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念佛的功德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師不在了,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在老師的故鄉爲老師建一個紀念堂,我請臺中蓮社的同修去籌備這樁事情,他們現在也積極在進行當中,我們報老師的恩,念念不忘老師教誡之德,把老師教導我們的要發揚光大,所以你才曉得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

  

  你們受菩薩戒的同學,戒壇上老師應當講給你聽,「大乘佛法,孝名爲戒。」,什麼是大乘菩薩戒?孝順就是大乘菩薩戒,孝順父母,孝順師長,孝順一切衆生,這是菩薩戒的精神,這是真實的覺悟,從這地方智慧開啓了。所以你說我不能跟老人住,老人很難相處,但老人是你的大善知識,幫助你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,你沒有這個環境,你的忍辱波羅蜜到那裏修?沒有忍辱就沒有精進,就沒有禅定,就沒有智慧。所以不能忍,你就完了,你還是搞你的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不但是佛道不能成就,人天都沒份。

  

  所以教你要和老人相處,要樣樣孝順時,是修忍辱波羅蜜,他是你的大善知識,讓你盡孝道,把你那些習氣、錯誤的毛病知見磨得光光的,磨得圓圓的,你才是一個菩薩,將來才能成佛。

  

  佛這樣教訓我們,中國孔孟也是這樣教訓我們,所以中國的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佛的教育也建立在孝道的基礎。佛法到中國來,立刻受到中國朝野的歡迎,我們不謀而合,古人所說「英雄所見,大略相同。」,中國聖人和印度聖人沒有見過面,沒有交談過,沒有交換意見,居然教學的基礎,立足的根本完全相同,這是真實的智慧。

  

  所以「孝」這字,我常常贊歎我們中國文字,任何國家民族不能和我們相比,文字是符號。我們用的文字充滿了智慧,你看「孝」這個字是會意,從這符號上,你去體會它的意思,上面是「老」,下面是「子」,這個意思就是說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,不是分開的。

  

  現在外國人講代溝,代溝就是沒有孝道,外國人沒有孝道,外國人學佛,怎麼學也學不成,爲什麼呢?基礎沒有。有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紀念祖先感到不可思議,祖先是幾百年前,幾千年前的,連見都沒見過面,你爲什麼還紀念他?還拜他?

  

  在中國文化裏,過去還有過去,未來還有未來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是一個整體,是一個生命的整體,所以父母祖先就是自己,子孫兒女也是自己,對于父母子女那份關懷愛護,就和關懷愛護自身沒有兩樣,這叫「孝順」。

  

  豎的看,無始無終;橫的看,橫遍十方。豎窮叁際,橫遍十方,是一個法界整體,法界的全體就是自己的全體。天親菩薩在《往生論》裏講了二句話,「真實智慧。無爲法身。」,這個「孝」就是「無爲法身」,就是「真實智慧」。你能夠盡孝是真實智慧,而孝的本體就是無爲法身。

  

  我們佛門裏念佛念「法身佛」,「法身佛」是什麼?就是孝,孝道就是法身佛,我們要想證得清淨法身,連父母都不孝,你還證什麼清淨法身?你就太迷惑了,太顛倒了,所以佛法修行真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,今天誰懂得?誰還懂得孝順父母?誰還懂得尊師重道?

  

  我在大陸上,小時候念書,現在還有二個老師在,我到大陸去,我都要看看他,逢年過節我都要寄一點供養給老師,我知道報恩,我知道盡孝,孝父母,孝師長,我在佛法上能得一點受用,我做了,我不是口說。

  

  從這個基礎上,你才能做到「慈心不殺。修十善業」,這是修行基礎的基礎,根本的根本,能夠把這四句做到了,「孝養父母。奉事師長。慈心不殺。修十善業。」,你就得人天福報,換句話說,你絕定不會墮叁惡道。這是基礎,從這基礎上建立佛法,佛法是完美的教學,究竟圓滿的教育,是從這基礎上建立的,也就是第二福。

  

  第二福有叁句,「受持叁歸。具足衆戒。不犯威儀。」,這是接受佛陀的教育,佛陀的教育建立在世間教育的基礎,世間教育是立足于「孝親尊師」,所以在大乘法門裏,第一部經典是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《地藏經》是佛門的孝經,不懂得孝道,不懂得盡孝,不能把孝道做到,你那個佛法是空的,是假的。

  

  從「叁歸。衆戒。」的基礎上建立大乘佛法,「發菩提心。深信因果。讀誦大乘。勸進行者。」,我們念佛法門是以這叁個做基礎,這句佛號念得有功夫,古人講的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。念念相應念念佛。」,你爲什麼一天到晚念得不相應?你前面的基礎完全沒有,這些道理你都不懂,這些修行的方法,你沒有去做,所以你的佛號就念得不相應,道理在此地。

  

  我們明天還有一天,今天時間到了,這非常非常要緊,我會把這個事情詳細爲諸位報告,使我們的修行確確實實能夠産生效力,就是佛念的功夫會有得力,我們的學佛就會快樂,真正幸福啊。佛法修學的目標,現前的好處,是自己得到幸福快樂,快樂的一生,家庭美滿,事業成功,社會詳和、強盛,世界和平,這是佛法現前殊勝的利益。不但念佛可以達到這個目標,大乘佛法任何一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目標,只要你如理如法的修學,就是與佛講的理論方法相應,決定可以得到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天

  

  諸位法師、諸位同修:

  

  前面我們將淨宗修學的經論簡單介紹出來,昨天我們講到修行的方法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教給我修學的基礎是「孝親尊師」,爲什麼以這個爲基礎呢?諸位必須要知道,佛法的教學是要恢複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,也就是禅宗裏所講的「徹悟自性」,我們以現代的話,諸位容易明白,概念上比較清楚,就是恢複本有的智慧德能。而「孝敬」是性德,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了,不但在行持上我們沒有去做,連概念上也模糊了,這就是佛法裏講的「迷失了自性」。

  

  這是我們在佛門裏常常聽到的,但是也很含糊,不甚清楚,就是「孝敬」是性德,迷失了性德,所以才有生死輪回,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苦難。我們要恢複性德就要從「孝敬」開始,從「孝敬」認真去做,所以孝之完成,孝之體性,就是佛法裏講的「真如本性」,大乘法裏講的「清淨法身」,《往生論》我們剛剛講過不久的「真實智慧。無爲法身。」,「無爲法身」就是孝道的本體,「清淨智慧」就是孝道的認識與實踐。由此可知,整個大乘佛法不但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實實在在講是孝道的完成。

  

  講到盡孝相當不容易,圓滿的孝道在佛果位上才究竟,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,就是孝道的欠缺,孝道沒有做到究竟圓滿,這是我們必需要認識的。然後佛法無量無邊修行的方法門徑都是要完成這樁事情,這是整個教學的概況。

  

  從孝親尊師的發展就是慈悲,我們現在人講的「博愛」,其實「博愛」這個名詞也是從佛經裏出來的,大家念《無量壽經》,裏面就有這個名詞。慈悲一切,有慈悲心的力量來推動你,你才會修行十善業道,不會以行善爲苦,世間人認爲持戒修善是很苦的事情,受到許多約束,得不到自在,殊不知持戒修善是真正的清涼、自在,是真正的快樂,然後以此爲基礎,這才進入到佛法的修學。

  

  佛法修學,一開始就傳授你叁歸依,所以叁歸依是佛法的入門,因此我們一定要把叁歸依的意義搞清楚。學佛就學佛了,爲什麼要歸依?我們有沒有這個疑問?從那裏歸?依什麼?歸依的目的何在?歸依的好處何在?如果不把這些事實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學佛了,糊裏糊塗的歸依了,糊裏糊塗的也受了戒,實在說呢,受了一個糊塗戒,受了一個糊塗叁歸,將來成了一個糊塗佛,那有這個道理呢?

  

  所以這個搞錯了,這叁歸依是你入佛門,老師把修學的總綱領、總方向傳授給你,從今之後,無論你依據那種經典的道理,無論你用那種修學的方法,但是總不能違背這個綱領,不能偏離這個方向,這就行了。

  

  這個綱領是成佛的綱領,這個方向是成佛的方向,因爲它有叁條,所以叫「叁歸依」。在一般術語裏是「歸依佛。歸依法。歸依僧。」,在這個世間傳久了,傳了叁千多年了,法久了,這裏面就産生弊病,這是在所不免的,所以愈傳愈訛,也就是說容易引起一般人的誤會,因爲我們一說到佛就想到佛像,佛不在世間了,佛的形象留在世間;說到法,就會想到經典;說到僧,就會想到出家人。以爲這就是我們歸依處,殊不知這就錯了,錯誤很大,不是小錯。

  

  我們從過去典籍裏的記載,可以體會到這種誤會由來已久了,因爲我們看到《六祖壇經》,這是禅宗的經典,六祖大師距離我們是一千叁百多年,他是唐朝時候人,他在《壇經》裏面跟大家講叁歸依,他就不用「佛、法、僧」,他把這名詞換了,不用習慣傳統的講法,在我們猜想,一定是那個時候已經有錯覺了,所以他就不用這個名詞,他用叁寶的意義,覺、正、淨,諸位看《壇經》,他老人家講的「歸依覺、歸依正、歸依淨」,他不用佛、法、僧,然後加以解釋。

  

  佛者,覺也。法者,正也。僧者,淨也。這麼一講,我們清楚了,不至于發生誤會,所以這是自性叁寶,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。佛法稱之爲「內學」,在印度五明之中,稱之爲「內明」,這就是說佛法是向內求的,不是向外。如果向外,佛法裏之爲「外道」。

  

  假如我們叁歸依是心外的佛像、經書、出家人,這樣的歸依就歸依了外道了。諸位要曉得,佛法裏的外道是心外求法,並不是指的其它宗教。凡是心外求法就叫「外道」,佛法是教你在內心裏去求。

  

  佛是什麼呢?佛是自性覺,佛陀是覺悟的意思;覺,不是別人覺,別人覺與我不相幹。釋迦牟尼佛覺悟了,他覺悟,我沒有覺悟啊,我要是依他,我不能覺悟,要依自己,依自己就能覺悟了。所以佛教我們歸依自性佛,不能歸依外面的佛。

  

  諸位如果仔細去觀察、去思惟,你就曉得佛法不欺騙人,佛法的確很偉大,佛法是開發我們的自性,絕對不教我們跟著別人走,這是它令人敬佩的地方,所以佛不牽人…

《念佛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念佛心地功夫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