答,日後記錄下來就成爲“經典”。
世尊當年在世時學生很多,經上說的“一千二百五十人”是常隨衆。這些常隨弟子,包括在家護法,都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而來的。他們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,真所謂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。佛爲我們作最好的榜樣,佛與諸佛沒有嫉妒、沒有障礙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其他的古佛也來示現作他的學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目的在此。
好比唱戲,那一位唱主角,而衆多位唱配角,共同成就圓滿。前臺與後臺不一樣,前臺可能唱配角,甚至跑龍套、扛大旗的,在後臺他是主角的老師。戲臺上時常見到學生唱主角。諸佛菩薩教化衆生,正是遊戲。所以,佛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舍利弗、目犍連,皆是古佛再來。居士中,維摩長者是金粟如來再來的,示現爲佛的在家弟子。我們從此處應該得到啓示,要在此處學習——佛法不僅是四衆一家,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衆生是一家。如果明了是一家,不但四衆裏沒有排斥,對外教也不會有排斥。
3、離四相·明事理·信因果
佛法的心量非常廣大,對于一切宗教,甚至惡意誹謗批評的人,佛菩薩都不放在心裏,同樣以愛心關懷來幫助他。對外道尚且如此,何況同參道友!佛示現以身作則,爲我們作榜樣,不是僅僅口勸我們而已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”不但大乘佛法,連小乘佛法都包括在其中。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小乘四果皆離相,破除分別、執著。無論修學功夫多好,若“我相”沒有放下,就出不了輪回。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,決不能疏忽。
我等生生世世在六道打滾,日子不好過;縱然修福,日子也不好過!冷眼觀察世間,富貴、貧賤一樣苦。貧賤人苦,富貴人的苦處比貧賤人還多。做總統、做帝王的,哪個不辛苦?誰在一生中得大自在!所以諸位冷靜觀察,心就平靜,就開智慧,才能真正照見事實的真相。
世法裏,一切衆生都無法超越因果定律。“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”,這個“定”就是因果定律,是真實的,決不是虛妄的。人與人之間不能有怨恨,不要有過節。一念小小的嗔恚心、報複心,須知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而且每次報複不會報得剛好,總會超過一些;對方不服,懷恨在心,來世相遇又要報複,如是永無了結,最後演變成凶狠殘酷,彼此皆墮阿鼻地獄。曆史上的戰爭討伐,皆是冤冤相報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,應當發大慈悲心,把這些情結全都化解。不但與一切衆生要和平相處,互助合作;進一步幫助他們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才是菩薩道,才是菩薩行。
新道場落成時,我們一定先講《地藏經》。有了地,在這塊地上就可以建立佛法。《地藏經》的“地”是心地;“藏”就是如來一切功德寶藏,即自性本來具足之無量智慧德能,此即“地藏”義。如何開發智慧德能?《地藏經》上教我們兩個字“孝敬”——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。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一向提倡“尊師重道”。《地藏經》上教我們孝親尊師,涵義非常深廣,包括全部的佛法。譬如,做學生的功課不好,讓父母師長都操心,就是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;學生用功讀書,接受老師的教導,就是孝敬。家庭裏,兄弟不和是不孝,妯娌不和是不孝。一家和睦,父母就開心。由此類推,在社會上處世待人接物,做到樣樣如法,得到大衆的尊敬,父母、老師才歡喜。因此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必須想到父母之恩與老師的教誨;學佛就從此處學起,然後再將境界一層一層往上提升。
“事”無量無邊,“理”無量無邊,佛菩薩隨緣說法,所以無有定法可說。佛又告訴我們“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,而有差別”,這是說明,小乘四果四向,大乘五十一個位次的菩薩,皆是從無爲法而建立的。“無爲法”是真心本性,即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過去我們總以爲,大乘圓教菩薩的心才清淨平等。但在《金剛經》中世尊告訴我們…
《念佛心地功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